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脅男女健康的7個「炸彈」女性30歲需護子宮

人生歷程中的每個階段,都埋藏了許多「定時炸彈」,隨時會威脅我們的身心健康。飲食不良、久坐不動、過度操勞……生活上我們稍有不慎,便可能中招。下面專家教您識清並安全避開每個年齡段隱藏的健康雷區。

10~20歲:男性要防生殖疾病,女性要防痛經

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男科主任郭軍認為,青春期是男性睪丸生長發育的關鍵期,隱睪、睪丸扭轉等發病率較高。家長應關注男孩的生殖健康,儘量不給他們穿緊身牛仔褲,督促孩子運動。

國外一項調查顯示,痛經在青少年女性中的患病率為67.2%。北京朝陽醫院婦產科副主任醫師王素美說,青春期女孩面臨升學等多方面精神壓力,容易誘發原發性痛經,需要在母親幫助下關注生理期的護理。經期避免用冷水洗頭,少吃西瓜、雪糕等生冷食物,以免因受寒引起子宮收縮,導致痛經。還要注意休息,不做劇烈運動。

20~30歲:男性要護前列腺,女性要防偏頭痛

中華醫學會統計發現,30歲左右男性,前列腺疾病發病率為30%。久坐、不愛運動、作息不規律等與之相關。郭軍說,常見的前列腺炎等只是男人的「小感冒」,可早防早治。他建議,多喝水、多排尿,能減輕高濃度尿液對前列腺的刺激。性生活規律、洗溫水澡、勞逸結合、減少心理壓力等有利前列腺健康。

據統計,我國有1000~2599萬人患偏頭痛,發病率是9.3%,多發年齡為25~35歲。美國衛生和公眾服務部的數據也顯示,約75%的偏頭痛患者為女性, 年齡大多在20~45歲,半數左右發生在月經前後,可能與月經期、妊娠期、更年期的激素水平波動有關。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醫師王玉平建議,女性應儘量避免緊張、煩躁等不良情緒,防止過分勞累;飲食要清淡,按時補充維生素和礦物質。

30~40歲:男性要防消化疾病,女性要護子宮

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消化病研究所教授劉思德認為,三四十歲的男性消化疾病高發,以慢性肝病(如酒精肝、脂肪肝等)、胃病(如消化不良、慢性胃炎等)、炎症性腸病(如潰瘍性結腸炎等)最為常見。共同誘因是不良的生活習慣,這個年齡段的男性要注意規律飲食,減少不必要的應酬。

據統計,我國育齡女性子宮內膜異位症發病率為10%~15%,25~45歲高發。王素美解釋,子宮內膜異位症是子宮內膜「安錯了家」,常伴隨各種月經失調症狀,如經期延長、經血過多等。建議女性每周進行3次瑜伽訓練或1次中等強度的全身活動;經期不過性生活,減少經血逆流的幾率;避免重體力勞動。另外,需要提醒職場女性,21~29歲是生育黃金期,錯過這個時期可能會增加患子宮內膜異位症的風險。

40~50歲:男性要防高血壓,女性要防更年期

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心血管內科主任許頂立教授說,動脈粥樣硬化、高血壓性心臟病的發病率會隨年齡增加。美國心臟病研究委員會指出,四五十歲的男人常因吃肉過多導致三高。調查發現,我國一半左右的中年男性飲食習慣差,往往早飯常不吃、午飯隨便吃、晚飯狠狠吃。建議吃飯要細嚼慢咽,每次吃飯時間控制在40分鐘左右,增加蔬菜、豆類的攝入,將零食換成水果、堅果;堅持鍛煉,每周至少做2~3次步行、慢跑、游泳等運動;戒菸並遠離二手菸。

王素美介紹,中年女性卵巢功能衰退,雌激素、孕激素分泌減少,面臨停經、更年期等轉折點。加上婚姻情感、家庭關係等問題困擾,精神壓力大,易出現情緒激動、煩躁、失眠等反應。廣東省社會醫學研究會心理諮詢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馬健文建議,中年女性要「先睡心,後睡目」,晚9點後就應保持心情平靜,不看情節緊張、悲情的電視劇。11點準時睡覺,保證「黃金7小時」的睡眠。遇事保持豁達、積極的精神狀態。

50~60歲:男性要防糖尿病,女性留神心臟病

一家體檢中心對兩萬多人的體檢報告統計顯示,糖尿病患者主要集中在50歲以上人群,60歲是發病高峰。另據「中國糖尿病及代謝綜合徵流行病學調查」顯示,男性患病率超女性2倍。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糖尿病專家威廉姆·諾勒建議,中年人要多吃果蔬,減少肥肉、全脂奶製品的攝入;堅持鍛煉,如慢跑等。若減掉7%的體重,就能將患糖尿病風險降低50%。

