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經》飲食養生之順時辯證選食

  結合體質 辨證選食

  《內經》花費了大量的筆墨,從生理、病理等多個角度,對因人選食的原則和方法進行了分析和描述。《素問·藏氣法時論》根據臟腑的生理功能和生理特點論述了五味對五臟產生的不同影響:「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心苦緩,急食酸以收之;脾苦濕,急食苦以燥之;肺苦氣上逆,急食苦以泄之;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開腠理,致津液通氣也。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補之,酸瀉之;心欲軟,急食咸以軟之;用咸補之,甘瀉之;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用苦瀉之,甘補之;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補之,辛瀉之;腎欲堅,急食苦以堅之,用苦補之,咸瀉之。」

  基於上述理論,《靈樞·五味》又從病理的角度,對五臟病症適宜的食物種類,按照五行學說進行了解釋,謂:「肝色青,宜食甘,糠米飯、牛肉、棗、葵皆甘;心色赤,宜食酸,犬肉、麻、李、韭皆酸;脾黃色,宜食咸,大豆、豬肉、栗、藿皆咸;肺白色,宜食苦,麥、羊肉、杏、薤皆苦;腎色黑,宜食辛,黃黍、雞肉、桃、蔥皆辛。」即肝屬木,肝病者應選擇甘味食物,甘屬土,取土能生木之意;其他心病食酸、腎病食辛與此相同。

  《內經》還對五臟、氣血、筋骨等疾病的飲食禁忌做了說明,如《靈樞·九針論》說:「病在筋,無食酸;病在氣,無食辛;病在骨,無食咸,病在血,無食苦;病在肉,無食甘。」《素問·宣明五氣》說:「五味所禁:辛走氣,氣病無多食辛;咸走血,血病無多食咸;苦走骨,骨病無多食苦,甘走肉,肉病無多食甘;酸走筋,筋病無多食酸。是謂五禁,無令多食。」《靈樞·五味》說:「五禁:肝病禁辛,心病禁咸,脾病禁酸,腎病禁甘,肺病禁苦。」這些飲食禁忌的理論依據仍然是五行學說。

  順應四時 靈活選食

  《六元正紀大論》謂:「用寒遠寒,用涼遠涼,用溫遠溫,用熱遠熱,食宜同法,有假者反常,反是者病,所謂時也。」指出用寒涼藥物應遠離寒涼的季節,用溫熱藥物應遠離溫熱的季節,選擇食物和選擇藥物的方法相同。這裡的寒熱既指食物的溫度,又指食物的寒熱藥性。即秋冬季要少食冷食和具有清熱瀉火作用的食物;春夏季要少食熱食和具有溫補作用的食物。《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所說「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也是強調要順四時以調飲食。

  後世醫家根據《內經》理論,還對四季飲食的五味做了要求。如唐代孫思邈的《衛生歌》就有「春月少酸宜食甘,冬月宜苦不宜咸,夏月增辛聊減苦,秋辛可省但欲酸」的論述,認為春天肝木旺,多食酸味,可使肝木之氣偏亢而伐脾,因此,春天飲食要多吃甜食養脾抑木。冬季不能多吃鹹味,以防水克火,要多吃苦味以養心氣。夏季多食苦味可使心氣偏亢,易致火克金傷肺,要多吃辛味以抗心的克伐。秋季肺金當令,辛多則金旺乘木,故宜食入肝之酸以御之。

  以《內經》理論為指導,《金匱要略》還提出了四季食物種類的禁忌,如「春不食肝,夏不食心,秋不食肺,冬不食腎,四季不食脾」等,這裡既有以髒補髒的寓意,即食肝則補肝、食心則補心;又蘊含五行相剋之理,春季肝氣本就偏旺,食肝則易致肝旺乘脾而致病。

  飲食多元,合理調配

  《素問·藏氣法時論》云:「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提出飲食結構要多元,谷肉果蔬要合理搭配,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補精益氣」。如果飲食結構單一,偏嗜肥甘厚味,則易於化熱生火,出現癰疽瘡毒等疾病,即「高粱之變,足生大疔」(《素問·生氣通天論》)。

