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14種疾病的針灸治療方法

針灸治病常見的疾病

1、感冒:取大椎、合谷、風池,都用針法,平補平瀉,留針30分鐘。

2、嘔吐:主穴取內關、中脘、足三里、針刺,用平補平瀉法,留針30分鐘。

3、失眠:取神門、內關、三陰交,針刺,用平補平瀉法,留針50分鐘,每日針一次。

4、關節痛:腰脊痛取腎俞、崑崙;膝關節痛取足三里、陽陵泉、懸鐘,先針刺,用瀉法,留針20分鐘,再艾灸20分鐘。

5、痛經:經前或經期腹痛取中極、三陰交、內庭,先刺內庭,再針三陰交、後針中極、三陰交。均用瀉法,留針20分鐘。

6、經後腹痛:取氣海、關元、三陰交,均用補法,針後加灸,留針30分鐘。

7、牙痛:上牙痛取下關、內庭,下牙痛取頰車、合谷,針刺,瀉法,留針30分鐘,每日一次。

8、便秘:取支溝、天樞、長強,針刺,用平補平瀉法,留針30分鐘。

9、落枕:取落枕、大椎、後溪,針刺。落枕用瀉法,大椎、後溪,用平補平瀉法,留針20分鐘。

10、月經不調:月經先期:取中極、血海、三陰交、太沖,均針刺、用瀉法,留針20分鐘。月經後期:取命門、腎俞、關元,用補法,針後加灸,留針30分鐘。

11、腰痛:取腎俞、委中、腰陽關,針刺,用瀉法,留針30分鐘,如是腰痛日久不愈的,加艾條灸命門20分鐘。

12、痢疾:針治痢疾,有較好的療效。取中脘、天樞、足三里,針刺,用平補平瀉法,留針30分鐘,每天一次。如有發熱的,加刺曲池;頭痛的加剌風池、百會;不發熱而下痢過久的,可艾條灸關元10分鐘,或隔鹽灸神闕。

13、哮喘:針灸有緩解防止發作的作用。取膻中、肺俞、天突、豐隆。如吐出的痰稀白,用艾條灸20分鐘;如痰色發黃時,針剌,用平補平瀉法,留針30分鐘。如果平時常灸肺俞、氣海,可以防止發作。

14、頭痛:頭痛有正頭痛、偏頭痛、頭頂痛、頭項痛等區別。針灸治療,是按頭痛的部位來取穴的。正頭痛:取上星、合谷,攢竹,針剌,用瀉法,留針30分鐘。偏頭痛:取太陽、頭維、外關。針剌,用瀉法,留針20分鐘。頭頂痛:取百會、太沖、後溪,沖剌,用瀉法,留針20分鐘。頭項痛:取風池、列缺,針剌,用瀉法,留針30分鐘。每日或隔日針一次。

如果看到這裡還沒有解决問題,請繼續往下看:

針灸時也會暈灸 暈灸的表現及處理方法

暈灸

暈灸是不多見的一種針灸不良反應。多為輕症,但也有症候較嚴重者。應引起注意。其臨床表現,預防及處理之法大致與暈針類似。

關於暈灸的機理,曾有人將其與休克混為一談。其實,暈灸與暈針一樣都是一種血管抑制性暈厥。它是由於強烈的刺灸等刺激,通過迷走神經反射,引起血管床(尤其是周圍肌肉的)擴張,外周血管阻力降低,回心血量減少,因而心臟的輸出量減低,血壓下降,導致暫時性、廣泛性的腦血流量減少,而發為暈厥。

