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林橫笛
兩年前的一天,和某公司約好去談一項合作。出門之前,恰好大學同窗劉坤來訪,於是拉他一道前往,正好請他幫忙出點主意。
兩人去了之後,談判對象對我們非常客氣,但轉入核心話題不久,我發現劉坤好幾次對我悄悄地使眼色,於是便找了個藉口說下次再談。告辭出來,向劉坤詢問緣由,劉坤神秘一笑,接著壓低了聲音:「他說話總是在用否定的詞彙,這說明缺乏承擔的勇氣,和這樣的人合作,將來你的壓力會非常之大,我看還是慎重為好。」
後來的事實,果然印證了劉坤的判斷——在我退出之後,那人換了另一個合作對象,可一年的時間過去,本來預期前景很好的項目卻成了個「鬍子工程」,而對所有的責任,他全部推給合作方獨自承擔,為此,合作方被弄得苦不堪言。聽說之後,我心中不禁暗自慶幸:當初如果沒有劉坤陪同前往,收拾爛攤子的就該是我了。
職場中的語言,確實隱含著不少秘密,而破解這些秘密,既要細心觀察,還必須有一定的經驗積累。
還是一個合作項目,需要派人去廈門和對方談判,在項目主管的人選上,我卻掂量再三難以定奪。這時,老總把我叫過去徵求意見,問派小李去怎麼樣?我嘴上未置可否,心裡卻打了一個大大的問號:小李入職時間不長,豈能擔此重任?
我臉上所顯露的疑惑,自然被老總看在眼裡。他對我解釋:「在業務上,小李目前不是最好的,但你應該發現,他在與人談話時,總喜歡重複別人的話,這說明他有很好的耐心,而且注意力非常集中,重複的時候是在認真過腦子。讓他挑這個頭兒,再給配一個精通技術的工程師,兩個人彼此互補,一定能很好完成任務。」
老總如此縝密的一番分析,讓人不由得深深折服。
半年前的一次談判,雙方已接近達成協議,下屬老黃卻在桌子下面輕輕踢我的腳,於是我提議暫時休會。回到辦公室里,老黃托著下巴坐在對面:「本來咱們是被動一方,可談到最後,他說話速度越來越快,根本不給人插嘴的機會。我琢磨,對方急於簽字,這裡面許是存在玄機。」
聽老黃這樣分析,我也覺得有一定道理。於是吩咐他再多打幾個電話,向圈內其他公司了解清楚對方底細。半個小時過後,便有信息反饋回來:對手與一級供貨商之間存在矛盾,拖欠貨款已經超過兩個月了。聽到這個消息,我不禁倒吸了一口涼氣。好懸啊!如果陷入對方的財務糾紛,後續的麻煩可就大了。
其實,職場之中打拼,內心的提防都是彼此的。你小心翼翼恐怕落入圈套,人家也在察言觀色揣摩你的心思。有一回談判,在我方出示一份證明材料後,對方談判代表雖然滿臉笑意,卻突然放慢了說話的語速,而且岔開話題轉向細枝末節。我知道,他這樣做一定是對我方不夠信任,那麼接下來的當務之急,就是消除對方的戒備心理。於是,我也借力打力,仿佛無意地扯到另一家公司,從而間接證明了我方的信用,一番你來我往的試探過後,最終取得了皆大歡喜的結果。
都說職場如江湖,那麼人在江湖走,若想不挨刀,就必須修煉出極好的耳力。因為,很多刻意掩飾的小秘密,不經意間會通過說話泄露出來。如果你能及時捕捉到這樣的信息,分析之後恰當應對,那你的職場生存技巧也就上了一個新的台階。
如果看到這裡還沒有解决問題,請繼續往下看:
面試:巧妙運用表情語言
每個人都有面部表情,臉上的每個細胞、每個皺紋、每個神經都表達某種意願、某種感情、某種傾向。面部表情是最準確的、最微妙的人的「晴雨表」。面試中面部表情表現得體,可以為面試錦上添花,反之則會弄巧成拙。(一)微笑
人的面部表情貴在四個字:自然,真摯。面部是思想的「熒光屏」,應試者的面部表情一般要帶微笑。
微笑是一個人能力和品行的最好體現,它能使別人感到信任和依靠。
