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拔罐後起水泡是怎麼回事?
中醫中的拔罐是通過一種體外的物理方式將體內毒素逼出體外的過程,拔罐出水泡的實質就是皮膚皮下「充水」,體內的痰、飲、水、濕等病理產物以及水分在負壓的作用下透過皮下組織,進入並停留在皮膚中,這樣就形成了水泡。
拔罐後有時局部皮膚除了出現出血點、瘀血等現象之外,有些患者會出現水泡,主要有以下幾種原因:
1、患者體內風寒濕濕毒較盛,以濕氣最為突出。起泡也是一種邪氣外出的表現。有時會在罐壁上出現小水滴,也是濕邪的表現。
2、留罐時間有點長。這一點因人而異,也是和體質有關係的。有人留罐20-30分鐘也不會有起泡的現象。也有人5-10分鐘就會起泡。所以一般第一次拔罐時間需要短一些,等對患者情況了解了,就可以適當放寬時間。
3、罐子溫度較高,這一點只有很小的可能性。有時做閃罐,如果造成罐體溫度過高,這時留罐的話,會增加起泡的可能。
4、部位的差異,同一個人拔罐,有的部位沒問題,有的部位起泡。總的規律是背部、兩脅、臀部容易起泡。
5、拔罐過重,超出了承受能力。
水泡的大小和數量在很大程度上反應了機體內痰飲水濕的情況。水泡比較明顯,數量較多,色白,周圍皮膚溫度不高則為寒濕證;水泡不太明顯,數量較少,色微黃,或者渾濁,周圍皮膚溫度較高則為濕熱證。
二、拔罐後起水泡怎麼辦?
症狀較輕,水泡沒有破的情況,可在常規碘酒和酒精消毒後,用注射器在水疱的邊緣刺入將水抽出來。然後塗以龍膽紫即可,不必包紮。如出現了感染,可服用抗菌藥物即可。
也可用以下中醫外敷小驗方進行治療:
1、食鹽1份,涼開水2份。將鹽放入水中,攪勻後將紗布浸入,然後敷於燒傷燙傷處,隨時更換。
2、生大黃適量。將大黃研成細粉,加麻油適量,調成糊狀,塗於患處,用紗布包好,每日換藥1次。
症狀嚴重者,並有破潰流血者,必須在中醫師的指導下進行治療,以求早日康復。
三、拔罐的注意事項:
注意如下拔火罐事項可有效防止起水泡。
1、在應用走罐時,不能在骨突出處推拉,以免損傷皮膚,或火罐漏氣脫落。
2、體位須適當,局部皮肉如有皺紋、鬆弛、疤痕凹凸不平及體位移動等,火罐易脫落。
3、在應用針罐時,須防止肌肉收縮,發生彎針,並避免將針撞壓入深處,贊成損傷。胸背部腧穴均宜慎用。
4、起罐時手法要輕緩,以一手抵住罐邊皮膚,按壓一下,使氣漏人,罐子即能脫下,不可硬拉或旋動。
5、在應用刺血拔罐時,針刺皮膚出血的面積,要等於或略大於火罐口徑。出血量須適當,每次總量成人以不超過10ml為宜。
6、在使用多罐時,火罐排列的距離一般不宜太近,否則因皮膚被火罐牽拉會產生疼痛,同時因罐子互相排擠,也不宜拔牢。
7、根據不同部位,選用大小合適的罐。應用投火法拔罐時,火焰須旺,動作要快,使罐口向上傾斜,避免火源掉下燙傷皮膚。應用閃火法時,棉花棒蘸酒精不要太多,以防酒精滴下燒、傷皮膚。用貼棉法時,須防止燃著棉花脫下。用架火法時,扣罩要準確,不要把燃著的火架撞翻。用煮水罐時,應甩去罐中的熱水,以免燙傷病人的皮膚。
8、拔罐後針孔如有出血,可用干棉球拭去。一般局部呈現紅暈或紫紺色(淤血),為正常現象,會自行消退。如局部瘀血嚴重者,不宜在原位再拔。如留罐時間過長,皮膚會起水泡,小的不需處理,防止擦破引起感染;大的可以用針刺破,流出泡內液體,塗以龍膽紫藥水,覆蓋消毒敷料,防止感染。
看了以上的介紹,現在你知道拔罐起水泡是怎麼回事了吧,拔罐時要多留意皮膚的反應與變化,防止皮膚損傷哦。
如果看到這裡還沒有解决問題,請繼續往下看:
拔罐顏色不同健康大有說道
越來越多的人們祛體內濕毒都選擇用拔火罐方法。拔罐法,又名「火罐氣」、「吸筒療法」,是一種以杯罐作工具,借火焰熱力排去其中的空氣產生負壓,使灼熱的火罐緊緊吸著於皮膚,負壓力再回吸造成皮膚瘀血現象的一種療法。拔火罐雖然是一種古老的民間醫術,但是經過代代相傳改造升級,驅除體內濕毒療效顯著。
但是你是否有留意,每次拔完火罐背上都會留下圓圈形狀的顏色,這些顏色其實是告訴我們身體哪裡出了問題。看懂這些顏色,便可對症下藥,下面來學習一下,中醫不外傳的拔罐秘密。
1、罐印紫黑而黯,表示體有血瘀,如行氣經脈不暢、女性痛經或心臟供血不足等。當然,如果身體近期受風寒較重,也會出現紫黑而黯的印跡;如果拔完火罐後印跡數日不退,則常表示病程已久,需要多治療一段時間;如果出現大面積黑紫印跡時,則提示風寒所犯面積甚大,應對症處理以驅寒除邪。
