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罐常用到的9個穴位及作用

中醫拔罐可以通徑活絡、祛寒活血,現代人也很喜歡利用拔罐來養生,而拔罐時需要找准穴位再拔,有一些穴位會經常用到,比如三陰交、足三里、湧泉穴等等,下面我們就為大家介紹下拔罐經常用到的9個穴位及穴位位置。

1、三陰交

三陰交為肝、腎、脾三條陰經交會之穴。肝藏血,脾統血,腎藏精,精血同源。腎為先天之本,脾為後天之本,先天之精有賴於後天的滋養,後天之精有賴於先天的促動。經常進行三陰交拔罐可調理肝、脾、腎三陰經之穴氣,使先天之精旺盛,後天之精充足,從而達到健康長壽。

2、足三里

足三里是人體保健穴位之一,古人稱之為 「長壽穴」。有關足三里的經絡理論已被大量現代研究所證實,足三里對大腦皮層功能有調節作用,對心血管功能、胃腸蠕動功能和內分明功能以及免疫系統均有良好的促進作用。中醫經絡學認為,足三里所在的足陽明胃經是多氣多血之脈,循行從頭到足,縱貫全身,主要分布於頭面、胸腹及下肢外側的前緣。所以足三里不僅可以調節消化系統的功能,還可以治療胃經循行所經過部位的病變,以及多種全身性疾病,如高血壓、心臟病、胃腸病、糖尿病等。經常在足三里穴拔罐,就可起到保健作用。

3、湧泉

湧泉穴是足少陰經第一個穴位,位於人體最下部足掌心處,體內濕毒之邪容易蘊集於此,不易排出,日積月累,阻塞經氣,或隨經氣傳至體內其它部位,造成許多疾病。湧泉穴拔罐可以排出體內的濕毒濁氣,疏通足少陰腎經之經氣。腎氣旺盛,人體精力充沛,則齒固發黑,耳聰目明,延緩衰老。

4、內關

內關為手厥陰心包經的一個重要穴位,位於掌側腕橫紋上,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有寧心安神,理氣和胃,疏經活絡等作用。常拔此穴,使心包經氣血暢通,對心血管疾病的預防和治療有重要作用。又因手厥陰心包經歷經上、中、下三焦,對肺臟、胃腸道疾病也有很好療效。

5、合谷

合谷就是俗稱「虎口」的部位。屬手陽明大腸經,手陽明大腸經經從手出發,沿手臂外側,一直到頭面部。合谷有清泄陽明,祛風解毒,疏經通絡,鎮痛開竅之功用。經常拔罐可使牙齒健康,也可以治療牙痛、面部疾病。也能保持大便暢通,有利於排出毒物、廢物,起到養顏、抗衰老的作用。

6、神闕

神闕即是人體肚臍,它是人體保健及治療的重要穴位之一。胎兒通過臍帶從母體中獲取營養,所以被稱之為「生命之根蒂」。它是人體神氣出入之門戶,歸屬於任脈,為經氣之海,五臟六腑之本。經常在神闕穴拔罐可起到健脾強腎,和胃理氣,行氣利水,散結通滯,活血調經的作用。

7、背俞穴

人體五臟六腑之背俞穴均分布在足太陽膀胱經第一側線上,在此條線上拔罐,可暢通五臟六腑之經氣,調理五臟六腑生理功能,促進全身氣血運行,是保健拔罐療法的常用穴位。醫學發現在背俞穴上拔罐,可通過對脊神經根的治療,反射性地刺激中樞神經,調節神經系統的功能活動,從而增強機體的抗病能力。

8、大椎 

大椎屬督脈,在第七頸椎與第一胸椎突出正中處,低頭時明顯,為手足三陽經與督脈的交會處。大椎位於人體背部極上,故為陽中之陽穴,具有統領一身陽氣,聯絡一身陰氣的作用。常拔此穴,具有調節陰陽,疏通經絡,行氣活血,清熱解毒,預防感冒,增強身體免疫力的功效。

