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情緒、情感的變化,亦有利有弊。生活中,誰都難免產生這樣或那樣的不良情緒,但是我們應當善於控制和調節它,能夠及時地加以消釋和排除,從而使我們免受或少受不良情緒的刺激和危害。
(1)以情制情法。
又叫情志制約法,創自於《黃帝內經》。如《內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指出:「怒傷肝,悲勝怒;」「喜傷心,恐勝喜;」「思傷脾,怒勝思」;「憂傷肺,喜勝憂」;「恐傷腎,思勝恐」。以情制情法是根據情志及五臟間存在的陰陽五行生剋原理,用互相制約、互相克制的情志,來轉移和干擾原來對機體有害的情志,藉以達到協調情志的目的。此謂祖國醫學獨特的心理治療與康複方法。這一心理治療的原則到金元時代,以著名醫學家張子和的《儒門事親》為代表,達到了充分發展和廣泛應用的水平。張子和指出:「悲可以制怒,以愴惻苦楚之言感之;喜可以治悲,以謔浪戲狎之言娛之;恐可以治喜,以恐懼死亡之言怖之;怒可以制思,以污辱欺罔之事觸之;思可以治恐,以慮彼志此之言奇之。凡此五者,必詭詐譎怪,無所不至,然後可以動人耳目,易人聽視。」
在使用以情制情法時,要在患者有所預感時,再進行正式的情志治療,不要在病人毫無思想準備之時,突然地進行,並且還要掌握病人對情志刺激的敏感程度,以便選擇適當方法,避免太過或不及。
喜傷心者,以恐勝之。
以恐勝之,又叫驚恐療法,適用於神情興奮、狂躁的病症。《儒門事親》裡載:有一位莊醫師「治以喜樂之極而病者,莊切其脈,為之失聲,佯曰:「吾取藥去,數日更不來。」於是病人便漸漸由懷疑不安而產生恐懼,又由恐懼產生悲哀,認為醫生不再來是因自己患了重病。「病者悲泣,辭其親友曰:吾不久矣!莊知其將愈,慰之。」這個病例說明了莊醫生採取按脈失聲與取藥數日不至而取效,此即「恐勝喜」也。
《洄溪醫書》裡亦記載一例喜病恐勝之例:某人新考上狀元,告假返鄉,途中突然病倒,請來一位醫生診視。醫生看後說:「你的病治不好了,七天內就要死,快趕路吧,抓緊點可以回到家中。」新狀元垂頭喪氣,日夜兼程趕回家中,七天後安然無恙。其僕人進來說:「那位醫生有一封信,要我到家後交給您。」只見信中講到:「公自及第後,大喜傷心,非藥力所能愈,故仆以死恐之,所以治病也,今無妨矣。」
以上二例,說明喜傷心者,可以恐解之。原因何在呢?《吳醫匯講》解釋說:「必有所樂謂之喜,何反謂喜傷心哉?凡人之氣,以平為期,不及者病,過者亦病。經曰:『心藏神,神有餘則笑不休』。試即以『不休』二字味之,乃樂之過而失其正也。當此樂以忘憂之際,有放心而不知求其心,所藏之神不亦因之而渙散乎?至於恐能勝喜,其義維何?蓋喜為心志,恐為腎志,水能制火,既濟之道也。抑更有顯而易見者,人當極喜之時,適有恐懼之事,猝然遇之,莫不反喜為憂者,惟喜之情緩於恐,而恐之情急於喜也。是以水火克制之理言之,或近傅會,而不知勝復之道本乎人情,實有深相印合者。」
思傷脾者,以怒勝之。
以怒勝之,是利用發怒時肝氣升發的作用,來解除體內氣機之郁滯的一種療法,它適用於長期思慮不解、氣結成疾或情緒異常低沉的病症。《續名醫婁案》載:「一富家婦人,傷思慮過甚,二年余不寐。張子和看後曰:『兩手脈俱緩,此脾受之也,脾主思故也。』乃與其丈夫怒而激之也,多取其財,飲酒數日,不處一法而去,其人大怒,汗出,是夜困眠,如此者,八九日不寤,自是而食進,脈得其平。」此例說明了思之甚可以使人的行為和活動調節發生障礙,致正氣不行而氣結,或陰陽不調,陽亢不與陰交而不寐,當怒而激之之時,逆上之氣沖開了結聚之氣,興奮之陽因汗而泄,致陰陽平調而愈。
