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配伍講究四氣五味,根據藥性的溫熱寒涼,五味的辛甘酸苦咸,當中藥抓好拿回家,正確的煲法很重要,同樣選對服用的時間重要,有的藥物因其本身特性的要求,必須在一定的時間服用才能發揮效果。
按時間分 清晨:宜服補腎藥、行水利濕藥、驅蟲藥及催吐藥。
午前:宜服發汗解表藥及益氣昇陽藥。古代醫家認為「午前為陽之分,當發汗;午後陰之分,不當發汗。」不但汗藥如此,亦有醫家認為大凡走表透邪之藥,均宜午前服用。古醫對補中益氣湯、參術調中湯等益氣昇陽藥,都強調午前服藥。
午後或入夜:宜服瀉下藥。 入夜:宜服滋陰養血藥。古人用六味地黃丸養陰,有一顯著特點,強調入夜時服用;當歸六黃湯醫治陰虛盜汗,亦主張入夜時服用。
夜臥:宜服安神藥、澀精止遺藥,以用於治夢遺滑精,緩下劑宜在睡前服用,有利於次日清晨吸收。按飯前飯後分
飯前服: 由於大多數的食物會對中藥的吸收產生影響,飯前一小時胃處於空虛狀態,有利於藥物的進入胃腸道吸收,補虛藥宜飯前服。
飯後服:有些藥物對胃有一定的刺激作用。因此健胃消食藥及對胃有刺激的藥宜飯後服用。提醒:急病、重病不拘時服用。
月經期服藥注意
月經期該不該服用中藥困擾很多女性朋友,女性在月經期間處於一種比較特殊的生理狀態,為避免中藥產生不良影響,一般在月經期間要停止服用中藥。但是有些療效的中藥需在月經期服用,如治療女性不孕症時的活血調經中藥,治療痛經、經期延長、月經量多、月經量少、出血不規則等調經中藥,治療月經期偏頭痛的疏肝行氣化瘀的中藥。
服中藥之所以講究擇時,是為取得更佳療效,這樣可以順應人體有節律的生理變化,充分利用體內積極的抗病因素而增強藥效,還可減少藥物不良反應。如果服藥時間不當,擾亂人體生理節律,就可以產生或加大藥物不良反應。因此,為發揮中藥的最佳療效,不可忽視中藥擇時服藥,若把握不准服藥時間,趕快找醫師或者藥師諮詢吧。
第二節:中藥的正確儲存
據了解,大部分人習慣把用剩的或暫時未用的貴重中藥材存放在冰箱裡,這是一種不科學的做法。因為把中藥材放入冰箱裡,時間長了不但各種細菌容易侵入中藥材內,而且還容易受潮和變質,影響中藥材的藥性,甚至發生副作用,所以中藥材不宜貯藏在冰箱內。
正確的做法為:對一些貴重的中藥材,如人參、鹿茸、天麻、黨參等,可用適量的糯米或粘米慢火炒至焦黃,俟炒米晾涼以後,把中藥材和炒米一起放入一隻密封性好的玻璃瓶或小口瓷壇里,旋緊蓋子,置於陰涼通風處,中藥材即可較長時間保存。
如果一定要放,請參考如下做法:
放冰箱之前首先應該妥善密封,如果能接近真空封存,效果會更好。若無特殊要求,名貴藥材應該放置在5℃左右的冷藏櫃,不要冷凍,因為各種藥材都含有不同程度的水分,經低溫冷凍後水分結成冰,會對藥材的有效成分造成損傷。
膏藥最好放冰箱
大家熟知的膏藥並不都是切片的,還有罐裝和小包裝三種,其中兒科最常用的是小包裝,並且不是固體狀的,而是黏稠的液體狀。
原因是小包裝膏藥通常是用機器打包,如果濃度過濃,藥物容易黏到機器上,不利於分裝。孩子用的膏藥之所以是小包裝,一是添加的膠類比較少,價格相對低;二是濃度也不是太高,劑量好控制;第三就是固定的包裝,服用的劑量比較好掌握。
相反切片與罐裝的膏藥濃度都較高,阿膠等用量也比較大,價錢自然會貴,而且都是固體狀,膏藥存放的方法是要放在冰箱保鮮層,如果放在室溫有可能會變質。
如果看到這裡還沒有解决問題,請繼續往下看:
便秘怎麼辦?中醫教你按摩穴位助通便
在中醫看來,肺與大腸互為表里,當肺燥下移至大腸,就易發生便秘。因此天乾物燥過後,原本有便秘者症狀會加重,平常大便比較不暢,也有可能發展為便秘。沒有便意、有便意且久久不散卻難排便等皆為便秘症狀,那麼便秘,中醫如何來幫助解決呢?