  《素問·五常政大論》說:「谷肉果菜食養盡之。」提出飲食結構要多元,現代研究表明,穀類食物含有糖類和一定數量的蛋白質;肉類食物主要含蛋白質和脂肪;蔬菜、水果則含有豐富的維生素、礦物質和纖維素。這些物質都是生命活動中必不可少的營養成分,長期缺乏某種食物,就會形成營養失衡,不利於健康。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在菜餚的搭配上,普遍存在肉食偏多而蔬果偏少的情況,這種飲食結構也不利於養生。肉食可以提供人體所需的大量熱能,是人體組織結構再生、修復必不可少的營養物質,但過量則會損害健康。已有充分資料表明,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膽石症、肥胖症等,均與肉食和高脂肪飲食有關。而素食中不僅含有豐富的維生素和無機鹽,還能疏通腸胃,促進消化。飲食結構的多元化是飲食養生的另一重要原則。

  綜上所述,飲食養生作為《內經》養生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蘊含有大量深刻精闢的養生學原理,深入研究其科學內涵,具有重要的實踐價值和深遠的理論意義。

如果看到這裡還沒有解决問題,請繼續往下看:

警惕!降暑自製涼茶易中毒

  炎炎夏日,素愛喝涼茶的人開始頻頻用涼茶代水飲,以清熱降火。不過,專家提醒您——

  廣東人為何愛喝涼茶呢?喝涼茶應注意哪些事項呢?且讓我慢慢細說。上火,廣東人又稱「熱氣」,在中醫學上多指胃火上升,即胃中積熱而化火,出現口乾、口渴、口臭、口腔糜爛、小便量少而黃、大便乾結等症狀。引起胃火有外因和內因兩種,外因是長期生活在天氣炎熱潮濕環境或在炎熱潮濕的環境中從事體力勞動,外來的熱邪侵犯胃腑而引起;內因是過食煎炒燥熱、肥膩多油的食物,或多食辛辣、多飲白酒,或精神抑鬱過度,如悲憂過度等,肝鬱化火侵犯胃腑而引起。

  廣東人特別容易上火,考究原因,可能是廣東的天氣炎熱潮濕,且持續時間特別長,濕熱之邪容易侵犯胃腑;另一方面,廣東人講究「利口福」,嗜食煎炒食品,易使胃腑生熱化火,因此,廣東人喜歡飲涼茶。這些涼茶通常有清熱降火、祛濕祛暑的作用。在炎熱的天氣勞作,飲些涼茶可預防上火和中暑的發生;已有上火症狀的人,飲它可以清胃瀉火,有一定的治療作用。故按醫理,在炎熱的天氣里,喝些涼茶是有益無害的。

  臨床上,山民自采草藥煎服引起中毒常有所聞。近年來,科學研究已證實,不少草藥有毒性,尤其是一些不見於經典的草藥,發生中毒的可能性更大。例如鉤吻,俗稱大茶藥,有些地方叫做斷腸草,是一種有劇毒的草藥,誤服之,可發生噁心、嘔吐、劇烈腹痛,嚴重者可致死。我曾查遍《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中國藥物大辭典》、中醫藥高等院校規劃教材《中藥學》等書,均未見有此草藥的記載,可見其不應作藥用。

  今介紹一些常用的涼茶如下。①王老吉:是馳名南國的老牌涼茶,由崗梅根、山芝麻、金沙藤、金錢草、木蝴蝶、火炭母等組成,有清涼解毒、祛暑利濕的功效。上火時,每日沖服一包,數日即可取得明顯療效。惟此涼茶藥性最為寒涼,不可久服。平素體質陰虛或脾虛寒者,應該慎用。②夏桑菊:由夏枯草、桑葉、菊花組成,具有清熱、疏風、清肝明目、解毒散結的作用。中藥店有售。③五花茶:由金銀花、野菊花、木棉花、菊花和槐花組成。具有清熱瀉火、消暑利濕、涼血解毒的功效。每天沖服1包,可預防和治療上火。中藥店有售。

  預防和治療上火,除上述常用的涼茶外,還可在中藥店買下述價廉、無毒的單味中藥服用。①板藍根:性寒味苦,功能清熱解毒、涼血利咽。每人每日劑量12克,煎服。②野菊花:性微寒,味苦辛,功能清熱解毒。每人每日劑量15克,煎服。