俗話說:「面帶三分笑,禮數已先到」。微笑是一種無言的答語,起著很微妙的作用。可以說:微笑是自我推薦的潤滑劑,禮貌之花,友誼之橋。面對陌生的考官,微笑可以縮短雙方距離,創造良好的面談氣氛。應試者不僅要面帶微笑,而且要謙和熱情。謙和是對他人的敬重。
微笑貫穿面試的全過程。在跟對方見面時要帶著微笑;在跟對方交談時要面帶微笑,在跟對方打招呼時要點頭微笑;在跟對方握手告別時要微笑。總之,決不能吝嗇你的微笑。
求職者要善於微笑。首先,微笑必須真誠、自然。只有真誠、自然的微笑,才能使對方感到友善、親切和融洽。其次,微笑要適度、得體。適度就是要笑得有分寸、不出聲,含而不露,不能哈哈大笑,捧腹大笑;得體就是要恰到好處,當笑則笑,不當笑則不笑。否則,會適得其反,給對方留下不好的印象。
(二)目光
同微笑一樣,目光眼神也是最富感染力的表情語言。眼睛是心靈的窗戶,在人們的相互交往中,眼睛與有聲語言相協調,可以表達萬千變化的思想感情。眼睛凝視時間的長短、眼瞼睜開的大小、瞳孔放大的程度以及眼睛的其他一些變化,都能傳遞最微妙的信息。
如正視表示莊重,斜視表示輕蔑,仰視表示思索,俯視表示羞澀等。在面試中,聚精會神地注視對方,表示對對方談話內容有濃厚興趣。為了避免過多地注視而令考官不安,可適度運用「散點柔視」,把目光放在臉部兩眼至額頭中部的上三角區。
一般來說,每一種眼神都有其特定的含義。
例如,視線頻頻亂轉,給人的印象是心不在焉或心虛;視線向下,則表示害羞、膽怯、傷感或悔恨;視線向上,是沉思、高傲的反映。在交談時,目光自下而上注視對方,一般有「詢問」的意味,表示「我願意聽你講下一句」;目光自上而下注視對方,一般表示「我在注意聽你講話」;頭部微微傾斜,目光注視對方,一般表示「哦,原來是這樣」;眼睛光彩熠熠,一般表示充滿興趣;每隔幾秒偷看一下手錶,表示催促、不耐煩的意思,是希望對方結束談話的暗示。
應試者若能懂得目光語的含義,那麼在面試中就能巧妙地利用目光語輔助言談。
應試者在面試時,目光運用的要求是:
1.注視對方,目光要自然、柔和、親切、真誠
注意不要死盯著對方的眼睛,否則,會使對方極不自在,同時,也不要在某一局部區域內上下翻飛,否則會使對方感到莫名其妙。不要東張西望、左顧右盼,顯得心不在焉;不要含胸埋頭,顯得膽小萎縮或者對談話不感興趣;不要高高昂起頭,兩眼望天,顯得傲慢,否則都是失禮和缺乏教養的表現。
眼睛注視用得多的有三種:
(1)凝視。集中目光看對方,如果是公事,目光限制於前額到雙眼,使人感覺你很誠懇認真;如果是社交,就看雙眼到嘴三角區;如果是關係非常親密的朋友,就看雙眼到胸。
(2)環視。眼睛向前然後有目的的掃一下,好處是使所有聽你講話的人都注意了你,不覺得你在和他(個人)交流,能較全面地了解聽眾的心理反映。而且可根據你的環視隨時調整說話的節奏、內容、語調,把說話的主動權控制住。即不能只注視其中某一位考官,而要兼顧到在座的所有考官,讓每個人都感到你在注視他。具體方法是,以正視主考官為主,並適時地把視線從左至右,又從右至左(甚至從前至後,又從後至前)地移動,達到與所有考官同時交流的效果,避免冷落某一位考官,這樣就能獲得他們的一致好感。
(3)虛視。就是似視非視,演講就需要這種虛與實的目光交替,「實」看某一部分人,「非」看大家,演講要做到「目中無人,心中有人」。
2.注視對方時要注意眨眼的次數
一般情況下,每分鐘眨眼6~8次為正常,若眨眼次數過多,表示在懷疑對方所說內容的真實性,而眨眼時間超過一秒鐘就成了閉眼,表示厭惡、不感興趣。
3.在交談過程中的目光對視
若雙方目光相遇,相對視,不應慌忙移開,應當順其自然地對視1~3秒鐘,然後才緩緩移開,這樣顯得心地坦蕩,容易取得對方的信任,一遇到對方的目光就躲閃的人,容易引起對方的猜疑,或被認為是膽怯的表現。
