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13款祛雀斑的單方

  黑牽牛 將黑牽牛去殼研成極細粉末,用雞蛋清調成糊狀。每晚以其敷面,晨起洗去。

  茯苓 將茯苓研成極細的粉末備用,用時適量調和蜂蜜成膏狀,每晚以其敷面,晨起洗去。

  白朮 白朮20克,在米醋100毫升中浸7日後,取醋搽雀斑,日久可退。

  絲瓜散 秋季霜後採集乾枯的成熟絲瓜,研成極細粉末,用時以適量的絲瓜粉和清水調和塗面,10分鐘後洗去。

  首烏片 每次5片,每日3次。

  木蘭皮 木蘭皮500克,將木蘭皮浸入適量陳醋中,14日後取出焙乾,搗細為散,口服,每次3克,每日3次。

  蒼耳子 蒼耳子100克,焙乾研細,口服,每次3克,每日3次。

  密陀僧 密陀僧20克,研極細末,每晚取少許,用蜂蜜調敷患處。

  白附子 白附子研末,酒調外塗。

  珍珠 珍珠粉適量,用水調勻,敷面部,每日1次。

  藏紅花 藏紅花少許,少量溫開水沖泡後,取少量蜂蜜調勻,敷面,每日1次。

  檸檬汁 檸檬汁加冰糖食用,檸檬汁中含大量維生素C,而維生素C可以抑制黑色素的形成。

  茄子 茄子1個,切片取汁,局部塗搽,每日3次,連續7日為1個療程。

如果看到這裡還沒有解决問題,請繼續往下看:

中醫:晚上11點大睡 中午12點小憩

  「三寒、兩倒、七分飽。」這正是中醫里所說的養生三大法寶,其中的「兩倒」,就是指要睡好「子午覺」。

  所謂子午覺,是指在子時和午時按時入睡,子時是從23時到凌晨1時,夜半子時為陰陽大會、水火交泰之際,稱為合陰,是一天中陰氣最重的時候,也是睡眠的最佳時機,子時之前入睡有利於養陰;午時則是從11時到13時,也是陰陽交會的時候,此時陽氣最盛,稱為合陽,此時午睡有利於養陽。

  中醫學認為,人體之所以會生病,其根本原因就在於陰陽失調,癌症的發生也不例外。現代人,特別是腦力勞動者,白天工作忙碌,精神壓力過大,晚上又習慣長期熬夜,不注意按時入睡,或夜生活過多,錯過睡子午覺的時機,或不能睡個完整的子午覺,影響人體陰陽之氣的正常生發,損害身體原本健康適宜的內環境,不僅不利於體力和腦力恢復,長此以往,還會讓人處於亞健康狀態,免疫力下降,給癌細胞的產生與增殖擴散提供有利條件,對健康的危害是很大的。所以,我們一定要提高睡好子午覺的認識,為自己的將來儲蓄健康。

  子午覺的主要原則是「子時大睡,午時小憩」,即晚上一定要在22時左右就準備睡覺,子時(23時)之前最好入睡,對於不得不從事熬夜工作的人,與其一直熬到凌晨三四點鐘,不如在子時睡上一會兒,因為這段時間的睡眠效果遠遠超過其他時間段。午覺則只需在午時(11時~13時)休息30分鐘即可,因為此時陽氣盛,工作效率最好,午睡時間過長,不僅浪費寶貴的時間,而且會擾亂人體生物鐘,影響晚上睡眠,但是午覺一定要睡,即使睡不著,也要閉目養神,以利於人體陰陽之氣的正常交接。

中醫排汗法有排毒降溫奇效

  「體若燔炭,汗出而敬」。這句話出自兩干多年前,中醫最早的一本經典著作《內經》。意思說發燒的時候,皮膚表面摸上去灼熱燙手,可以通過發汗,使毒邪隨汗外泄,讓熱度降下來。這種處理和現代西醫的治療是共通的。西醫遇到體溫40度,肌膚灼熱,頭痛如裂的患者,也常給予解熱鎮痛藥,使之發汗退燒。西醫認為,出汗對人體的主要作用,就是調節體溫和排泄。即使冰凍三尺,人體每天仍然要出汗500毫升,只是感覺不明顯,叫做不顯性的出汗。至於顯性出汗,則一天要失去水2000毫升以上,大汗淋漓一小時,失水可高達3000毫升。而每克水成為汗液蒸發,就可以從體錶帶走580卡熱量,所以發汗以後,體溫可以明顯下降。中醫在幾千年以前已經懂得運用汗法來治療疾病,這可以說是對世界醫學的一大貢獻。

