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許多中醫院依然慘澹經營的今天,廣東省中醫院日均門診量達1.6萬人次,中草藥用量8800公斤,中藥處方20975張,成為全國中醫院的翹楚。
它的成功,秘笈何在?它的經驗,能否推廣?它的掌門人,有著怎樣的感悟和理念?
帶著這些問題,記者飛赴廣州,走進廣東中醫院,走近呂玉波本人。
名醫仁術——
中醫院的競爭法寶
【背景】
中醫院的大夫,不懂中醫藥方,不敢開方施藥。中醫院的科研,遠離臨床實踐,蝸居實驗室內。這並非聳人聽聞。上世紀80年代,對中醫中藥沒信心,對臨床研究不重視,是很多中醫院的通病,廣東省中醫院也不例外。
起初,呂玉波試圖採用行政手段,強令醫生開中藥湯劑,並以中醫藥治療率衡量科室業績。目的只有一個:提高對中醫藥的運用。但是,收效並不明顯。
記者:中醫院的特色,是中醫藥。中醫院的砥柱,是名中醫。面對現代西醫的衝擊,中醫院最需要的競爭法寶,是能夠對症下藥的名醫仁術。道理雖然簡單,可實際操作起來,是否困難重重?
呂玉波:你說得沒錯。患者來中醫院,要的就是中醫藥。
有的患者不信中醫,他們說:中醫中藥,治病無效。我們發現,這種情況,根子往往不在中藥材,也不在中藥學,而是醫生醫術不精。所以,發揮中醫優勢,關鍵是要有一批好中醫。
2000年開始,我們搞了一個大動作:在全國範圍遍訪名老中醫。2001年,我們聘請了近30位全國最著名的老中醫進院帶徒。60多名中青年業務骨幹拜師學藝,採取「集體帶、帶集體」的培養模式,讓他們博採眾長。
名醫自有仁術。我們知道,腦中風手術後,患者往往壓高、脫水,既增加痛苦,又影響恢復,西醫一直沒有好辦法。任繼學老先生善治中風,對術後症狀,用通腹療法立即見效。行家一出手,就在醫生中引起震動,青年骨幹們紛紛搶著拜師學藝。這樣一批人成長起來後,對中醫的信心是越用越足。
一直以來,我們在浩如煙海的中醫歷代文獻中深入挖掘、整理、繼承中醫藥精華,主要發掘全國名老中醫的學術思想和臨證經驗、本院名醫學術思想和臨床經驗、中醫特色療法和適宜技術、安全、有效的民間單方、驗方。
我要求,對每個病,從古到今的有效療法,我們醫生都必須學習和掌握。在此基礎上,結合自己的臨床實踐,結合每位患者的具體情況,對症開方施藥。這是為了什麼?就是為了形成針對患者的最佳診療方案。
${FDPageBreak}
臨床療效——
中醫院的立院之本
【背景】
上世紀80年代,廣東省中醫院就經常遇到這樣的尷尬:腦內大出血的中風病人送來了,需要立即進行開顱手術,可醫院連台CT都沒有,更別說一流主刀大夫了。無奈之下,只能轉院。
每送走一名中風患者,廣東省中醫院的大夫們,就面臨一次困惑:中醫院能不能引進西醫設備、技術、人才?如果能,還叫不叫中醫院?
記者:患者都知道,今天的廣東省中醫院,有了CT機,有了開顱手術,更培養和引進了一批西醫。患者也認定,今天的廣東省中醫院,「中」姓依然未改。
我所關心的是,當年,您是怎麼邁過「中西合璧」這道坎的?今天,您又是怎樣把握「中西交融」尺度、讓醫院始終姓「中」的?
呂玉波:中醫院要不要引進包括現代醫學在內的現代科技成果,在當年,我們確實有過討論,甚至有過爭論,要下很大決心。
我是這麼想的。患者來你的醫院,為的是治病,看的是療效。醫院要生存,醫學要發展,最終所倚仗的,也必然是療效。臨床療效,是中醫院的立院之本,是中醫藥的生命之源。
還是拿腦中風來打比方吧。如果患者來一個,轉走一個,時間一長,人家就不來了。沒有了病人,中醫治腦中風的傳家之寶,就連展示的機會也沒有了。
在引入開顱技術、血管介入技術之後,中醫藥在術前、術中和術後發揮了積極作用,提高了臨床療效,大大減少了致死率、致殘率。中西醫結合治療腦中風以來,實現了醫院、患者、中醫學的「三贏」。這樣的好事,何樂而不為呢?
