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越來越多人有牙齒疾病,「牙痛不是病,痛起來要人命」,可見牙病也是不容小覷的,現在就給大家介紹八個最有可能損壞你的牙齒的習慣,大家要時刻警惕咯!
1、咬唇習慣:分為咬上唇習慣,咬下唇習慣和覆蓋下唇。
(1)咬上唇可造成下頜前凸,上牙擁擠並向舌側傾斜;
(2)咬下唇可以使下頜後縮,下牙擁擠,上牙前凸呈「鳥嘴狀」;
(3)覆蓋下唇是指由於其他不良因素已造成的上牙前凸,下頜後縮,使下唇自然而然地位於上下牙之間,從而加重了病情發展。
2、偏側咀嚼:可使牙弓向咀嚼側旋轉,使下頜向咀嚼側偏斜,導致臉型左右不對稱。
3、咬物習慣:指習慣性地啃咬物品,如長久的使用一處牙齒,就會形成咬物處牙齒的小開合。
4、睡眠習慣:睡眠時經常用手、拳頭枕在一側臉下或用手托著,均可導致頜面發育異常及面部不對稱。
5、吮指習慣:發病較高,它在嬰幼兒時期居於一種正常的神經反射,在2-3歲以前均可視為正常生理活動,4-6歲應會逐漸消失,如繼續出現便可視為不良習慣。由於吮指時,拇指放在正在盟出的上下前牙處,會阻止前牙正常盟出,導致閉口時上下前牙間出現圓形的間隙,稱為開合,由於吸吮作用長久持續,口內氣壓降低,加上頰部肌肉的壓迫作用,會使牙弓變窄,上前牙前突,開唇露齒,拇指壓在硬齶上,還可使其凹陷,阻礙鼻腔向下發育。
6、吐舌頭或舌舔牙習慣:這個習慣多在兒童里出現,兒童在換牙期常愛用舌尖舔鬆動的乳牙、剛萌出的恆牙或殘根,這都會形成吐舌或舔牙習慣。由於舌尖向前頂前牙,長此以往,迫使牙齒向前向外突出而形成開唇露齒。有時上、下前牙之間可形成棱形間隙,即小開咬合。
7、亂剔牙習慣:孩子的牙齒排列非常緊密,平時吃東西是不容易嵌進牙縫裡的。如果形成了剔牙習慣,牙縫會慢慢變寬,食物容易嵌進牙縫裡,這些食物的殘渣發酵後會讓牙齦發炎。而成人也不可以隨便提亞,剔牙的牙籤如果不衛生,在剔牙時牙齦的黏膜被剔破後細菌進入直接造成牙齦愛出血的問題。
8、飲食壞習慣:
(1)大口啃蘋果。美國口腔正畸學醫師協會會長約翰·布扎托博士稱,儘量避免直接用牙啃蘋果和胡蘿蔔等硬脆果蔬,它們是引起牙隱裂最大的禍首。可以將這些食物切成小塊食用。類似的還有嚼冰塊,也會導致牙齒斷裂。
(2)啃玉米。布扎托博士表示,啃玉米容易導致牙齒鬆動或脫落,還會引起假牙移位。建議將玉米粒剝下後再吃。
(3)吃完面不漱口。麵包等精製麵食會使口腔酸性猛增,腐蝕牙釉質,還容易殘留在牙縫中。因此吃麵後要仔細漱口。
(4)用牙撕包裝。有人圖方便,用牙撕包裝、開瓶蓋等,很容易使牙齒斷裂或移位,包裝上的病菌還會悄無聲息地進入口腔,影響人體健康。
(5)總喝瓶裝水。美國喬治亞州牙科專家布雷特·西爾弗曼博士稱,瓶裝水在淨化過程中,酸性會增強,容易引起齲齒。一些純淨水中缺少牙齒必需的礦物質,常喝也有害牙齒健康。此外,蘇打水、運動飲料大多也含有酸性物質,會腐蝕牙釉質。建議喝燒開的自來水,或使用吸管,減少飲料與牙齒接觸的機會,也有一定預防作用。
(6)愛吃薯片和乾果。薯片、爆米花在咀嚼過程中先脆後黏,很容易塞在牙縫中,滋生細菌,導致齲齒;一些乾果,如葡萄乾、無花果和杏干營養豐富,但同時也含有大量的糖和纖維素,容易增加牙齒周圍糖分的殘留量。
(7)常喝紅茶、葡萄酒。牙釉質特別容易受到深色食物(如大醬、醬油、番茄醬、咖喱等)的影響,出現細微斑點。美國弗吉尼亞州牙科專家邁克爾·帕愛薩尼博士建議,吃這類食物時應多喝水,吃後多漱口。除此之外,一些飲料也容易引起牙齒變色。美國牙齒美容協會會長厄文·斯米蓋爾博士稱,白葡萄酒酸性強,會使牙齒更容易著色,酒精還會導致口腔乾燥,降低唾液對牙齒的保護作用;紅茶中的單寧酸也會增加牙齒著色危險,建議常喝這類飲品的人選用美白牙膏,或改喝綠茶及草藥茶。
(8)愛吃酸。柑橘類水果(如葡萄柚、橙子和橘子等)中含有大量酸性物質,不利牙齒健康,因此吃後要及時喝水或漱口。醋也容易誘發齲齒,研究發現,吃醋過多的兒童,牙釉質遭腐蝕的危險會增加30%—85%。多吃些萵苣可以減輕醋對牙齒的危害。
(9)整天嚼口香糖。美國牙科專家比爾·道夫曼博士稱,整天嚼口香糖等於讓牙齒泡在糖水中,建議選擇無糖口香糖或木糖醇口香糖。此外,美國馬薩諸塞州牙科專家貴龍姆·勒平博士稱,橡皮糖容易粘在牙齒上,形成牙菌斑;總含硬糖或潤喉糖,同樣也不利於牙齒健康。
編輯推薦:
牙膏不能隨便買 挑對牙膏保護牙齒
免受牙病煎熬 八大類牙齒需「砍草除根」
潔白的牙齒就是健康的牙齒嗎?