  發汗須辨表里寒熱

  具有發熱症狀的疾病很多,病情複雜,當然不能見熱就發汗。實際上中醫對於汗法的應用範圍和分寸是很講究的,其要點之一是要區分表里寒熱四字。

  表和里是指人體病變部位的淺和深而言。汗法適用於治療表證,所以又稱之為解表法。凡病變部位在皮膚、肌肉、經絡,表現為發熱、惡寒、頭痛、無汗或少汗等症狀的稱為表證,傷風以及各種傳染病的初起大抵就是這種表證的症狀。《內經》說:「在其皮者,汗而發之」,如果病在表證,不用發汗解表,而過早地用治里證的清熱、瀉下諸法,反而加重病情,即所謂「引狼入室」,促使外邪內傳,那時發汗就鞭長莫及了。

  中醫認為,雖同為表證,病的性質還有寒、熱之不同,因而所用的發汗藥物也有差別。一種是風寒表證,表現為惡寒重,發熱頭痛,無汗,周身關節肌肉酸痛,口不渴,鼻塞流清涕,咳嗽痰稀。對這種風寒表證要用溫性的辛溫解表藥,它們的發汗力強。如麻黃、桂枝、荊芥、防風、生薑就是這種藥;成藥則有午時茶、蘇杏二陳丸、通宣理肺丸等。第二種是風熱表證,表現為發熱較重,惡寒輕微,汗出不暢,口乾微渴,咽喉疼痛或紅腫,或者咳嗽痰稠黃,大便干。所用藥為涼性的辛涼解表藥,發汗力比較弱,如桑葉、薄荷、牛蒡、豆豉,成藥有銀翹解毒片(丸)、桑菊感冒片、感冒退熱沖劑等。這兩種表證性質不同,治法各異,不能混淆。但是,有經驗的中醫往往於辛涼解表方中,有針對性地加一、兩味辛溫藥,這是為了加強發汗能力,是中醫治法靈活多變的表現。

 

${FDPageBreak}

  虛實有別四季不同

  發汗還須根據病人的體質情況。有的人體質虛弱,發汗就要慎重。比如平時就汗多的人,中醫稱為表虛;貧血或者流產以後,中醫稱為血虛;還有的平舊寸就患有肺氣腫、氣喘,素來倦怠乏力,中醫稱為氣虛。對這些虛證,在發汗時都要照顧到,不能只一味發汗,否則愈汗愈虛,表證不解,反傷正氣。所以虛證病人的發汗,要請中醫專門配方進行,醫生可以根據不同體質情況,加減各種性味功能的藥物予以照顧。至於心力衰弱、吐瀉失水、出血多、津液虧損的病人,在一般情況下,汗法是禁用的。而且,即使體質正常的人,發汗也要掌握以「汗出邪去」為度,不可太過。

  汗法在四季的運用還有不同。這因為不同節令的氣候,對人體有不同的影響。比如夏季痰病中,大多挾有暑、濕因素的危害,中醫謂:「暑必挾濕」。這時候的感冒,往往發汗以後,熱度雖有減退,仍然會身熱有汗,心煩口渴,四肢睏倦,胸悶泛嗯,不思飲食,腹痛便稀,這就是挾濕的表現,西醫稱之為流感胃腸型。治療就必須解表兼.清暑利濕,中醫方新加香薷飲最適合,成藥藿香正氣散(水,丸)也是按這種治療原則配製的,所以,夏季感冒,多用這些藥。其他霉天、秋季、冬春發汗也各有不同。

  最後還要提到的是,中醫汗法應用範圍非常廣泛,決不止於感冒。中醫汗法具有退燒、透疹、消水腫、祛風濕等多種作用。比如小兒急性腎炎、水腫嚴重、小便短缺,就可以利用發汗配合利水法治療,中醫稱為「開鬼門」(鬼門即指汗孔)。其他一切具有表證的疾病,如急性支氣管炎、肺炎初期、急性風濕性關節炎、急性腎炎、痢疾腹瀉、麻疹、皮膚病等也都可運用汗法。甚至在流腦、乙腦等嚴重疾病的初期也可運用。當然,這些都是有經驗的中醫的事,家庭中不能盲目地運用。

中醫氣功與瑜伽、禪修的異同

瑜珈,是梵文YOGA的音譯,在佛典中漢語意譯為相應,指控制自己身心令與某種東西相應(相契合,一致)。瑜珈是古印度各宗教對自我調製以鍛煉身心的功夫的統稱,佛教亦稱其禪定為瑜珈。

過敏中醫稱「發物」 常見發物有哪些?

相傳,明太祖朱元璋當了皇帝以後,便加緊殘害開國有功之臣,元帥徐達患了「背瘡」,最忌吃鵝肉,因鵝為「發物」,易動火發瘡。朱元璋別有用心地賜徐肥鵝一隻,徐達明知其惡意,但又不敢違君之命,只好當場吃下,不久,徐達「背瘡」擴散而亡。此傳說雖不足為信,但了解「發物」還是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