2、 罐印發紫伴有明顯顏色不同的斑塊,表示有寒凝血瘀之症。
3、罐印呈散紫點,深淺不一,提示為氣滯血瘀之證。
4、 淡紫發青伴有斑塊,表面身體以虛症為主,兼有血瘀;如在腎俞穴處呈現,則提示腎虛;如在脾俞部位則系氣虛血瘀。此點常伴有壓痛。
5、罐印鮮紅而艷,提示陰虛、氣陰兩虛,陰虛火旺也可出現此印跡。
6、罐印呈鮮紅散點,通常在大面積走罐後出現,並不高出皮膚;如果散點在某穴及其附近集中,則預示該穴所在臟腑存在病邪。(臨床中有以走罐尋找此類紅點,用針刺以治療疾患的。)
7、罐印灰白,觸之不溫,多為虛寒和濕邪。
8、罐印表面有紋絡且微癢,表示風邪和濕症。
9、罐體內有水汽,表示該部位有濕氣。
10、罐印出現水疱,說明體內濕氣重,如果水疱內有血水,是熱濕毒的反應。
11、拔罐區出現水疱,水腫水汽過多者,揭示患汽症。
12、出現深紅、紫黑或丹痧,或觸之微痛兼見身體發熱者,提示患熱毒症;身體不發熱者,提示患瘀症。
13、皮色不變,觸之不溫者,提示患虛症。
14、吸拔後沒有罐跡或雖有但啟罐後立即消失,恢復常色者,則多提示病邪尚輕。當然,如取穴不準時也會拔無罐跡。也不能以一次為準,應該多拔幾次確認是否有症狀。
拔罐後需避開常見4大誤區
拔火罐與針灸一樣,也是一種物理療法,而且拔火罐是物理療法中最優秀的療法之一,適用於所有人群。拔火罐時,使用的火罐總共有三類,分別是竹罐、玻璃罐、抽氣罐。
火罐的三大類別
竹火罐
竹筒火罐用堅固的細毛竹,截成長約6—9厘米的竹管(不宜過長或過短,過長者重量較大,容易脫落,過短者由於管腔容積小,吸引力亦小不易吸著),一端留節為底、一端為罐口,口徑約為3厘米、4.5厘米、6厘米不等。用刀刮去青皮及內膜,管壁的厚度約2~3分,用砂紙磨光,口圈必須平正光滑。竹罐的特點是:輕巧、價廉、不易跌碎、比重輕、吸得穩、能吸收藥液、且取材容易、製作簡便。缺點是易爆裂漏氣。
玻璃罐
肚大口小,口邊外翻,有大、中、小三型。這種火罐的優點在於其質料透明,可以從外面看到吸著麵皮膚的變化,易於掌握拔火罐後局部反應的程度;缺點是容易破碎。
抽氣罐
用青、鏈黴素藥瓶或類似的小藥瓶,將瓶底切去磨平,切口須光潔,瓶口的橡皮塞須保留完整,以便抽氣時使用。現在有用透明塑料製成,上面加置活塞,便於抽氣。這種罐亦易破碎。
拔火罐四個誤區還是需要多警惕的
誤區1拔火罐後就洗澡
很多人喜歡在拔完火罐後就洗個澡,認為這樣很舒服,其實這樣做是非常不正確的。因為這時候的皮膚處於一種非常脆弱的狀態,這時洗澡很容易造成皮膚破裂、發炎。特別是洗冷水澡,由於此時皮膚的毛孔正處於張開狀態,所以很容易著涼。
專家建議:正確的洗澡時間是在拔罐後的1-2小時。拔罐後注意保暖,洗澡水的溫度要稍高一些。
誤區2 拔的時間越長越好
不少人認為拔火罐的時間越長,效果會越好,甚至認為,要拔出水疱才能體現出拔火罐的效果,其實這也是錯誤的。因為火罐拔得時間過長,就可能會出現水疱,這樣不但傷害到了皮膚,還可能會引起皮膚感染。
專家建議:正確的拔火罐時間應該是在10-15分鐘。如果是身體不太好的老人或小孩,時間要減半。
誤區3 同一位置反覆拔
一次不成就拔兩次,同一個位置反覆拔,認為這樣才能拔出效果。其實這樣做,會對皮膚造成損壞,比如紅腫、破損……那就得不償失了。
專家建議:拔火罐的時候,可以在多個位置拔,以增加治療效果。
誤區4 拔胸口、肚子
很多人認為我哪裡不舒服就拔哪裡,肚子疼或者胸前不舒服,我就拔肚子、拔胸口。其實這樣也是錯誤的。一般拔火罐最好不要拔胸前和肚子,因為這樣拔是沒有科學依據的。
專家建議:我們通常拔火罐的位置主要是腰部、背部,肩膀。
冬季拔罐要注意四點
冬季氣溫低、乾燥,拔罐要選擇溫暖的房間,注意保溫。對需要進行背、腹等部位拔罐的患者,可以適當減少拔罐時間,不要讓身體暴露太久。拔完及時穿衣,可以適當喝點熱水,暖暖身體。由於該季節皮膚乾燥,拔罐要潤滑罐口,保護皮膚不受傷。
拔罐主要有什麼作用大揭秘
不可經常拔罐和拔罐時間太長:中醫提醒其實拔火罐根據火罐大小、材質、負壓的力度各有不同。但是一般以從點上火滑完罐到起罐不超過十分鐘為宜。因為拔火罐的主要原理在於負壓而不在於時間,如果說在負壓很大的情況下拔罐時間過長直到拔出水疱,這樣不但會傷害到皮膚,還可能會引起皮膚感染。時間間隔:一種是長期養生或者治療慢性疾病的,一周到兩周一次就可以了。一般的間隔21天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