30歲職業人的職場規劃心得
30歲,對「企業文化」或是「企業願景」之類的華美說辭早已麻木。在他們看來,企業並不是員工的家,企業和員工說到底是一種交易的關係——企業支付薪水,員工提供勞動力或是智力。
他們的倦怠和迷惘,不僅因為他們是企業人,更因為他們還是社會人。作為企業人,他們按照職位的標準來做事,從而得到相應的報酬。但作為社會人,這些報酬並不能保障他們的未來,員工在企業的任職結束,也意味著交易的結束,企業就不再對這個員工的未來負責了。但員工卻需要為自己的未來負責,尋找新的工作機會或者創業機會。
在保障制度缺失的社會裡,一個職業經理人是不可能不產生焦慮與倦怠的情緒的。在市場經濟初期的很多企業中,甚至連為員工買個保險都捨不得,如何談得上為員工的未來設計?
職場的倦怠,是因為這些人實在看不清楚職業的未來。對於大多數人而言,今日的努力只是在為公司付出,充其量是「鍛煉了自己」,但這種鍛煉如果不能成為行業頂尖,事實上對未來的益處也是有限的。
選擇創業,在很多職業人看來,也是為了擺脫這種焦慮和彷徨的一種途徑。
他們選擇創業,就是為了掌握自己的命運,也是為了獲得保障。中國東部發達地區是創業人數很高的一個地區,這固然和機會多有關係,但深層次上,恐怕他們更需要的是要通過創業來為自己的未來做出主張。
大多數人的人生目標是為了生活得更好——包括對財富、社會地位的渴求和「實現自我」。很可惜,大多數工作是很難滿足這些人生目標的,工作至多能獲得小康或者「中產」,「實現自我」的就更少了。大多數職業人過了40多歲就會走下坡路,能在職業上持續上升的只是少數。
廣義上來說,無論是創業還是做職業經理人,都是一個「生意」。因此很多人會按照「生意」的成本、風險和收益來綜合考量。
職業經理人選擇創業,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在現階段的中國,創業的機會很多,而且創業的風險未必比打工的風險高多少,而其收益卻要高很多。
在中國,外企的職業經理人平均2到3年跳一次槽,中國民企的平均壽命為3。5年,企業並不能對你的職業前途做出什麼保障,在中國做職業經理人,風險其實是很高的。很少有職業經理人能把握自己的職業命運,他們的命運總是被別人掌握或者左右。這是一種令人感到悲哀的現實。
在西方,由於市場經濟長期的發展,市場比較規範,雇主和雇員之間也有一種長期的心理契約,因此大家都會選擇「長期博弈」。但在現階段的中國,企業和雇員之間的關係往往是「短期博弈」,當企業對員工沒有什麼承諾時,就不要指望員工對企業有什麼忠誠。
在歐洲國家,從社會地位和收入上來講,普通白領甚至也要好過小老闆。但在中國卻不是這樣的狀況,中國的普通白領收入遠不及一個小老闆。
在中國這個社會福利保障有待完備的社會,你的人生要過得好,就需要你今日所做的投資是能為你的人生帶來長久收益的。可惜的是,在現階段的中國職場中,職業生涯通常是高度不確定的。
因此,如果當創業的收益遠大於打工,但風險卻不見得就比打工大很多時,付出也未必比打工多很多時,一個理性的選擇似乎就是「創業」,「三十而立」的古訓更推動了這種焦慮的現實轉化。
這個出路不是職業的出路,而是人生的出路。大多數有能力和膽識的人做出的投資選擇便是創業。
然而,一個純粹職業人真的是不值得肯定的嗎?這也未必。職業人生的肯定來自於對未來的保障,它需要社會福利保障的完善,也需要企業的成熟和長期穩健經營,當然也需要我們的市場經濟越來越成熟。
職場跳槽 掌控關鍵點才能一步登天