  但應注意,有些清熱的藥是不能亂用的,如黃芩、黃連、龍膽草這類清熱瀉火藥,因太過性寒味苦,中醫有「苦寒傷陰」的說法,陰虛內熱的人用得太多就會傷身體,尤其是體質屬於脾胃虛寒的人,更應禁忌使用。

  日常家居生活中,也可進行食療調理,如吃些西瓜、梨等水果,有助於清熱解暑。還有下述食療方對預防和治療上火有效。①冬瓜粥:冬瓜200克,米40克,加清水共煮。米熟後,調味,可供1~2人食用。本食療方具有清熱利濕的功效。②苦瓜燉豆腐:苦瓜100克,豆腐200克,放入盅內,隔水燉熟,調味後,可供1~2人食用。本食療方具有清熱利濕、瀉火解毒的作用。

  最後,值得強調的是,在炎熱的季節,於日照下作業者,宜適當勞逸結合,減少進食煎炒燥熱的食品,即使不服用中藥補品及煲湯進補,也能從根本上預防上火的發生。

    編輯推薦:

    養生小貼士:涼茶不宜冰鎮後喝

    9款夏季養生清熱涼茶

    涼茶含藥能隨便喝嗎?涼茶怎樣喝才健康

警惕!足底走罐並不防百病

  走罐術是中醫傳統拔罐療法中的一種操作方法,它是延伸(單純)拔罐「吸力」為動態「滑動摩擦力」,即將單罐的負壓吸力與走罐時的摩擦力,共為合力,作用於人體體表皮層。通過掌握走罐的速度、頻率、密度(面積),控制合力的大小、方向、作用力點,有可能達到選擇性和增強吸拔的強刺激、弱刺激,調節人體臟腑、經絡氣血功能,起到防治疾病作用。

  走罐的注意事項

  1、本療法應用於面積較大、肌肉豐厚之部位,走罐前,在罐口或皮膚上塗上凡士林之類的潤滑油,現時便於推動,減少疼痛;二則避免皮膚損傷。

  2、推罐時,動作緩慢,用力均勻,要求罐口有一定的傾斜度。即後半邊著力,前半邊略提起,這樣上、下、前、後、左、右地移動,就有會產生較大的阻力。

  3、走罐療法宜選用口徑較大的罐子,罐口要求圓、厚、平滑,最好使用真空罐像好輕鬆拔罐器那樣的。

  錯:足底走罐防百病

  對:脊背兩側促循環

  在很多養生保健機構里,工作人員都會推薦走罐,這是一種比拔罐更好的方法。其實它也是拔罐的一種,我們通常說的拔罐其實是留罐,走罐比留罐要疼痛。

  足底走罐是一些養生保健經常推薦的一種,聲稱夠緩解疲勞,預防各種疾病等等。其實走罐或拔罐更多是走脊背兩側,面積大且肌肉豐厚的部位。腳底肌肉並不豐厚,並且腳底角質較厚,不適合走罐。走罐的目的就是為了祛風散濕、活血化瘀、改善內臟功能,腳底角質厚則不容易達到這種目的。走罐療法宜選用口徑較大的罐子,罐口要求圓、厚、平滑,最好使用玻璃罐。腳底走罐則無法使用口徑較大的罐子。

  有人拔罐,整個背部都是罐,其實並非罐越多越好。拔罐時,血液會集中在皮膚下。如果罐拔多了,可能會導致頭暈等。因此年老、體虛及初次接受拔罐者,拔罐數量不宜多,留罐時間不宜過長。走罐時間也不能太長。

  專家提醒:皮膚過敏者宜選用溫水進行走罐潤滑,而不宜選用潤滑劑等。水腫、尿毒症患者等不宜進行走罐。

怕冷按陽池穴 小毛病從穴道開始緩解

《黃帝內經》中總結過人體內的腧穴(又稱為俞)大小共365個,以五臟六腑的穴道對應最多。而這些穴位在中醫治療之中也是有著重要意義的。下面小編就為讀者朋友們介紹幾個緩解我們身體上小毛病的穴位。

失眠多夢?快來自測是否神經衰弱

神經衰弱屬於心理疾病的一種,是一類精神容易興奮和腦力容易疲乏、常有情緒煩惱和心理生理症狀的神經症性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