《四川醫林人物載》裡也記述了一例郁病怒激之病例:青龍橋有位姓王的儒生,得了一種怪病喜歡獨居暗室,不能接近燈光,偶爾出來則病情加重,遍尋名醫而屢治不驗。一天名醫李健昂經過此地,家人忙請他來診視。李氏診畢,並不處方,卻索取王生昔日之文,亂其句讀,高聲朗誦。王叱問「讀者誰人」,李則聲音更高。王氣憤至極,忘記了畏明的習慣,跑出來奪過文章,就燈而坐,並指責李氏:「你不解句讀,為何在此高聲嘶鬧?」儒生一怒之後,鬱悶得泄,病也就好了。
悲傷心者,以喜勝之。
以喜勝之,又稱笑療,對於由於神傷而表現得抑鬱、低沉的種種病症,皆可使用。在《醫苑典故趣拾》中有這樣一則笑話:清代有位巡按大人,抑鬱寡歡,成天愁眉苦臉。家人特請名醫診治,當名醫問完其病由後,按脈許久,竟診斷為「月經不調」。那位巡按大人聽罷,嗤之以鼻,大笑不止。連連說道:我堂堂男子焉能「月經不調」,真是荒唐到了極點。從此,每回憶及此事,就大笑一番,樂而不止。這是名醫故意以常識性的錯誤所引起的發笑。
金元名醫朱丹溪曾遇到一青年秀才,婚後不久突然亡妻,故終日哭泣悲傷,終成疾病。求盡名醫,用盡名藥,久治無效。朱丹溪為其診脈後說:「你有喜脈,看樣子恐怕已有數月了。」秀才捧腹大笑,並說:「什麼名醫,男女都不分,庸醫也!」此後,每想起此事,就會自然發笑,亦常將此事作為奇談笑料告訴別人,與眾人同樂。 移月轉,秀才食慾增加,心情開朗,病態消除。這時,才告訴他這是以喜樂制勝悲憂的治法。
恐傷腎者,以思勝之。以思勝之,主要是通過「思則氣結」,以收斂渙散的神氣,使病人主動地排解某些不良情緒,以達到康復之目的。《晉書·樂廣傳》記載:「嘗有親客,久闊不復來,廣(樂廣)問其故。答曰:前在坐。蒙賜酒。方欲酒,見杯中有蛇,意甚惡之,既飲而疾。於時河南聽事壁上有角弓、漆畫作蛇,廣意杯中蛇即角影也。復置酒於前處,謂客曰:酒中復有所見不?答曰:所見如初。廣乃告其所以,客豁然意解,沉疴頓愈。」「杯弓蛇影」這一成語所講的歷史事實,說明由恐懼引起的疾病,可以用「深思」的方法來解除其恐懼緊張的心理狀態,從而使疾病消除,恢復健康。
怒傷肝者,以悲勝之。
以悲勝之,是根據《黃帝內經》「悲則氣消」和「悲勝喜」的作用,促使病人發生悲哀,達到康復身心目的的一類療法,對於消散內郁的結氣和抑制興奮的情緒有較好作用,最適於病人自覺以痛苦為快的病症。《儒門事親》中載:張子和治婦人病,問病人曰:「心欲常痛哭為快否?」婦曰:「欲如此,余亦不知所謂。」張又曰:「少陽相火,凌的肺金,金受屈制,無所投告,肺主悲,但欲痛哭為快也。」於是,張子和鼓勵病人儘量痛哭,其病得以康復。此病例為木火的傷肺金,肝肺氣鬱,故以哭出為快。
這裡還要說明的是:在運用「以情勝情」療法治療情志因素所導致的病變時,要注意刺激的強度,即治療的情志刺激,要超過、壓倒致病的情志因素,或是採用突然的強大刺激,或是採用持續不斷強化刺激。總之,後者要超過前者,否則就達不到以情勝情的治療目的。
(2)移情法。
又稱轉移法,即通過一定的方法和措施改變人的情緒和意志,以解脫不良情緒的苦痛。有些人患某種疾病後,往往將注意力經常集中在疾病上面,怕病情變壞,怕不易治癒,怕因病影響工作、勞動、學習和生活,整天圍繞著疾病胡思亂想,陷入苦悶、煩惱和憂愁之中,甚至緊張、恐懼。在這種情況下,分散病人對疾病的注意力,使思想焦點從病所轉移於他處;或改變周圍環境,使患者不與不良刺激因素接觸,這就是「移情易性