9、百會

百會別名三陽五會,頭為諸陽之會,拔此穴或常按摩對腦血管病的預防和治療有明顯功效。其提升作用顯著,對臟器下垂有特效。本穴位拔罐時常需要理髮,否則密封效果不好,影響療效。

百會穴位於頭部中線與兩耳尖連線交叉點。其作用是平肝熄風,清熱開竅;昇陽益氣,醒腦寧神。

如果看到這裡還沒有解决問題,請繼續往下看:

真空拔罐的8大注意事項

傳統玻璃火罐的缺點主要表現在:口徑較為單一(導致使用的部位相對有限),負壓不易調節,易碎,質量較重不易攜帶,投火、閃火手段可能燙傷、燒傷患者皮膚等等。這些不足都制約了拔罐療法的發展。真空拔罐是利用機械抽氣原理,使罐體內形成負壓,使罐體吸附在選定的部位(穴位或病灶點),使皮下及淺層肌肉充血,刺激人體皮部、經筋、經絡穴位以起到排除毒素、疏通經絡、行氣活血、扶正固本、調節臟腑功能等作用的一種非藥物療法。

那麼,相比較傳統火罐,真空拔罐的好處有哪些呢?真空拔罐從各方面都較「傳統拔罐」有了長足的發展,如「罐體」製作材料從動物犄角、陶瓷、竹木、金屬、玻璃發展到現在的樹脂注塑,克服了傳統拔罐器材的缺點;「罐體內」負壓形成方式,由傳統水煮排氣、燃火排氣、擠壓排氣發展到現在的抽氣槍直接抽氣,克服了因傳統拔罐使用火容易燙傷皮膚、不易調節負壓、不易起罐等不足。

真空拔罐8個注意事項:

1、選擇好拔罐部位或穴位,一般以肌肉豐滿、皮下組織充實及毛髮較少的部位進行拔罐為佳。

2、拔罐時室內須保持溫暖,尤其對須寬衣暴露皮膚的患者應避開風口以免受涼感冒。

3、拔罐時囑咐患者不要移動體位,以免罐體脫落。拔罐使用罐體吸附數目多時,罐體間的距離不宜太近,以免罐體互相牽拉皮膚產生疼痛或拉傷,或因罐體間互相擠壓而致罐體脫落。

4、前一次拔罐部位斑塊未消失之前,不宜再在原處拔罐。

5、病情重、病灶深及疼痛性疾患,拔罐時間宜長;病情輕、病灶淺及麻痹性疾患,拔罐時間宜短;拔罐部位肌肉豐厚,如背部、臀部、大腿部,拔罐時間宜長;拔罐部位肌肉薄,如頭部、胸部、上肢部,拔罐時間宜短。氣候寒冷時拔罐時間可適當延長;天熱時則可相應縮短。

6、起罐後皮膚局部潮紅、瘙癢,不要亂抓,可塗抹『刮痧拔罐潤膚增效乳或油』,經幾個小時或數日即可消除。

7、隨時觀察患者情況,區分正常反應和異常反應,如遇異常緊拉、疼痛或嚴重不適,應立即調整負壓(拉動罐體底部排氣閥門杆稍放一點氣減壓即可)或起罐重新吸附;如出現暈罐現象參照本書異常反應處理方法進行處理。

8、過度疲勞、飢餓、大渴、醉酒、對疼痛過度敏感者應讓患者休息,飲食、飲水後、酒醒後再行拔罐;對疼痛過度敏感者應用輕手法。

火罐和氣罐

氣罐和火罐的原理相同,都是利用真空的負壓,作用於人體,起到溫通經絡、行氣活血、祛濕逐寒、散瘀消腫止痛的作用。

不同的是,火罐是通過加熱形成的負壓,有溫熱的效果,可以祛風散寒,對於外感風寒有較好的預防和治療作用,因此是更適合寒冷天氣進行的保健方法。氣罐是通過拉動活塞形成負壓,它沒有加熱的作用,所以效果要弱一些,但是氣罐的吸附力度可以通過活塞進行調解,所以操作起來更加方便,也更易掌握。