美國一項調查顯示,女性50歲後心臟病患病風險大大提高,與絕經後雌激素減少有關。我國80%的女性絕經年齡在44~54歲之間,王素美建議,中老年女性要保護心臟健康,定期查心電圖,少熬夜,通過做瑜伽、聽音樂、聊天等方式減壓,飲食上減少油、鹽的攝入。

60~70歲:男性要防腦卒中,女性要防骨折

據統計,64%的腦卒中發生在55~75歲,並有年輕化趨勢。男性患腦卒中風險略高於女性。戒菸對預防腦卒中意義重大。研究發現,65歲以上男性因吸菸導致腦卒中的風險比65歲以下者高2倍。王玉平建議,可通過轉移注意力等方式戒菸。此外要改變不良生活方式,積極控制高血壓。

骨質疏鬆在60歲以上人群中發病率為56%,其中女性發病率高達60%~70%。隨著年齡增長,人變得僵硬,靈活性減弱,更易跌倒,甚至骨折。王素美提醒,可多吃含鈣高的食物,如牛奶、蝦皮等,並多曬太陽。還應定期檢查骨密度,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雌激素替代治療。

70~80歲:男性要防血管疾病,女性要防認知障礙症

2012年中國血管論壇發布數據顯示,我國約有6500萬~1.3億血管病患者,70歲以上人群發病率達20%~30%,男女比例為5:4。一旦某處血管出問題,對全身都是打擊,可以說「病在身上,險在心腦」。可用擴血管和降低血液黏稠度的藥物進行基礎治療。從預防上講,生活節奏別太快,少吃大魚大肉,鞋襪別穿太緊,不要經常盤腿坐或蹺二郎腿,剪指(趾)甲別太靠近皮膚等。

一項大規模流行病學調查發現,我國75歲以上認知障礙症患者為11.5%。絕經後女性患此病幾率高於男性3倍,這與雌激素水平下降有關。另外,老人面對退休、喪偶等問題,感到孤獨無助,也會影響認知功能。北京老年醫學研究所原所長高芳堃建議,老人應做到能動就動、能學就學、能看就看。多參加社區活動和家庭事務,常進行學習、體力訓練等。

如果看到這裡還沒有解决問題,請繼續往下看:

煲湯有6個禁忌 加水少亂放料湯大沸

寒冷的冬日裡喝一碗熱湯,不僅有助驅走嚴寒,還能補充多種營養。但要想煲出一鍋美味的湯可不是一件容易事兒。

第一,加水少。水是煲湯的關鍵,它既是傳熱的介質,更是食物的溶劑。人們在煲湯時容易犯的第一個錯誤是加水不夠,導致中途加水,影響湯的風味。一般情況下,煲湯時的加水量應至少為食材重量的3倍。如果中途確實需要加水,應以熱水為好,不要加冷水,這樣做對湯的風味影響最小。

第二,煲太久。有些人總怕湯熬的時間太短不進味兒。其實,如果是煲肉湯,時間以半個小時至一個小時為最佳,這樣既能保證口感,也能保證營養。時間過長會增加湯中嘌呤的含量,進而增加痛風的風險,同時食物中的營養也會慢慢流失。如果是燉骨頭湯或豬蹄湯,時間可適當延長,但也不要超過3個小時。

第三,亂加「料」。不少人希望通過喝湯進補,因而在煲湯時會加入一些中藥材。但不同的中藥材特點各不相同,煲湯前,必須通曉中藥的寒、熱、溫、涼等各性。比如,西洋參性微涼,人參、當歸、黨參性溫,枸杞性平。另外,要根據個人身體狀況選擇中藥材。比如,身體寒氣過盛的人,應選擇當歸、黨參等性溫的中藥材,但體質熱的人吃後可能會上火。因此,在煲湯時如果想要加中藥材,最好根據自己的體質來。

第四,早加鹽。鹽是煲湯時最主要的調料之一。有些人認為早點加鹽可以讓鹽完全「融入」食材和湯中,提高湯的口感,這其實是一種誤解。因為鹽放太早會使肉中的蛋白質凝固,不易溶解,也會使湯色發暗,濃度不夠。鹽放得晚並不會影響湯的味道,反而還能使肉質保持鮮嫩。所以最好在快出鍋時再加鹽。

