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要經常換著吃」已經被多數人所熟知,但很少有人知道,選油也要根據自己的飲食習慣而定。
對健康人來說,如果平時常吃豬牛羊肉,從中得到了大量動物脂肪,就儘量別再吃動物油了,可適當吃些富含多不飽和脂肪酸的油,如大豆油、玉米油和葵花籽油等,因為動物油缺乏多不飽和脂肪酸和維生素E。
如果是素食人士,日常飲食中多不飽和脂肪酸比例太大,飽和脂肪攝入太少,可以選擇單不飽和脂肪酸較多的茶籽油、橄欖油等,以及含有一定量飽和脂肪酸的花生油、米糠油等作為烹調油,起到平衡脂肪酸構成的作用。
不追求素食,但平日肉類吃得不多的健康人,也可以偶爾採用動物油來烹調菜餚。像家裡煮雞湯、燉排骨上面的油,不用撇出來扔掉,可以放涼後撈出來做菜用,煮冬瓜、煮青菜都是不錯的選擇。
如果平時豆製品吃得很多,豆油的物質從豆製品里已經攝取了,多不飽和脂肪酸攝入很充分,就沒有必要天天用豆油、葵花籽油、玉米油做菜了,可以用橄欖油、茶籽油、花生油、米糠油等含更多單不飽和脂肪酸的油脂來烹調。而如果平時花生吃得比較多,那麼選擇食用油時就可以適當選擇一下花生油以外的油。
總之,食用油的選擇目標是促進脂肪酸平衡,不能僅考慮油本身,還要考慮到自己的飲食內容,進行綜合協調。另外無論選哪一種油,都應該要知道,食用油每日限量是25~30克。再「健康」的油,都只是對預防心臟病有好處,其中脂肪含量都是超過99%的,並且所含能量驚人,多吃都會令人發胖。
如果看到這裡還沒有解决問題,請繼續往下看:
中國人最缺四類食物:奶類、豆類、粗糧、水產品
如今,都講究飲食多樣化,但你吃得夠健康嗎?今年1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中國食物與營養發展綱要(2014~2020年)》(下文簡稱《綱要》),引起業內的廣泛關注和討論。2月27日,中國營養學會和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食品安全所邀請權威專家,就《綱要》進行了深入地解讀和研討。專家們對照《綱要》中的「食物消費量目標」和我國居民食物消費現狀,總結出現階段我國消費者最缺四類食物。
奶類。調查顯示,我國城鄉居民平均每人每天奶類製品的攝入量為26.5克,遠遠低於中國居民平衡膳食寶塔的建議攝入量100克。奶類是營養比較全面的食品,其中鈣含量很高,並且容易被身體吸收和利用。鈣攝入不足,骨骼健康就得不到保證。研究顯示,老年時期骨質疏鬆和骨折的發生,與兒童和青少年時期奶類消費頻率和總量偏低有關。還有研究發現,給生長發育中的兒童少年補充奶類,有助於身高和骨量的增長。建議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做到每天喝一杯200毫升左右的牛奶,乳糖不耐受的人可以選擇酸奶,體重超重的人最好選擇脫脂奶或低脂奶。
豆製品。有關數據顯示,我國居民平均每人每天干豆類攝入量為4.2克,豆製品攝入量為11.8克,遠低於中國居民平衡膳食寶塔的建議攝入量30~50克干豆和相當量的豆製品。我們強調大家多吃豆製品是基於近20年來國人膳食模式的變化。調查顯示,國人吃動物性食物越來越多,導致脂肪攝入量過多,是導致肥胖、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高發的危險因素之一。大豆類製品的特點是優質蛋白質含量高,不飽和脂肪酸占有一定比例。增加豆類的攝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動物性食物消費過多帶來的肥胖風險,有效預防慢性病的發生。除了建議老百姓多吃容易消化的豆製品,我們也呼籲食品加工企業生產出更多口味多樣化的豆製品,滿足消費者的需求。
粗糧。近20~30年,我國城鄉居民糧食吃得越來越少,特別是粗糧減少的明顯,這導致國人維生素B1攝入量從每天2.5毫克降到了1.0毫克。粗糧含有豐富的B族維生素、礦物質、膳食纖維。研究顯示,粗糧的消費量和慢性病呈「負相關」關係,多吃粗糧,患慢性病的風險就會小一點。值得一提的是,粗糧中富含的膳食纖維,可以增加胃腸蠕動,防止便秘,有效預防結腸癌。建議每天吃50~100克(1~2兩,乾重)粗糧,學會粗糧細做和粗細搭配。粗糧細做有助於人們更好地適應粗糧的口感。其中熬粥的方式值得推薦,將紅豆、綠豆等豆子和高粱米、薏米、燕麥、小米、黑米、大黃米、大麥米、蕎麥米等雜糧混在一起煮,既簡單又好吃。還可以做些雜麵食品,把小米、玉米、蕎麥等雜糧磨成面,和白面混在一起,做成饅頭、麵條或煎餅,更容易讓人接受。
水產品。我國居民的水產品消費量一直較低,調查顯示,我國居民平均每人每天魚蝦類的攝入量為29.6克,遠低於中國居民膳食指南推薦的75~150克。水產品含優質蛋白質多,脂肪含量相對豬肉等紅肉低,而且含較多的多不飽和脂肪酸,有助於促進大腦發育,維護心腦血管的健康。因此,建議大家經常吃些水產品,一個禮拜兩三次為宜,最少也要做到每周吃一次,三文魚、黃花魚、小平魚等水產品都不錯。魚最好的吃法是清蒸或燉煮,儘量避免煎炸。
吃完飯就困是脾虛作祟 脾虛怎麼辦才好
前幾天看了一個視頻非常有趣,一個小女孩邊吃邊睡,我的第一反應就是小女孩脾虛非常嚴重。門診診療過程中,有很多人都有飯後易困的症狀,大家不知道飯後易困是脾虛的典型症狀。還有些患者說:「我以為大家飯後都困呢,原來是脾虛的表現!」
為什麼脾虛的人飯後易困呢?
