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生藥膳對症下單才健康

隨著人們保健意識的增強和醫學知識的普及,「藥膳餐館」近幾年日益增多,藥膳菜譜也逐漸進入普通餐館和家庭的飯桌。其實,食療和藥膳是兩個概念,食療不加藥物,適用範圍比較廣;藥膳由食物和藥物配製烹調而成,因「是藥三分毒」,並非所有人都適用。

中國藥膳源遠流長,自宮廷到民間,廣為傳播。但「食療」和「藥膳」的概念常被人們混淆,其實「食療」和「藥膳」既有區別,又有聯繫。「食療」是研究養身保健、防病治病、延年益壽的一門學科,特點是取食物中的藥效,但不加藥物;「藥膳」是食物加藥物,但它又不是食物與中藥的簡單相加,而是在中醫辨證配膳理論指導下,由藥物、食物和調料三者精製而成的一種既有藥物功效,又有食品美味,用以防病治病、強身益壽的特殊膳食。

相對來說,食療比藥膳的使用範圍更廣,但是如果論起防病養病的針對性來說,藥膳又略勝一籌。但是,藥膳不能隨便使用,畢竟「是藥三分毒」,應遵循一定的原則。中醫講辨證施治,藥膳的應用也應在辨證的基礎上選料配伍,如血虛的病人多選用補血的食物大棗、花生,陰虛的病人多使用枸杞子、百合、麥冬等。同時中醫認為,人與日月相應,人的臟腑氣血的運行,和自然界的氣候變化密切相關。「用寒遠寒,用熱遠熱」,意思是說在採用性質寒涼的藥物時,應避開寒冷的冬天,而採用性質溫熱的藥物時,應避開炎熱的夏天。這一觀點同樣適用於藥膳。

總之,吃中藥膳不能亂吃,根據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地點,選擇不同的食材作為原料來進補,否則非但起不到進補的作用,反而會傷害身體。此外,人的體質年齡不同,用藥膳時也應有所差異。小兒體質嬌嫩,選擇原料不宜大寒大熱;老人多肝腎不足,用藥不宜溫燥;孕婦恐動胎氣,不宜用活血滑利之品。

氣血不足對人有什麼危害?如何調理氣血?

在日常生活中,不良的飲食習慣或作息習慣會引起氣血不足,氣血不足對於身體的影響是很大的,而且還會引起一些疾病的產生。所以我們日常要學會調理氣血,多了解一些關於氣血不足的症狀,這樣更有利於身體的健康。

公交車上八大行為影響健康

城市上班族多數都要每日和公交車打交道,還有很多離退休老人外出時也要乘公交車。幾乎每個人都有乘坐公交車的經歷,但乘車時有很多妨礙人體健康且影響養生的習慣,可能少有人注意,在此列出八條不宜。希望經常坐公交車出行的朋友對照一下,如錯了,及時改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