第五,湯大沸。煲湯時,開始時應該先用大火將湯煮開,然後轉為文火煲湯。因為大火會使肉中的水分流失過快,導致其口感變差。控制火候以湯微微沸騰為好。

第六,調料雜。「多放調料提味兒」也是煲湯中的一大誤區。調料太多太雜可能會串味兒,影響了湯原有的鮮味,也會影響肉本來的口感。一般來說,一種肉配合2~4種調料就比較完美,比如煲雞湯時只需放入薑片、月桂葉和花椒即可。

吃飯最多八分飽 起居健康要記住7個數

長生不老難,但通過養成良好的起居習慣延年益壽未必困難。專家總結出一組老人起居的「健康密碼」,指導老人科學養生。

每天睡眠不少於6小時。多項研究表明,7小時是睡眠的最佳時間,每晚睡眠少於6.5小時的人很可能會減壽。睡眠時間不足6小時者,大腦老化會提前4~7年。高芳堃提醒,不同年齡的人所需睡眠時間是不同的,老年人一般不要少於6小時。老人應在每晚12點前睡覺,晚間睡眠質量不好的,最好養成午休習慣,時間不要超過1小時。

吃飯最多八分飽。 俗話說:「七八分飽人不老」。 高芳堃說,當你覺得胃裡還沒填滿,但對食物的熱情已經下降時,就要停下筷子。日本的一項研究發現,男性吃得太飽,會造成抑制細胞癌化的遺傳因子活動能力降低,增加患癌幾率。而日本沖繩群島上住著許多長壽居民,他們的心臟病和腦卒中幾率世界最低,其中的長壽秘訣之一就是每餐八分飽。

穿衣忌三緊。劉征堂提醒,老年人切忌穿狹窄瘦小的衣服,尤其忌領口緊、腰口緊、襪口緊。領口緊會影響心臟向頭頸部運送血液,引起血壓下降和心跳減慢,使腦部發生供血不足,出現頭痛、頭暈、噁心、眼冒金星等症狀。腰口緊不僅束縛著腰部的骨骼和肌肉,還會影響這些部位的血液流通與營養供應。另外,過緊的腰口把胃腸勒得很緊,影響食物消化。襪口緊會使心臟有營養的血液不能順利往腳上流,時間長了,便會引起腳脹、腳腫、腳涼、腿腳麻木無力。

每天排便1次。老年人腸胃功能減弱,更容易便秘,但是為了健康,應儘可能地保證每天排便一次。平時可以多吃些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比如燕麥、玉米、芹菜等蔬菜,還要多補充水。

咀嚼要到25下。日本岐阜大學的咀嚼學會在研究 中發現,咀嚼會刺激腦部主管記憶力的部分,咀嚼的動作可以增加海馬區細胞的活躍性,防止其老化。英國諾森布里亞大學研究人員同樣證實,多咀嚼可加快心臟運動,使腦部激素分泌增多,從而思維能力和記憶力也隨之提高。一口飯最好嚼20次以上,老年人則應咀嚼25~50次,才能給飲食中樞足夠的興奮時間,幫助食物消化。

起床先坐5分鐘。老人起床時要避免一睜眼就一骨碌爬起來。劉征堂提醒,老人多血液循環差,並且多半有關節勞損,晨起時往往會出現晨僵症狀。此時若不經熱身,迅速起床,很容易引發腰傷。而且立即下床或動作較大,還容易誘發心腦血管疾病。所以,老人起床要緩慢,可在床上坐5分鐘左右,伸伸懶腰,雙手揉腰、捶背、拍腿,再起身下床。

每天至少運動30分鐘。美國梅奧診所建議,老人每天至少運動30分鐘更有益健康,長期堅持,可以使心臟病危險降低一半。劉征堂表示,老人的運動不能太快太猛,散步就是很好的方式。老人散步時不宜太快,一般每分鐘約60~70步,不覺得疲勞為宜。為了達到鍛煉效果,每次持續時間最好20~30分鐘左右。體質較差的老人,還應備個手杖,以增加雙腿的支撐力。

暈倒前抓住「黃金10秒」用力咳嗽增心臟供血

提到暈倒,很多人會想到電視裡那些弱不禁風、我見猶憐的嬌柔女子。但從醫學角度來說,暈厥可不是一件有美感的事情。

晚年快樂的要素 每天列一個日程規劃表

退休生活會是什麼樣子,取決於個人的偏好和優先安排事項。美國「新聞和世界報道」網站近日總結了保持退休生活舒適幸福的8個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