中醫教你按摩穴位助通便
專家推薦穴位按摩,可交叉進行,每次按摩20分鐘左右:
天樞:屬足陽明胃經穴,又是手陽明大腸之募穴,位於神闕穴(臍中)旁開兩寸處。
具有調理腸胃、行氣活血之效,尤適宜氣滯所致之便秘。每次按壓10~15分鐘,每日兩次。
足三里:屬足陽明胃經之合穴。位於小腿前外側外膝眼(犢鼻穴)下3寸,脛骨前嵴外側一橫指處。
具有調理脾胃、疏通經絡、解痙止痛之效,並有強壯作用,尤適宜氣血虧虛所致之便秘。每次按壓10~15分鐘,每日兩次。
敲帶脈:也就是敲身體兩側、腰邊的贅肉。
帶脈有「總束諸脈」的作用,敲擊帶脈能提高人體的排毒能力,改善便秘。需要注意的是,敲擊時用力並不是越大越好,以身體能承受為宜。每晚睡覺前躺在床上,用手來回敲打即可。
揉摸腹部:通過揉摸腹中部的大橫穴位、天樞穴和下腹部的氣海穴、腹結穴等,也可以達到促進腸道蠕動,緩解便秘的作用。
按摩時將兩掌重疊,扣於臍上,稍加用力,沿順時針方向按揉,力度要滲透進腹腔,令腸道能跟隨手掌在腹腔中動,以腹內有熱感為佳。
按摩腰骶:身體坐直,兩手五指併攏,以掌根自上而下地推擦腰骶部,直至腰骶部發熱。
大腸俞:屬足太陽膀胱經穴,系大腸在背之腧穴。位於腰部,第四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具有通調大腸氣機的作用,可用於燥熱傷津所致之便秘。
每次按壓10~15分鐘,每日2次。
支溝:屬手少陽三焦經之經穴。位於腕背側橫紋上3寸,尺、橈骨之間。具有清三焦熱、通關開竅、疏經活絡之效,適用於習慣性便秘。每次按壓10~15分鐘,每日兩次。
三陰交:屬足太陰脾經穴,系足太陰脾經、足厥陰肝經和足少陰腎經之會穴。位於內踝尖直上3寸,脛骨內側緣後方凹陷處。具有健脾益氣、調補肝腎之效,應用極為廣泛,尤適用於女性便秘患者。
每次按壓10~15分鐘,每日兩次。
悲秋可能是一種病 中醫教你對症調理
秋天,不少人情緒低落,鬱鬱寡歡,很多人認為是「悲秋」的緣故。其實一些身體問題也會讓人不開心,比如肝鬱、心火和氣血虛。
肝鬱 鬱鬱寡歡
愛發脾氣、鬱鬱寡歡,經常出現這樣症狀的人,有可能是肝臟出了問題。
肝主疏泄,當人的肝氣不暢時就容易生氣發怒、愛發脾氣、心情不佳、鬱鬱寡歡。肝氣鬱結還會使人感覺胸部悶脹、咽喉部發緊,總想長舒一口氣,女性還會出現乳房脹痛、小腹脹、月經不調。
此外,肝鬱還會影響人消化功能。從中醫上說,肝臟屬木,脾臟屬土,木克土,肝鬱氣滯,攻克脾土,使脾臟受傷害,脾臟管消化,就會出現沒有胃口、不想吃飯,口淡乏味。