進入今年九月份以來,跳槽指數一路飈升。在九月份的上半月來訪者中,期待換新工作的職業白領達到82%,其中有73%的職業白領處於中產階層。職場的活躍和人才的流動,將帶來大量的空缺職位,只有掌握KeyPoint,才能搶占高薪。 關鍵點一:把握價格 分析:跳槽把握"價格"關鍵點,化解"降價"危機 案例: 李小姐2003從法國留學回來後一直在某跨國建築公司的工程技術部擔任技術監督。由於公司高層改組,使她本來穩定的工作和生活變得飄忽不定,她再次走進了職場競爭。但一直在外資公司拿著高薪的她受到了許多公司的冷遇。就技術和業務能力而言,她是非常自信的。她覺得面試時,公司對她的能力還是很認可的,但當談及薪水時,李小姐覺得很多單位都面露難色,有一兩家公司口頭上說薪資不是問題,卻始終沒給她最終答覆。李小姐百思不得其解,自己不求身價上漲,但總不至于越跳越低,走下坡路吧? 建議: 專家建議:跳槽者應該冷靜定位自己和職場形勢分析,切莫簡單將自己降價處理。許多的"減價跳槽"人士對價格的估計是在自己期望價值得不到滿足,跳槽失敗等結果基礎上作出的判斷。價格問題不是公司錄用員工的關鍵點,他們不會因為價格問題放掉一個RIGHTPERSON.假若一個人不適合公司,公司可以找出千萬種理由拒絕你,價格就是很好的理由之一。即使"降價",企業依然會拒絕你。 所以在充分了解自己的前提下,跳槽求職者應通過諮詢專家了解行業現狀,企業發展前景等等,做到知己知彼。跳槽黃金期,把握價格走向。盲目提價或自降身價都不是跳槽之道。克服跳槽者個人性格、眼界、知識構成等因素的限制,尋求專業的職業顧問的幫助非常重要。 關鍵點二:核心能力 分析:用職業規劃突顯核心能力 案例: 孫先生大學畢業後通過家庭關係進入一家國營進出口公司。在這個公司工作了兩年。 離開了第一家公司,他去了一家五星級酒店。那時是2003年,他剛拿了一個MBA學位,非常順利的,他被任命為總經理助理兼辦公室主任。在這家酒店,他負責人員聘用,工資、獎金的制定,對外聯絡等。但他的老闆又是個十分武斷的人,不喜歡聽到不同意見。孫先生為人直爽,一些看不慣的管理問題總是直言不諱,為此得罪了不少人,最終,導致了他的辭職。 辭職後,他發誓要找一個比原來更好的工作,非經理職位不做。但多次投遞簡歷,得到回應的寥寥無幾。 建議: 孫先生的主要問題在於核心能力不強,無論是專業知識還是管理的基礎不牢。要鍛煉和突顯核心能力,泛泛地了解一些知識和經驗是遠遠不夠的,你至少在專業知識上,一直比你的同行知道得更多,做得比別人好。孫先生頻繁跳槽,行業和職位相關度均不高,所以他在職業選擇上游移不定,就無法積累某個領域的核心知識和經驗,就無法在個人競爭中形成自己的優勢。 很多人自己給自己做職業規劃。這樣的職業規劃不是職業規劃,一個人很少能從客觀的角度分析自己的競爭力和經驗模塊。職業規劃是一門科學,是非常專業的領域。 職業顧問通過和孫先生的溝通,對他職業經歷和專業能力的分析、研究,最後將他的職業定位確定在人力資源領域。他做過一年人力資源工作(辦公室主任),在酒店的時候,每年都有多次的內部培訓要搞,這種經歷是許多大企業想要的。而且他的協調能力、組織能力、對人對事的好奇心、表達能力等等都是他再次開始的基礎。不要再去做什麼經理,當你各方面的條件不具備時,在一個太高的位置上一定會有風險的。 最後經過崗位定位,他的簡歷也迅速得到反饋,現在他面臨選擇的快樂和痛苦。比較企業給他提供的成長空間和薪酬福利待遇,最終他成功應聘進一家大企業。 職業顧問蕭先生認為: 事業發展總有幾個突破性的關口,就像從量到質的突破需要一個量的積累,職業發展也如是,當你廢了九牛二虎之力仍然沒有突破的時候,你就要考慮方法和方向是否對頭了。進入高位,可能一步登天,也可能一步踩空,但是,只要掌握一些關鍵的規律,借"力"撐竿,就可以輕鬆跳上高位,拿到高薪。