」的意療方法。其意義正如華岫雲在《臨證指南醫案》中所說:「情志之郁,由於隱情曲意不伸,……鬱症全在病者能移情易性。」《續名醫類案》中說:「失志不遂之病,非排遣性情不可」,「慮投其所好以移之,則病自愈。」「移情易性」的具體方法很多,應用時當根據不同人的心理、環境和條件等,採取不同的措施,進行靈活運用。主要方法如下。
一是琴棋書畫移情法。
《北史·崔光傳》說:「取樂琴書,頤養神性。」吳師機《理瀹駢文》又說:「七情之病者,看書解悶,聽曲消愁,有勝於服藥者矣。」故應在煩悶不安、情緒不佳時,聽一聽音樂,欣賞一下戲劇,觀賞一場幽默的相聲或啞劇,這樣可樂得捧腹大笑,精神振奮,緊張和苦悶的情緒也隨之而消。平時,應根據各自的不同興趣和愛好,分別從事自己喜歡的活動,如書法、繪畫等,用這些方法排解愁緒,寄託情懷、舒暢氣機、怡養心神,有益於人之身心健康。
二是運動移情法。
李東垣《脾胃論》裡說:「勞則陽氣衰,宜乘車馬遊玩。」這說明利用旅遊,可驅除煩惱,有利於身體健康的恢復,當思慮過度,心情不快時,應到郊外曠野鍛煉或消遣,讓山清水秀的環境去調節消極情緒,陶醉在藍天白雲、花香鳥語的自然環境裡,舒暢情懷,忘卻憂煩。在情緒激動與別人爭吵時,最好的方法是轉移一下注意力,去參加體育鍛煉,如打球、散步、打太極拳等,或參加適當的體力勞動,用肌肉的緊張去消除精神的緊張。
三是升華超脫法。
升華,就是用頑強的意志戰勝不良情緒的干擾,
如果看到這裡還沒有解决問題,請繼續往下看:
中醫養生長壽學說與五大養生技藝
中醫長壽學說
中醫學養生保健是中華民族的發明創造,對於如何通過養生達到長壽目標時,自古以來各家各派說法很多,可稱此為長壽學說,主要有四類:
1.「養身莫善於習動」的主運動說 早在《周易·乾·象傳》即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運行健動為天之道,人循此而自強不息。《呂氏春秋》也說「流水不腐」,古人一直以運動為生命的基本特徵。對此,清初的顏元先生,在《言行錄》中概括道:「養身莫善於習動,夙興夜寐,振起精神,尋事去做。」運動可以促進新陳代謝,增強體能保持耐力,消除神經系統緊,使腦下垂體與羥色胺釋放,提高睡眠質量,運動還有預防癌症和心血管疾病的作用。
2.生命在於靜養 道家的老子、莊子,都主張「清靜無為」,《淮南子·原道訓》說「靜而日充以壯,躁而日耗者以老。」《內經》也注重清靜,《素問·痹論》說:「靜則神藏,躁則神亡。」《素問·生氣通天論》認為清靜有抗衰防老,拒邪入侵的作用:「清靜則肉腠閉拒,雖有大風苛毒,弗之能害。」南北朝時代陶弘景在《養性延命錄·教誡篇》中總結道:「靜者壽,躁者夭。」靜也並非絕對地靜,可以外靜而內動。古人認識到壽命有定數,應該減少耗損,兩漢之際的桓譚,在所著《新論》中提出「人生如燃燭」,這也是對靜養的另一種解釋。在靜養和減少消耗中,特別強調精氣內守,保養腎精。
3.重節奏,貴和諧 中醫養生治病都講求天人之和諧,人要與一年四季,一日晨晝昏的節奏同步,陰陽的剛柔弛張要和諧,《內經》對動靜的關係,總的概括是「能動能靜,解以長生」,這樣可以達到順天避邪。如果這種節奏和諧關係偏頗,就會發生陰陽偏盛偏衰,生化大病。
4.生命在於激盪 《周易·大壯·彖》謂:「大壯,大者壯也。剛以動,故壯。大壯利貞。」第三十四卦大壯卦的卦象是乾下震上,在乾天之上有震卦激盪。這樣「剛以動故壯」。《易傳·繫辭》也講「鼓之舞之以盡神。這又與生命在於靜養觀念不同,認為「靜極生動」的振盪更有氣勢,更具生命力而體現生命的價值。古人如李白就強調驚險和氣勢。他「五嶽尋仙不辭遠,一生好入名山游」,或講「黃河西來決崑崙,咆哮萬里出龍門」。當代有人通過氣功實驗支持這一說法,宇航員完成航天飛行後,也有煥發生命力的感受。