拔罐是一種中醫保健方法。但是,對於對拔火罐不是很有經驗的人來說,在家保健最好選氣罐。 由於火罐的加熱程度較難掌握,如果加熱過度,很容易燙傷皮膚,所以對於非專業人士而言,儘量選擇氣罐。

拔罐起水泡是什麼原因 怎麼處理

拔罐是一種常見的中醫保健療法,現在很多人也會選擇拔罐來保健養生,但是在拔罐後皮膚經常會出現水泡,這是為什麼呢?拔罐後起水泡該怎麼辦?

拔罐後起水泡是怎麼回事

中醫中的拔罐是通過一種體外的物理方式將體內毒素逼出體外的過程,拔罐出水泡的實質就是皮膚皮下「充水」,體內的痰、飲、水、濕等病理產物以及水分在負壓的作用下透過皮下組織,進入並停留在皮膚中,這樣就形成了水泡。

拔罐後有時局部皮膚除了出現出血點、瘀血等現象之外,有些患者會出現水泡,主要有以下幾種原因:

1、患者體內風寒濕濕毒較盛,以濕氣最為突出。起泡也是一種邪氣外出的表現。有時會在罐壁上出現小水滴,也是濕邪的表現。

2、留罐時間有點長。這一點因人而異,也是和體質有關係的。有人留罐20-30分鐘也不會有起泡的現象。也有人5-10分鐘就會起泡。所以一般第一次拔罐時間需要短一些,等對患者情況了解了,就可以適當放寬時間。

3、罐子溫度較高,這一點只有很小的可能性。有時做閃罐,如果造成罐體溫度過高,這時留罐的話,會增加起泡的可能。

4、部位的差異,同一個人拔罐,有的部位沒問題,有的部位起泡。總的規律是背部、兩脅、臀部容易起泡。

5、拔罐過重,超出了承受能力。

水泡的大小和數量在很大程度上反應了機體內痰飲水濕的情況。水泡比較明顯,數量較多,色白,周圍皮膚溫度不高則為寒濕證;水泡不太明顯,數量較少,色微黃,或者渾濁,周圍皮膚溫度較高則為濕熱證。

拔罐後起水泡怎麼辦

可在常規碘酒和酒精消毒後,用注射器在水疱的邊緣刺入將水抽出來。然後塗以龍膽紫即可,不必包紮。如出現了感染,可服用抗菌藥物即可。

拔罐後出現水泡,水泡沒有破潰者,可用以下中醫外敷小驗方進行治療:

1、食鹽1份,涼開水2份。將鹽放入水中,攪勻後將紗布浸入,然後敷於燒傷燙傷處,隨時更換。

2、生大黃適量。將大黃研成細粉,加麻油適量,調成糊狀,塗於患處,用紗布包好,每日換藥1次。

拔罐起水泡是怎麼回事、拔罐起水泡該怎麼辦,起水泡的部位儘量不要用手觸碰,穿寬鬆點的衣服不要讓衣物貼在患處,另外,要清淡飲食,多吃新鮮水果蔬菜。

三類人不適宜中醫拔罐療法

疏通經絡。拔罐療法通過其溫熱機械刺激及負壓吸引作用,刺激體表的穴位及經筋皮部,而穴位及經筋皮部是與經絡密切相連的。所以,拔罐能夠疏通經絡,使營衛調和,祛除經絡中的各種致病的邪氣,氣血暢通,筋脈關節得以濡養、通得,從而治療各種疾病。

拔罐時間越長越好?牢記拔罐五大誤區

拔火罐又稱「拔罐療法」、「拔管子」或「吸筒」。傳統火罐和現代拔罐器之間的功能並無太大差別,尤其是材料的差別,對於火罐的療效來說,影響不是很大。但有一點需要注意,如果是針對寒症如風濕、老寒腿等,則使用傳統的需要點火的火罐效果更好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