出現肝鬱時,不妨做做「捶胸頓足」。先將兩手握拳,握拳時無名指和中指中間摳的穴位就是勞宮穴,這是手厥陰心包經的穴位;小指和無名指摳的是少府穴,這是手少陰心經的穴位,握拳伸屈這兩個穴位會得到刺激,能幫助降心火。捶胸則是指捶男性兩乳頭中間的穴位——膻中穴,這個穴位也被稱為出氣穴。握拳捶捶出氣穴,會使人感覺很舒暢。所謂頓足,是指用腳踩鵝卵石,可以刺激腳底的湧泉穴,再配合按按太沖穴,能讓肝氣不上沖。
心火旺 煩躁不安
如果說肝鬱是「鬱鬱寡歡」,那心火就是「煩躁不安」。心火旺的人,總覺得心神不寧,煩躁不安。
中醫講心在五行中屬火,與之想對應的是屬水的腎臟。當心腎相交時,水火互濟,互相幫助,火能讓水不寒,水能讓火不亢;當心腎不交時,則導致腎寒而心火生,心火亢盛,就會出現心煩、失眠、口乾、舌燥、情緒不佳、心神不寧、煩躁不安、舌尖變紅、脈象細數等症狀。
降心火推薦泡腳,「床前洗洗腳,勝吃安眠藥」。泡腳時下肢血管擴張,血往下走,人就容易睏乏,昏昏欲睡,有利於睡眠。洗腳時可以同時摳摳湧泉穴,有助於心腎相交,幫助睡眠。還可以在腳心上用傷濕止痛膏貼上一克磁石,也能幫助降心火。白天則可以用蓮子芯三克沖水喝,一天三克反覆泡水,喝一周左右即可。
此外,心火旺盛的人還要注意調整情緒,做到怒不過夜、怒不過人。
氣血虛 情緒低落
莫名情緒低落,無精打采,對什麼事都提不起興趣,這樣的情況很可能是氣血虧虛所導致的。
氣血虛主要指肺氣虛、脾胃氣虛和心肝血虛。中醫講人的情緒怒喜思悲恐和肝心脾肺腎對應,肺氣不足時人就會莫名情緒低落,甚至哭泣。氣虛會使人神疲倦怠、乏力懶言,語聲低微、咳聲無力、動輒汗出,容易感冒。
血虛可因氣虛而導致,脾胃乃氣血生化之源,是化生氣血的大本營,故脾胃氣虛會導致血虛,血少則不能榮養全身,使人出現口唇、指甲、眼瞼色淡微黃,還會出現月經變少,頭髮枯萎,形體消瘦,視物不清,心慌,失眠。
血虛可以吃歸脾丸,也可以用當歸、桂圓開水泡水、熬水喝,桂圓一天30克,當歸一天12克,一天反覆沖喝,喝一周左右即可改善。
有些食物對補氣血很有好處,比如肺主白色,多吃白色食物,百合、山藥、梨、銀耳、馬蹄、麥冬等,有助於肺氣保護。將紅棗、花生米、桂圓、紅糖、紅豆放到一起煮著吃也有助於補氣血。此外一定要加強機體的主動性,積極主動鍛煉,氣血才能旺盛。
百病始於頸椎 緩解頸椎病常按3大穴位
生活中,人們常常嚷嚷頸椎疼,卻很少拿它當回事,也不刻意保護頸椎。專家指出,「萬病之源,起於頸椎」,如果保護不好頸椎,整個身體都會生病。
這些奇葩的「止鼾」方法 真的靠譜嗎?
當您在某度輸入「止鼾方法」時,可以得到159萬個搜索結果,裡邊有很多方法不靠譜,下邊就來說一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