${FDPageBreak}
五大養生技藝
中國古代養生家將以上長壽理論進行選擇性的綜合,並和有關醫學知識結合,創立了豐富多彩的養生保健技藝,其目標和要領有五:
1.寶命全形,追求境界 中醫養生保健是在中國生命哲學指導下的實踐。首先強調「神形全備」,如《莊子·養生主》所云:「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親,可以盡年。」這個目標也稱「寶命全形」。在諸多古典名著中,提出養生可以達到真人、聖人、至人、賢人等境界。真人是有真知能做到天人合一的全真之人,聖人是堅持天人合一理論通曉萬物的人,道理完善能達到忘我境界者為至人,德才並美者為賢人。總的說,以天人合一,即物我兩忘,能把自身融入大自然者為生命的最高境界。
2.防治養一體,修身養性同功 同一種養生保健手段,如醫藥、武術等,既可用於治病、養生,也可施用為預防。在運用諸種操作手段之時,還強調要注重性格品德修養,包括培養良好的習慣。儒家重視修身的養生價值。《論語·壅也》謂:「知者樂,仁者壽。」道家注重養性保精,一再告人以節慾。
3.顧護正氣,強筋健體,講究套路 人體正氣包括生機(生長力)、抵抗力(免疫功能)、體力、性能力和耐痛苦能力等。它源於先天,增益於後天。在施用養生保健手段時,首先考慮護持正氣,中醫創造的一些練功方法,還有補益後天滋育先天之功,發揮「正氣存內,邪不可干」的作用。系統思維是中國傳統思維中的卓越內容之一。中醫在治病時運用套路,能解決很多疑難病的治療。在養生時,把個個零散招式有機組合起來,形成套路,於是形成各種功法。以系統性為套路的各種功法,不僅能提高練功效益,而且使練功具有藝術性。中國武術和導引等,重視陰蹺脈、沖脈和督脈,以三脈為造化,確有強筋健骨的作用。
4.門類豐富,各臻其妙,簡捷適用 中國養生術門類豐富可珍,有普適性的養生術如導引、太極拳等,也有適合不同年齡性別和不同條件、不同要求的養生保健功法。大體分七大類,即①導引;②氣功;③推拿按摩;④食養食療;⑤藥養治病;⑥房中養生;⑦駐顏術。每種養生門類中又有多種功法。有的功法如導引,可以訓練固齒、視力、聽力,增加唾液分泌,又具有鎮靜催眠的功效,屬於在生命科學的一種創造發明。各種養生保健功法中以簡捷者最具適用性。如陶弘景在《養性延命錄》中記述的「六字訣」,分別訓練腎、肝、心、脾、三焦、肺。又如早在《千金方》中就記述的「十六字訣」:「一提便吸,吸吸歸臍,一吸便咽,壽與天齊」。僅十六字,卻能起到全身鍛煉的作用。
5.寓養於樂,與傳統文化相通 中國養生手段和書法、繪畫、舞蹈、音樂、古琴、奕棋、歌詠、詩詞、戲劇等傳統文化,具有相通性,它們又有共同的要領和規律,例如都有精氣神之說,都以守神為上,都講究韻律,以神韻為至上。又都要求遵循規律、「順而已矣」和「順天避邪」等。這些傳統文化的內容也都是養生手段,於是養生成為有娛樂和趣味的實踐,可謂寓養於樂。
警惕!降暑自製涼茶易中毒
炎炎夏日,素愛喝涼茶的人開始頻頻用涼茶代水飲,以清熱降火。不過,專家提醒您——
廣東人為何愛喝涼茶呢?喝涼茶應注意哪些事項呢?且讓我慢慢細說。上火,廣東人又稱「熱氣」,在中醫學上多指胃火上升,即胃中積熱而化火,出現口乾、口渴、口臭、口腔糜爛、小便量少而黃、大便乾結等症狀。引起胃火有外因和內因兩種,外因是長期生活在天氣炎熱潮濕環境或在炎熱潮濕的環境中從事體力勞動,外來的熱邪侵犯胃腑而引起;內因是過食煎炒燥熱、肥膩多油的食物,或多食辛辣、多飲白酒,或精神抑鬱過度,如悲憂過度等,肝鬱化火侵犯胃腑而引起。