一個沒有胸懷的醫學,一個沒有眼界的醫學,註定是一個沒有前途的醫學。我們經常講,中醫的優勢在於整體觀、個體差異。這個觀點,現代西醫也在接受。反觀我們,中醫藥的發展,也不能自我封閉,要吸收人類文明的全部成果。
中醫吸收、引進現代技術,不等於「西化」。如果中醫連現代科技都接受不了,就無法站得更高,發展更好。
衡量一家中醫院有沒有西化,關鍵在於,它是不是秉承了中醫的理念,是不是主要靠中醫藥來保證臨床療效。
${FDPageBreak}
仁愛丹心——
中醫院的百年基業
【背景】
甲流肆虐,廣東省中醫院衝鋒在前,並成為第一家用純中醫藥治好甲感患者的中醫院。他們治好了數十例輕症和重症甲流患者,引起了各方的重視。國家將中醫藥防治甲流的研究任務,就委託給該院與北京地壇醫院共同承擔。
記者:每家醫院都會碰到兩難選擇的時候,碰到疫情暴發時的傳染病患者,大量收治還是婉言謝拒;碰到無錢的重傷農民工被扔到醫院門口,是先治療還是等醫療費備齊,等等。現實中,醫院往往會在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中為難,廣東省中醫院如何選擇呢?
呂玉波:當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矛盾時,我們傾向把社會效益放在前面。
因為我始終相信有社會效益就有經濟效益,我們追求的是更長遠的回報。
去年,甲流疫情剛剛發生,我們意識到這是中醫藥療效又一次顯示機會。儘管當時我院還未發現甲流病人,但我們積極組織專家,前往廣州、香港等已收治甲流患者的醫院了解情況,為中醫藥治療甲流作好充分準備。
而後,我院成為第一家用純中藥治癒甲流患者的中醫院。此後的35例甲流患者,全部採用純中醫藥進行治療,均獲得了康復。從去年11月開始,醫院再次收治重症和危重患者,採用中西醫結合方案進行治療,目前已有10例重症患者,4例危重症患者治癒出院。
這帶來了巨大的社會影響,贏得了政府、社會對中醫院的認同,從而加深公眾對中醫藥的認同。接著,項目、資金自然而然都來了,所以我們才會被廣東省列為中醫院的典範。
有病人的口碑才有醫院的效益。在為病人服務的過程中,不僅要追求病人的滿意度,更要追求病人的忠誠度。要達到這樣的目標,必須建立高素質服務團隊,不僅技術一流,人文關懷也一流。
如果看到這裡還沒有解决問題,請繼續往下看:
鄧鐵濤:治病重視脾胃
國醫大師鄧鐵濤養生重養心養德 堅持冷熱水交替洗澡
鄧鐵濤向來重視脾胃論治,看他的方子,我們發現總少不了黨參、白朮、茯苓等健脾之藥。鄧鐵濤說,他從上世紀50年代末就開始著手收集研究,發現從脾胃論治的疾病十分廣泛,除能治療消化系統疾病之外,其他系統如循環、神經、內分泌系統的多種疾病,都有採用脾胃論治而收到良好效果的例子。
曾經有一位女性病人,62歲,子宮脫垂合併陰道壁高度膨出,嚴重影響生活起居,要準備手術治療,但由於心律失常,頻發多源性室早、陣發性心動過速,手術醫生讓其治好心臟病後再去手術。患者找到鄧鐵濤,四診畢,鄧鐵濤認為兩病可以同治,皆因脾虛中氣下陷所致。讓其先重用吉林參,繼服補中益氣湯加減。半月後檢查心電圖改善而心悸除,兩月余而子宮返其原位,追蹤半年兩病俱愈。免挨一刀,病人對鄧鐵濤千恩萬謝。
鄧鐵濤運用脾胃學說治癒許多疑難病證,弟子問他有何「驗方」?觀其方只有黨參、白朮、茯苓、甘草等平常之藥,十分疑惑。每遇這種情況,鄧鐵濤總幽默地說:「打仗都是靠海陸空三軍,但有人打勝仗,有人打敗仗。」其實,鄧鐵濤用藥,妙在藥量,單說黃芪一味藥,治盜汗用9克,低血壓用16克以下,高血壓用30克以上,治重症肌無力用100克~120克,治截癱曾用250克。
