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弈者長壽 老人更要多下棋

  下棋無論是對身還是心都能有很好的保健作用:

  弈棋可養身怡情 老年人大都有著一些慢性病,往往需要安心靜養,下棋只需要一張桌子兩隻凳,擺上棋盤就可角逐。兩人氣平心靜,談笑之間決出勝負,性情從中得到陶冶,對於健康頗有裨益。

  弈棋能鍛煉思維 下棋是一種有意義的腦力勞動。棋盤上只有紅黑兩色棋子,但必須深思熟慮,方能取勝。如果一著不慎,就會滿盤皆輸。棋的布陣是思維的較量,兩軍對壘是智力的角逐。所以,老年人下棋,能鍛煉思維,保持智力,防止腦細胞的衰退。

  弈棋使身心舒暢 下棋時,那全神貫注的深思,怡然自得的微笑,一著妙棋帶來的欣喜,是任何活動所無法比擬的。老年人離退休後有比較充裕的時間,經常與棋友對弈,能消除常年悶坐獨處的孤寂,可謂「樂在棋中」。

  弈棋有益康復 棋類活動作為一種健康的娛樂和積極的休息,能使人擺脫日常生活中的糾葛紛擾,摒棄外界不良的精神刺激,甚至忘掉身體上的病痛。老年人大都有著一些慢性疾病,下棋能調節人的心理、呼吸以及心肺節律,有助於開釋鬱結,協調陰陽,改善微循環機能。

如果看到這裡還沒有解决問題,請繼續往下看:

鄧鐵濤特薦:防甲流「十味湯」

國醫大師鄧鐵濤養生重養心養德 堅持冷熱水交替洗澡

  鄧老強調,中醫對付流感有豐富經驗。他為此專門推薦一款疏風清熱、清輕宣透、化濕解肌的預防藥方「十味湯」,方便群眾和基層醫生使用。省衛生廳副廳長、省中醫藥局局長彭煒當時委託南方日報發布了這一「鄧老薦方」。

  「十味湯」基本方:桑葉10克、菊花10克、銀花10克、連翹10克、葛根20克、大青葉15克、淡竹葉10克、蘆根15克、薏苡仁15克,甘草5克。

  發熱怕冷者,可加柴胡10克、青蒿(後下)10克;明顯怕冷者可加荊芥(後下)5克、防風10克;咳嗽明顯者可加桔梗10克、北杏10克;濕重見嘔吐、腹瀉或舌苔滑膩者,加藿香10克、佩蘭葉10克;咽痛者加玄參15克、牛蒡子10克。

  此方適用於甲流流行期間易感人群,每日一劑,清水煎服,早晚各一次,連續3—5劑。兒童、老人用量酌減。

鄧鐵濤:振興中醫,不是另起爐灶

國醫大師鄧鐵濤養生重養心養德 堅持冷熱水交替洗澡

  治未病應該成為新醫改的重要支柱

  記者:去年新醫改啟動,利好中醫藥發展。但具體來講,中醫藥該如何發力,參與建立中國特色醫藥衛生體制?

  鄧鐵濤:長期以來,中醫藥服務主要限於醫療領域,同樣體現中醫藥特色優勢的「治未病」,在我國現有衛生體系中一直欠缺。何謂治未病,就是未病先防,既病防變,愈後防復。

  西方經驗告訴我們,基於「已病」的衛生體系,即便富如美國,也支持不了日益增長的天文數字般的醫療開支。事實上,運用和發揮中醫治未病優勢的中醫預防保健服務,也就是中醫養生,不僅個人可以節省醫療成本,國家更可以大幅降低醫療費用支出,還可以正確引導人們的生活方式。

  在疾病預防方面,西方醫學講衛生,卻是從外部防禦,比如絕對無菌、消毒;中醫講養生,比較重視發揮人體的能動作用。

  中醫的養生之道,自古有之,只是未能從童年開始,臨老養生,為時已晚。未來衛生事業必將把養生放在最重要的地位。此外,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三個方針之一就是堅持預防為主,貫徹這一方針,中醫藥治未病可大顯身手。

  因此,治未病應該成為新醫改很重要的一個支柱。

  西方模式,罩在中醫頭上的緊箍咒

  記者:2006年,中南大學一位教授發起「促使中醫中藥退出國家醫療體制」的網絡簽名活動,掀起了中醫存廢之爭。這場簽名活動後來無果而終。雖然事情已經過去很久,但很多問題值得深思。您如何看待其中暴露出來的中醫發展困境?