廣東人特別容易上火,考究原因,可能是廣東的天氣炎熱潮濕,且持續時間特別長,濕熱之邪容易侵犯胃腑;另一方面,廣東人講究「利口福」,嗜食煎炒食品,易使胃腑生熱化火,因此,廣東人喜歡飲涼茶。這些涼茶通常有清熱降火、祛濕祛暑的作用。在炎熱的天氣勞作,飲些涼茶可預防上火和中暑的發生;已有上火症狀的人,飲它可以清胃瀉火,有一定的治療作用。故按醫理,在炎熱的天氣里,喝些涼茶是有益無害的。
臨床上,山民自采草藥煎服引起中毒常有所聞。近年來,科學研究已證實,不少草藥有毒性,尤其是一些不見於經典的草藥,發生中毒的可能性更大。例如鉤吻,俗稱大茶藥,有些地方叫做斷腸草,是一種有劇毒的草藥,誤服之,可發生噁心、嘔吐、劇烈腹痛,嚴重者可致死。我曾查遍《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中國藥物大辭典》、中醫藥高等院校規劃教材《中藥學》等書,均未見有此草藥的記載,可見其不應作藥用。
今介紹一些常用的涼茶如下。①王老吉:是馳名南國的老牌涼茶,由崗梅根、山芝麻、金沙藤、金錢草、木蝴蝶、火炭母等組成,有清涼解毒、祛暑利濕的功效。上火時,每日沖服一包,數日即可取得明顯療效。惟此涼茶藥性最為寒涼,不可久服。平素體質陰虛或脾虛寒者,應該慎用。②夏桑菊:由夏枯草、桑葉、菊花組成,具有清熱、疏風、清肝明目、解毒散結的作用。中藥店有售。③五花茶:由金銀花、野菊花、木棉花、菊花和槐花組成。具有清熱瀉火、消暑利濕、涼血解毒的功效。每天沖服1包,可預防和治療上火。中藥店有售。
預防和治療上火,除上述常用的涼茶外,還可在中藥店買下述價廉、無毒的單味中藥服用。①板藍根:性寒味苦,功能清熱解毒、涼血利咽。每人每日劑量12克,煎服。②野菊花:性微寒,味苦辛,功能清熱解毒。每人每日劑量15克,煎服。
但應注意,有些清熱的藥是不能亂用的,如黃芩、黃連、龍膽草這類清熱瀉火藥,因太過性寒味苦,中醫有「苦寒傷陰」的說法,陰虛內熱的人用得太多就會傷身體,尤其是體質屬於脾胃虛寒的人,更應禁忌使用。
日常家居生活中,也可進行食療調理,如吃些西瓜、梨等水果,有助於清熱解暑。還有下述食療方對預防和治療上火有效。①冬瓜粥:冬瓜200克,米40克,加清水共煮。米熟後,調味,可供1~2人食用。本食療方具有清熱利濕的功效。②苦瓜燉豆腐:苦瓜100克,豆腐200克,放入盅內,隔水燉熟,調味後,可供1~2人食用。本食療方具有清熱利濕、瀉火解毒的作用。
最後,值得強調的是,在炎熱的季節,於日照下作業者,宜適當勞逸結合,減少進食煎炒燥熱的食品,即使不服用中藥補品及煲湯進補,也能從根本上預防上火的發生。
編輯推薦:
養生小貼士:涼茶不宜冰鎮後喝
9款夏季養生清熱涼茶
涼茶含藥能隨便喝嗎?涼茶怎樣喝才健康
《內經》飲食養生之順時辯證選食
中醫飲食養生強調結合體質,辯證選食。飲食養生作為《內經》養生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蘊含有大量深刻精闢的養生學原理,深入研究其科學內涵,具有重要的實踐價值和深遠的理論意義。中醫飲食養生強調結合體質,辯證選食。
怕冷按陽池穴 小毛病從穴道開始緩解
《黃帝內經》中總結過人體內的腧穴(又稱為俞)大小共365個,以五臟六腑的穴道對應最多。而這些穴位在中醫治療之中也是有著重要意義的。下面小編就為讀者朋友們介紹幾個緩解我們身體上小毛病的穴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