「春捂」之說緣何?
「春捂」,即在春季氣溫剛轉暖時,不要過早脫掉厚衣服,寧可捂著點,使身體產熱散熱的調節與冬季的環境溫度,處於相對的平衡狀態。否則由於初春咋暖還寒,氣溫變化大,過早穿著單薄,一旦氣溫降低,身體會難於適應,抵抗力下降,加上春季細菌病毒活躍,更易誘發各種呼吸系統疾病及春季傳染病。女性過早換裙裝,還會導致關節炎和多種婦科病。
從古至今,善於養生的專家們都十分重視「春捂」的養生之道。民間常常流傳著「二月休把棉衣撇,三月還有梨花雪」,「吃了端午粽,再把棉衣送」的俗語。專家認為,「春捂」這種民間的傳統習慣有一定道理,特別是在早春時節,咋暖還寒,「捂」著點兒較容易適應季節的變化,但也要恰當為之。
春捂?需「下厚上薄」
古人在長期的生活與勞動實踐中認識到,寒多自下而生,因此中國古代養生家提出了春令衣著宜「下厚上薄」的主張,《老老恆言》也有「春凍未泮,下體寧過於暖,上體無妨略減」之說,既養陽又收陰,與自然氣候變化協調一致,可謂「天人相應」。這也與現代醫學所認為的人體下部血液循環較上部為差,易受寒冷侵襲的觀點相吻合。
所以,春季穿衣首要照顧好「首足」兩頭,以防風寒侵襲,不要過快穿上衣袂飄飄的春裝和單鞋。比如,不少女孩一到春季就開始穿短裙單鞋,這對身體很不好:腳和小腿是人體三陰經和三陽經的總匯,小腿內側為肝、脾、腎三陰經,外側為膽、胃、膀胱三陽經,對人體來說非常重要,一定要注意保暖。縱然偶爾升溫,也應從上身遞減衣物,這樣可避免關節炎、氣管炎等疾病的發生。
春捂?別捂過頭
「捂」帶有一點熱的意思,即衣服仍應適當多穿一些,但是不能出汗。春季氣溫時高時低,如果升溫了還里三層外三層的捂著,出汗多也容易生病。因而「春捂」並不是衣服穿的越多越好,而是強調脫衣要「遞減」,即衣物增減既要視天氣的變化情況而定,也要根據自身的體能素質。
春季氣溫日差較大,早晚較冷,此時可適當捂一會兒。而晴日的中午時刻,氣溫一般都在10℃以上,此時可適當減衣服。一般來說,15℃是春捂的臨界溫度,超過15℃就要脫掉棉衣,否則就會超出身體的耐熱限度,體溫調節中樞就會適應不了,對健康不利。
不同湯品功效各不同 燉湯常用這4種鍋怎麼選?
餐桌上有碗熱氣騰騰的鮮湯,常使人垂涎欲滴,特別是在冬春季,湯既能助人取暖,又能使人的胃口大開。
中醫巧用食療歌教你如何養生
一首食療歌讓你巧妙記著日常健康飲食的養生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