這還得從脾對食物的消化、吸收、運輸營養物質的過程講起。《黃帝內經·經脈別論篇第二十一》中有這樣的論述:「飲入於胃,游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並行,合於四時五臟陰陽,揆度以為常也。」可見,脾的主要功能之一是主管運輸與消化。
水谷入胃,經胃的初步消化之後,下送於脾,由脾再進一步消化與吸收。其後再由脾氣幫助,使精氣上歸於肺,由肺送到全身各部以滋養臟腑、器官,所以當脾氣健康運行時,人的消化功能就好,機體表現為精力充沛等。若脾氣虛弱,脾失健運時,脾自身的力量無法完成這項任務,就需要機體調動更多的氣血完成這項工作。
當飯後脾的工作量驟然增加,脾系統就需要更多的氣血來幫助脾完成對食物的消化、吸收、運輸營養物質,這必然導致身體的其他臟器血氣供應減少。當大腦氣血供應減少,就會出現睏倦的症狀,脾虛者輕的會出現飯後易困的症狀,但自己尚能控制不去睡覺;脾虛重的人,飯後必須睡覺,要不然都無法繼續工作;更有甚者剛剛開始吃飯就睏倦得無法控制。像這種情況,患者通過針灸調理之後,飯後易困的症狀都會逐漸緩解直至消失。
脾虛怎麼辦才好呢?
平時要保持愉快心情;在平常生活上:忌生活無規律、忌飲酒、忌吸菸、忌亂用補藥、濫用化學藥物
3個月至半年定期食管腔測PH,壓力檢查,脫落細胞檢查及活組織檢查,內鏡檢查,超聲波檢查、必要時專科治療。均衡飲食,以主食為主,要多吃富含維生素C的蔬菜和水果,平時應以清淡食物為主,可適量喝鮮果汁、麥片和小米粥等。
脾虛吃什麼水果好?
1、蘋果
蘋果味甘酸,性平。有健脾益胃,生津止渴之功。用於中氣不足,腹瀉,便秘等。
2、石榴
味甘、微酸、澀,性溫。能生津止渴,收澀止瀉。甜石榴用於胃陰不足,口渴咽干,小兒疳積;酸石榴可治久瀉久痢,便血,脫肛;石榴皮殺蟲、驅蟲,治蟲積腹痛。
3、荔枝
荔枝味甘微酸,性溫。有補脾益肝,養血安神之效。用於脾虛久瀉,胃疼腹痛,呃逆等。
家長要當心 這些不良生活習慣易致身材矮小
所有的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擁有理想的身高。而現實生活中,卻有這樣一群孩子,因為身高矮人一等,常被小夥伴們取笑,在馬路上招來異樣的眼光,讓他們生活在自卑的陰影中。
「鬼壓床」到底是怎麼回事 如何避免「鬼壓床」
春回大地、天氣暖融,可不少人卻出現了睡眠問題,有的頻犯春困,有的「鬼壓床」。「鬼壓床」就是人在剛睡著或剛醒來的時候,意識已經清醒,但發現身體無法動彈,眼皮睜不開,感覺像是被「鬼」壓在身上一樣,人們把這種現象叫做「鬼壓床」。專家介紹說,這是一種與睡眠相關的症狀,叫做睡癱症。人群中有40%至50%的人一生中都有可能經歷至少一次睡眠癱瘓,可發生在任何年齡,常見於青少年或青壯年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