  鄧鐵濤:這反映出一部分學者對中醫藥學的信心不足,一種信任危機在滋長蔓延,這是一種危險的思潮。

  為什麼會這樣呢?有歷史的原因也有現實原因。但主要是因為用西方自然科學的框框把中醫框住了。自然科學的框源自歐美,讓中醫往裡鑽,卻不相容。

  中醫藥學具有獨特的理論體系,所以才能持續數千年發展,才能指導臨床實踐。若拋開古老的名詞,探究其實質,仍然具有嶄新的、豐富的內涵。如:「天人相應觀」是中醫學的整體觀;「陰陽」學說是中醫學的矛盾論;「五行」學說是中醫學的系統論;「辨證論治」是中醫學的辯證法。

  中醫理論的發展要依靠臨床實踐。中醫之真理在療效,不在實驗研究,是要病人「點頭」,而不是靠小白鼠「點頭」。中醫藥學是從人體自身實踐開始的,醫療實踐一直是中醫學發展的軸心,推動這個軸心不斷發展的是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

  中醫基礎理論的創新與發展,絕不能把有五千年文化積澱的系統理論丟開,另起爐灶。我們必須在繼承中創新,走中醫自己的路,才能為中醫藥創造更加美好的未來。

  記者:人才匱乏成為制約中醫藥發展的主要因素之一。那麼,它的病根在哪裡?

  鄧鐵濤:一言以蔽之,以西醫學之模式辦中醫藥事業,是對中醫藥學執行「酷刑」。

  中醫院校一直都是中醫藥人才培養的主力。但是,一些中醫院校的教學,中醫的根不深。學生學了很多東西,長了很多旁根,主根卻沒有長好,結出來的果自然就會變味。

  現在,中醫碩士、博士英語必須達到四、六級,但醫古文水平可以不管。教授、主任醫師之職稱評定,必須考外語,而不用考醫古文。機械地用西醫教育去培養中醫之才,南轅北轍,如此下去,中醫事業難以振興。

  甲流剛開始時,我們治療了30例,平均只用了100多元錢。我們把這個結果送到北京去,居然有中醫問:你們真的沒有用西藥嗎?心裡戚然。現在全國最欠缺的是有真本領的「鐵桿」中醫。

  如果不注重承傳,造成斷代,意味著中醫藥被處以死刑。幾十年來,中醫在醫、教、研、藥各方面,都以西醫的模式為準繩。現在看來,這一模式,對中醫之束縛多於幫助。因此,必須對中醫重新做深入的研究和整改。可喜的是,在衛生部門的重視下,這種情況已朝好的方向發展。

  仁心仁術乃醫之靈魂

  記者:現代醫學的許多治療措施與技巧都是從動物身上練出來的。不少治療手段,看起來能治好某一個病,但可能落下另一個終身遺憾。舉個極端的例子,用抗生素治療小孩發熱,熱是退了,但是耳朵卻聾了。未來醫學,能否避免這種遺憾?

  鄧鐵濤:這樣的技術,不能稱為仁術。中醫學對不少急腹症,可以用非手術治療治好。比如,中醫學在公元3世紀《金匱要略》就已經用大黃牡丹皮湯口服治療闌尾炎。這一方法至今仍可使用。

  仁術是未來醫學重要的靈魂,用仁術來考量,才是未來醫學的方向。

  中醫留存五千年,視病人之痛為己痛,以「仁」治病。許多名醫,包括中醫師和西醫師都具有「仁心」。愛護病人,處處為病人著想,這稱為「醫德」。先有「仁心」才有「醫德」,這是人所共稱的「醫者父母心」。醫師的醫德,決定其醫術,先有「仁心」,才有「仁術」。

  我認為未來醫學模式將講究中醫的「天人觀」,即把人放在時間、地域、人群、個體中進行健康保健預防與治療的觀察研究。中醫診治疾病,不單單在追求「病」上,而是按「時、地、人」把大環境以至個體勞動整體進行辨證論治與預防。

  未來中醫須以傳統經典理論為根,各家學說為本,臨床實踐為生命線。仁心仁術乃醫之靈魂,發掘寶庫與新技術革命相結合則是自主創新的大方向。

  可以預見,中西醫學全面而平等的合作,前途是光明的,共同創造未來的醫學,為人類的健康與幸福作出更大的貢獻,是可以做得到的。

國醫大師鄧鐵濤的「養心」秘訣

鄧老在診療之餘研究養生之道,並堅持實踐,他94歲高齡,仍耳聰目明,思維清晰。步名醫之路,習老壽星之法,必然受益匪淺。

廣東省中醫院院長呂玉波:中醫,有胸懷才有前途

面對來勢洶洶、不斷蔓延的甲流疫情,呂玉波的臉上始終透著一股淡定。他的淡定,源自對中醫藥療效的信心。2009年6月,呂玉波所領導的廣東省中醫院,率先發布中醫治療甲流的有效方案,得到衛生部和全國同行的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