如何解救職場三霸
就業形勢的嚴峻已經成為公認的事實。職場如戰場,在求職大軍中,很多人都經歷著寄簡歷、擠招聘會、跑面試的生活。被通知參加面試的求職者,無疑是幸運兒。不過,面試征途漫漫,有公司居然進行10次面試。於是,「面霸」、「拒無霸」、「聽霸」誕生了。 拒無霸 用於在失敗中吸取經驗一家大型國企的人力資源負責人張小姐表示,目前隨著企業招聘制度越來越公開、透明,企業用人基本按照「惟才是舉」的原則進行。如果求職者個人能力出眾,要找到一份「有編制、穩定、月薪3000元」的工作應該不成問題。女碩士屢次求職受挫,張小姐個人認為,主要是女碩士本人的能力尚未達到這樣的要求,將「沒有關係」作為求職被拒的原因多少有些站不住腳,而拋出20萬元的貼子,更反映出其不成熟的就業心態。 成為「拒無霸」的大學生,有的才能不濟,有的因外貌、身高、性別等客觀原因遭拒。相關專家表示,用人單位要根據崗位需求,樹立科學用人觀,不要全盤否定這類人才。「大學生要克服自卑感,展示優點,勇敢面對現實。大學生也要克服自身存在的一些問題,有人在面對就業壓力時,產生恐懼心理;有的畢業生面對擁擠的人才市場止步不前,不去主動爭取用人單位的賞識,不敢與招聘單位接觸洽談,不能正確對待自身的缺陷等。」 職業規劃方面的專家表示,目前像女碩士這樣的應屆「拒無霸」不少,但是從中反思自身問題的卻不多。「求職不順利的經驗其實也是相當寶貴的,可以真實地反映出求職者身上存在的種種問題。」 聽霸 不妨有選擇參加宣講會上海某高校的大四學生張某是典型的「聽霸」。校園推廣會、報告會、演講會等,從不錯過,場場聽,還認真做筆記。他認為,聽校園宣講會,可以開闊眼界,也給自己提供機會。 相關高校就業指導中心的負責人表示,企業宣講會主要宣傳企業文化,介紹企業用人觀、招聘流程等。有時,就職於這些單位的師兄師姐也返校「現身說法」,向師弟師妹們介紹應聘經驗和注意事項。 因此,大學生在不影響學習的情況下,多參加企業宣講會,可以加深對企業的認識。一些公司人力資源經理也認為,大學生通過宣講會,對企業文化、崗位需求有更多了解,在企業宣講會期間,可以抓住「自由提問」機會,對不明白或想知道的更多企業信息進行提問。這樣能增加求職命中率。建議大學生要通過同學、企業網站、學校網站等途徑,了解企業校園宣講會的行程。有關專家建議,目前,眾多高校都舉行校園宣講會,大學生最好有選擇地參加宣講會,不要影響正常學習。 面霸 理性求職更可取今年剛從上海某名牌大學本科畢業的李某,被同學們公認為學校的「面霸」,曾頻繁參加面試,明明手中已經有好幾張offer,結果每一次招聘會上,他又和同學站在一起爭奪新的職位。 人力資源方面的專家表示,「面霸」型大學生,說明他們有一些優點,尤其在製作簡歷方面,有獨特之處,容易得到用人單位認同。他們雖是面霸,但頻繁地選擇用人單位,說明這類畢業生職業生涯規劃不明確,他們中的不少人片面追求高薪,結果不但要多走冤枉路,浪費大量時間和金錢,有時選擇太多,錯失良機,甚至會出現南轅北轍的現象。 相關高校畢業生就業指導中心負責人說,有些「面霸」大學生,過分自信,非名企不去,在求職中不斷地挑選工作,不知不覺中失去一些機會。此外草率毀約,容易給單位留下不誠信的印象。因此,大學生在經常接到面試通知的有利條件下,要根據自身特點,選擇適合自己的單位。否則,與其他順利就業的同學相比,白白浪費寶貴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