鄧鐵濤以脾胃學說為指導,主持「重症肌無力的臨床和實驗研究」的國家「七五」攻關項目,1990年通過國家技術鑑定,提出重症肌無力的主要病機為「脾胃虛損,五臟相關」,治療上應以補脾益損為主,擬定強肌健力飲(膠囊)為治療重症肌無力的主方;初步揭示了重症肌無力的中醫辨證論治規律,該成果獲1991年度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科技進步一等獎,1992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重症肌無力臨床研究獲獎後,鄧鐵濤又繼續深入研究重症肌無力危象的救治。中醫參與搶救重症肌無力危象,中藥劑型的改革是關鍵。鄧鐵濤從1994年研製強肌健力口服液製劑,解決給藥途徑、容量、通道等臨床難題,從而提高療效。
${FDPageBreak}
國醫大師鄧鐵濤養生重養心養德 堅持冷熱水交替洗澡
對於冠心病,現代許多醫家都認為是血瘀為患,要採用活血祛瘀治法。鄧鐵濤長於診治心血管系統疾病,研究《金匱要略·胸痹篇》,並從1975年起對數百例冠心病人作臨床研究。經觀察,他認為廣東人身體素質較之北方人略有不同。嶺南土卑地薄,氣候潮濕,故冠心病患者,以氣虛痰濁型多見,由此鄧鐵濤提出了「痰瘀相關」理論,認為痰是瘀的初期階段,瘀是痰濁的進一步發展,冠心病屬本虛標實之證,擬定「益氣除痰」的治療方法,此法在臨床上十分實用。
1988年,鄧鐵濤發表了「略論五臟相關代替五行學說」,認為五行學說更名為「五臟相關學說」是提取中醫理論的精華內核並加工提高的一種革新。「五臟相關學說」內涵為:在人體大系統中,心、肝、脾、肺、腎及其相應的六腑、四肢、皮毛、筋、骨、脈、肉、五官七竅等組織器官分別組成的五個臟腑系統。在生理情況下,本臟腑系統內部、臟腑系統與臟腑系統之間、臟腑系統與人體大系統之間、臟腑系統與自然界、社會之間,存在著橫向、縱向和交叉的多維聯繫,相互促進與制約,以發揮不同的功能,協調機體的正常活動;在病理情況下,五臟系統又相互影響。簡而言之是五臟相關。
五臟相關學說無論從理論的高度,還是從臨床實踐的角度,其研究的深度和廣度都令人矚目。2005年,他申報的《中醫五臟相關理論繼承與創新研究》課題已納入國家科技部的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中。
鄧鐵濤從一名普通的中醫,一步一個腳印,終於成為我國著名的中醫學臨床家、理論家、教育家,他曾寫有一篇題為《萬里雲天萬里路》的自傳體文章,文內由衷之言,給人鼓舞和啟發,「中醫學的前途有如萬里雲天,遠大光明,彷徨了幾十年的中醫可說已走在大路上。我們的責任,任重而道遠,就看現代中醫、西學中和有志於研究中醫的其他科學家們的努力了」,這是鄧鐵濤的期望。
鄧鐵濤:吶喊為中醫
國醫大師鄧鐵濤養生重養心養德 堅持冷熱水交替洗澡
談到目前中醫界存在的問題,鄧鐵濤說,從解放後中醫的數量變化可以看出問題。建國初期,中醫是157萬人,最近衛生部統計中醫的人數是27萬,這意味著儘管人口在膨脹,但中醫在迅速萎縮。事實上,中醫在很長的一個歷史階段,都是在很艱難地前行。
上世紀80年代,一些人不重視中醫,國內出現崇洋媚外的思潮,重視進口藥,甚至中成藥也要用日本產的。中醫歷盡挫折,生存艱難,發展更無從說起。
鄧鐵濤一直在跟中醫萎縮的趨勢做著抗爭。眼見中醫事業日漸衰落,鄧鐵濤感到很痛心,內心十分著急,他常常輾轉反側、夜不能眠。鄧鐵濤暗下決心,要在自己有生之年,盡己所能跟中醫不斷萎縮的趨勢作鬥爭,讓中醫發揚光大。
終於,機會來了。上世紀80年代,鄧鐵濤一直為中央領導同志看病,並與他們建立了深厚的友誼。在看病過程中,他用療效說話,領導一次次被中醫的神奇療效折服,鄧鐵濤也同時利用與中央領導的密切關係,在中醫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為中醫的振興、崛起說話。1985年,鄧鐵濤第一次以普通共產黨員的名義,寫信給中央領導徐向前元帥。