1、原因

關於暈灸的原因,其常見者有下列幾種。

(1)體質原因為最主要的誘因之一。體質虛弱,精神過於緊張、飢餓、疲勞,特別是過敏體質,血管神經機能不穩定者。不少無明顯原因的暈灸者,往往可從體質中找到原因。

(2)刺激原因穴位刺激過強,可致暈灸。所謂過強,因各人情況不一,很難度量比較。在刺激的種類上,以艾灸多見。

(3)體位原因一般來說,正坐位或直立施灸時易發生暈灸。

(4)環境原因:環境和氣候因素也可促使暈灸,如氣壓低之悶熱季節,診室中空氣混濁,聲浪喧雜等。

2、臨床表現一般分為以下三期。

先兆期:頭部各種不適感,上腹部或全身不適,眼花,耳鳴,心悸,面色蒼白,出冷汗,打呵欠等。有些患者可無先兆期。

發作期:輕者頭暈胸悶。噁心欲嘔,肢體發軟涼,搖晃不穩,或伴瞬間意識喪失。重者突然意識喪失,昏撲在地,唇甲青紫,大汗淋漓,面色灰白,雙眼上翻,二便失禁。少數可伴驚厥發作。

後期:經及時處理恢復後,患者可有顯著疲乏,面色蒼白,嗜睡及汗出。輕症則僅有輕度不適。

暈灸大多發生於針灸過程中,但也有少數患者在取針後數分鐘乃至更長時間始出現症狀,被稱為延遲暈灸,應特別注意。

痛風難忍 中醫古法針灸助您擺脫痛風

臨床表現:淤急性發作多在大趾的跖趾關節處,往往在夜間突然發生劇痛,關節部腫脹,常呈青紅色,皮膚灼熱,知覺過敏,惡寒,發熱,到天明時疼痛緩解,發汗,退熱。發作持續幾天後,各種症狀減退,關節腫脹消除。或在關節周圍組織內形成結節。

於慢性痛風,有的由急性轉變而來;有的一開始即為慢性發作,反覆發作則受累關節增多。可累及跖趾、踝、膝、指、腕、肘關節等。炎症反覆發作,引起關節骨質侵蝕缺損及周圍組織纖維化,使關節發生僵硬、畸形、活動受限。

病程:痛風常是間隔幾周或幾個月、幾年又復發。多數病人在一年內有復發,此後每年發作一二次或數年發一次。偶爾終生僅發作一次者。春秋兩季尤易發作。

中醫古老針灸療法助你擺脫痛風

治療因新陳代謝機能障礙引起的痛風,全身性穴位和局部性穴位並用,興奮法和抑制法並用。一則改善新陳代謝機能和胃腸的消化力;二則減輕局部疼痛;三則改善局部血液循環。

取穴:大杼、風門、胃俞、氣海俞、腎俞、膀胱俞、中脘、關元、足三里、曲池、新義(在橈骨粗隆與尺骨粗隆之間,肘關節折量二節,同手三里穴平高)、手三里、合谷、梁丘、血海、鶴頂、行間、內庭、三陰交、太沖、公孫、中封等。

治法:

①取患部附近穴位,用興奮法二型的針法,如症狀的發作在跖趾關節,用行間、太沖、內庭、公孫;如在踝關節,用中封、三陰交、丘墟;如在膝關節,用梁丘、血海、鶴頂、陽陵泉、足三里。可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減輕局部疼痛和腫脹。

②在患部稍遠隔部位取穴,用抑制法一型手法,取足三里、上巨虛、陽陵泉、豐隆、曲池、新義、手三里、三陰交,可以改善機體的新陳代謝能力。

③取背部、腹部的穴位,用抑制法二型手法或溫和灸、熨熱灸,達到促進胃腸消化和機體代謝,增強抵抗力作用,取大杼、膏肓、風池、天柱、胃俞、氣海俞、腎俞、膀胱俞、大腸俞、中脘、關元等。

針灸能治療失眠 認準這幾個穴位

人體在睡眠正常的情況下,保持著陰陽相對平衡的狀態。如果有導致失眠的原因作祟,如心脾兩虛、陰虛火旺、心虛膽怯、胃氣不和等,均可導致陰陽失和而致失眠。

常用針灸保健的四種方法

採用毫針刺入穴位,通過提、插、捻、轉等手法,產生療效,從而達到祛病養生的目的。針刺後必須有一定針感,也就是毫針刺入腧穴後所產生的經氣感應。針感因人而異,一般會有酸、麻、脹、重感,或沿著一定部位,向一定方向擴散傳導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