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茯苓是祛濕的良藥,水蛇也是屬於溫和滋補的材料。這款湯非常適合春天潮濕的時候喝。
土伏苓水蛇湯
材料:水蛇1斤,土伏苓1斤,豬骨1斤,蜜棗3個,薑片適量
做法:
1、水蛇去皮去內臟;
2、土伏苓先清洗一下,去皮切片;
3、豬骨洗淨斬件;
4、將肉類全部焯過水之後,和所有材料一起放進瓦煲,加滿水,大火燒開之後轉小火煲3個小時,加鹽調味即可。
如果看到這裡還沒有解决問題,請繼續往下看:
中醫的「濕熱」是怎麼回事
看中醫時,我們常會聽醫生說「濕熱」。那麼,什麼是濕熱,濕熱有哪些表現,應注意什麼問題呢?要明白濕熱,先應了解什麼叫濕,什麼叫熱。
所謂濕,即通常所說的水濕,它有外濕和內濕的區分。外濕是由於氣候潮濕或涉水淋雨或居室潮濕,使外來水濕入侵人體而引起;內濕是一種病理產物,常與消化功能有關。中醫認為脾有「運化水濕」的功能,若體虛消化不良或暴飲暴食,吃過多油膩、甜食,則脾就不能正常運化而使「水濕內停」;且脾虛的人也易招來外濕的入侵,外濕也常因阻脾胃使濕從內生,所以兩者是既獨立又關聯的。
所謂熱,則是一種熱象。而濕熱中的熱是與濕同時存在的,或因夏秋季節天熱濕重,濕與熱合併入侵人體,或因濕久留不除而化熱,或因「陽熱體質」而使濕「從陽化熱」,因此,濕與熱同時存在是很常見的。
濕熱的一般表現為:肢體沉重,發熱多在午後明顯,並不因出汗而減輕;舌苔黃膩,脈數。具體表現因濕熱所在不同的部位而有差別:在皮肉則為濕疹或疔疱;在關節筋脈則局部腫痛。但通常所說的濕熱多指濕熱深入臟腑,特別是脾胃的濕熱,可見脘悶腹滿,噁心厭食,便溏稀,尿短赤,脈濡數;其它如肝膽濕熱表現為肝區脹痛,口苦食慾差,或身目發黃,或發熱怕冷交替,脈弦數;膀胱濕熱見尿頻、尿急,澀少而痛,色黃濁;大腸濕熱見腹痛腹瀉,甚至里急後重,瀉下膿血便,肛門灼熱、口渴。
濕熱的治療,一般要分濕重還是熱重。濕重的化濕為主,可選用六一散、三仁湯、平胃散;熱重以清熱為主,可選用連朴飲、茵陳蒿湯、葛根芩連湯。在這一原則下,再根據某些特殊表現選擇相應的藥,如濕疹、疔疱,加野菊花、地丁草、苦參、白蘚皮;關節腫痛加桂枝、忍冬藤、桑枝等;腹瀉甚至痢疾加白頭翁湯、地榆、車前子等;陰囊濕疹、睪丸脹痛、白帶黃臭可加龍膽草、苦參等;血尿可加小薊草、茅根、石葦、扁蓄等。
此外,因熱往往依附濕而存在,所以,應注意起居環境的改善和飲食調理,不宜暴飲暴食、酗酒,少吃肥膩食品、甜味品,以保持良好的消化功能,避免水濕內停或濕從外入,這是預防濕熱的關鍵。
足部按摩保健與治療頭痛
凡整個頭部以及頭的前、後、單側部位的疼痛總稱頭痛。頭痛是臨床上常見的自覺症狀。可單獨出現亦可見於多種急慢性疾患。頭痛的發病與外感風、寒、濕,內傷肝、脾、腎三髒有關。
按摩部位
1、足底部反射區:額竇、頭部(大腦)、腦垂體、小腦及腦幹、三叉神經、頸項、眼、鼻、耳、甲狀旁腺、甲狀腺、肝、膽囊、心、腎、輸尿管、膀胱、生殖腺。
2、足內側反射區:頸椎、胸椎、腰椎、骶骨、尿道及陰道。
3、足外側反射區:生殖腺。
4、足背部反射區:上身淋巴結、下身淋巴結、上頜、下頜。
常用手法
1、足底部反射區:拇指指端點法、食指指間關節點法、拇指關節刮法、鉗法、食指關節刮法、拇指推法、擦法、拳面叩擊法等。
2、足內側反射區:食指外側緣刮法、拇指推法等。
3、足外側反射區:食指外側緣刮法、拇指推法、按法、叩擊法等。
4、足背部反射區:拇指指端點法、食指指間關節點法、食指關節刮法等。
「齊B小短裙」要不得 中醫認為迷你裙有4大害
網絡上爆紅的「乾爹」與「齊B小短裙」事件,讓小短裙銷量一夜間幾何級增量。為趕潮流,眾多時尚達人MM無畏乍暖還涼的初春紛紛穿上小短裙。《內經》痹論篇中表示「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痺也」。 裸露在外的美腿除了瑟瑟發抖,潛藏著不少的健康危機。
服中藥5大細節
服中藥除了要煎服得法,用量得當,還有一些小節須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