徐帥有心臟病,一直找鄧鐵濤看。1985年,徐帥來廣東過冬,有一天吃了西瓜,到夜晚便拉肚子,然後感冒、發熱。憑經驗,徐帥每次發熱都要20來天才能退,隨行人員早已習慣,沒打算找鄧鐵濤。看著徐帥難受的樣子,徐帥的夫人提出找鄧鐵濤試試看。鄧鐵濤為徐帥認真診脈後說道,徐帥吃了西瓜是腸胃受寒,所以要給他驅風寒治療腹瀉,還給點溫散藥來解表。服藥後第2天,熱稍退,再改用清熱法,結果1天燒就退了。燒退了,而且是只用1天就退了平常要持續20多天的熱,徐帥舒服、輕鬆了許多,他和夫人都十分感謝鄧鐵濤,徐帥隨行的醫生(學西醫的)也覺得鄧鐵濤很了不起。
${FDPageBreak}
國醫大師鄧鐵濤養生重養心養德 堅持冷熱水交替洗澡
這時,鄧鐵濤誠懇地向徐帥表達了讓中醫發揚光大的心願。徐帥被打動了,馬上承諾要向中央反映情況。鄧鐵濤十分激動,回家後立即奮筆疾書,向徐帥寫了一封情真意切、感人肺腑,要振興中醫的信,「中醫在鴉片戰爭以後,受盡歧視與摧殘,但仍巍然獨立,與現代醫學並存。解放以後,受改造中醫思想的影響,中醫藥在相當長的時間裡沒有得到重視,出現後繼乏人、乏術的局面。如果再不花力氣去搶救中醫學,等現在的老中醫都老去,再去發掘就遲了。發展傳統醫藥已明文寫入憲法,但我們失去的時間太多了,必須採取果斷的措施,使之早日復興。」這封信,首先徐帥批示,然後胡耀邦、喬石也作了批示,到了衛生部部長崔月犁批示,才用了7天。
到了1985年的49次國務院會議,在時任國務院主要領導的重視下,會議決定成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1986年12月,國家中醫管理局正式成立,中醫終於有了自己的家。從此,中醫發展加快了腳步。
對於中醫的問題,鄧鐵濤從不含糊,中醫每每遇上風吹草動的事情,他總第一個挺身而出。1990年,國家進行機構改革,鄧鐵濤聽說中醫藥管理局要被精簡,他立即牽頭我國各地名老中醫再次上書中央,這就是在中醫藥界著名的「八老上書」(鄧鐵濤、方藥中、何任、陸志正、焦樹德、張琪、步玉如、任繼學)。
他們提出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不能撤銷,其職權範圍和經費不能減少,另外還建議各個省都設立中醫藥管理局。1個月後信訪局回信,同意「八老」的意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得以保留。
第三次上書時剛好「八老」在廣州授徒。鄧鐵濤發現中央總的政策要「抓大放小」,而且有很多中醫院準備合併到綜合醫院,中醫學院合併到西醫學院。「八老」又著急了,於是又聯名上書朱鎔基總理,提出對中醫、西醫不能抓大放小,西醫是壯年,中醫是少年,你抓大放小,中醫就活不了。結果朱銘基總理批覆了,原來有6個中醫學院想合併,結果只有兩個合併入了西醫院校。
非典流行期間,鄧鐵濤第四次上書。隨後,吳儀在當年5月8號召開的中醫座談會上,強調中醫對非典有防治的辦法,然後中醫才介入到防治非典中。
鄧鐵濤將個人命運與我國中醫學事業命運緊緊相連,在古稀之年,他把自己日夜思考的中醫藥問題寫成論文《中醫學之前途》,提出了20世紀80年代中醫事業的前進方向,中醫藥學往哪裡發展等令人深思的問題。鄧鐵濤認為一是要向歷史請教,二是事物發展的根本因素是「內因」,中醫之興亡,將取決於現代之中醫,如果目標一致,團結合作,中醫的振興經過艱苦努力是可以做得到的。
國醫大師談養生:養生必先養心
鄧鐵濤,生於1916年,國醫大師,廣州中醫藥大學教授。現任中華中醫藥學會終身理事,廣東省中醫藥學會疑難病症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
鄧鐵濤:生命不能言棄
作為醫者,他有著一顆仁愛為懷的心,多年來,他不僅用自己高明的醫術盡心盡力為患者解除身體上的痛苦,而且還盡己所能從精神上、經濟上幫助他們早日康復。他說:「每一個生命都是寶貴的,我們不能輕言放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