如果看到這裡還沒有解决問題,請繼續往下看:
鄒旭:曬太陽是獲取天然*的好辦法
2013年4月26日上午,由廣東省保健協會主辦的「嶺南健康大講堂」第129場在廣州華以泰國際大廈舉行。本期講堂以「春夏保健與養生」為主題。廣東省中醫院副院長鄒旭以《春夏養陽,Hold住健康》為題給現場的觀眾上了一堂形象生動的養生課。
夜臥早起 8小時睡眠要講究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自然規律,春夏之交,需要早起早睡。鄒旭院長建議晚上不要超過11點後睡覺。現代,發病高危因素就是熬夜,熬夜人經長時間經燈光照射易招病。關於燈光對人體的危害,鄒旭院長說現代很多小孩早熟與燈光有脫不了的關係。
秋後算賬有道理 春天發怒收穫少
鄒旭院長概括了健康最簡單的定義:就是要身體有力量,全身的氣血通暢。健康與情緒有關係,資料顯示,精神病發作70%都在春天,因為人的激素水平上升,人易抑鬱。春季易發怒、抑鬱容易引發高血壓、折壽。鄒旭院長建議要經常在春天給人鼓勵,與人溝通,多與人為善。
多做運動 排汗緩解壓力
春夏之交,需要多運動、出汗。鄒旭院長指出合適的運動不僅能提升人注意力、專注力、防止骨質疏鬆、降血壓,運動出汗還可以幫助人體排出有害物質,如重金屬:銅、鉛等。
在春夏之交這個流感橫行的季節,鄒旭院長提出了出汗還可以有效治療感冒。有些人感冒咳嗽會反反覆覆,久治不愈,出汗方法可以有效治療。鄒旭院長建議多吃辛辣食物達到排汗目的,如姜、蔥、蒜等。
曬太陽是獲取天然*的好辦法
鄒旭院長提出春夏之交要多曬太陽。不僅可以提高男性的性能力還可以有效補鈣、防止骨質疏鬆。研究發現曬一個小時的太陽,體內睪丸酮的水平也會相應快速提升。鄒旭院長用了一個生動的比喻來形容曬太陽對男性性功能的幫助:男性曬太陽如同獲取天然的「*」。
專家介紹:廣東省中醫院副院長鄒旭
-
鄒旭教授 主任醫師
廣東省中醫院重症醫學科
擅長疾病:中西醫結合治療心血管疾病和其他內科疑難疾...[詳細]
塗瑤生:養生重在順其自然 四個自然不可忽略
2013年4月26日上午,由廣東省保健協會主辦的「嶺南健康大講堂」第129場在廣州華以泰國際大廈舉行。本期講堂以「春夏保健與養生」為主題。廣東省中醫院副院長鄒旭、廣東省第二中醫院院長塗瑤生兩位專家現場給大家講解春夏之交中醫養生保健知識。
塗瑤生院長指出中醫藥養生保健的最高境界是要順其自然,主要概括為四個自然:順其基因自然、順其地域自然、順其季節自然、順其體質自然。
順其基因自然:中國人飲食結構改變造成疾病增多
塗瑤生院長說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基因,每個民族也有每個民族自己的基因。中國人以五穀為糧,雖然也吃肉,但是吃的肉主要是家禽類,所以中國人的飲食結構里,最適合的就是碳水化合物。
塗瑤生院長指出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推進,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國人吃肉逐漸增多,飲食結構發生了變化。違背了基因的自然,所以我們國家的疾病發病率上升。如糖尿病,在1986年的時候,我國有一個普查,糖尿病的發病率只有0.4%,到1996年我們發病率高達4%,目前大概是8%,在城市裡甚至高達10%。
順其地域自然:入鄉隨俗跟隨異鄉飲食習慣
中醫認為天人相一。人是自然界的一分子,必須遵循自然界所有規律,包括地域規律和季節規律。每到一個地方都需要順其地域自然,入鄉隨俗,跟隨其飲食習慣與生活習慣。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有關順其地域自然的原則,塗瑤生院長舉了一個例子:廣東是濕熱的氣候,而四川、貴州、湖南、江西是寒濕氣候,濕熱跟寒濕不同。濕熱是清熱去濕,所以廣東要煲湯,吃花類的東西。到了寒濕之地,要溫寒膳食,每個地方的飲食原則不一樣,所以要根據我們所處的地域進行調節。
順其季節自然: 春夏為放秋冬為收
塗瑤生院長指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人是自然界一分子,必須遵循自然界規律,秋天是收穫的季節,冬天是收藏的季節,這時候人也一樣,也是接納功能最強的時候,養生需多吃補藥,吸收能量。
春季要養肝,夏天對應的季節是心。春夏養陽防風,春夏之交,氣候逐步炎熱,人體的消耗開始加大,容易出汗。因為天氣漸漸熱起來,我們外出活動也相應增加,心臟的負擔也逐步的增加,塗瑤生院長針對此季節特點指出春夏之交的養生原則重在養陽。
順其體質自然:針對體質養生保健
每個人的體質不一樣,有人陰虛,有的陽虛。塗瑤生院長建議要想保持好的身體,需去中醫院對自己的體質進行檢測,針對體質找出適合個人的養生方法。
專家介紹:廣東省第二中醫院院長、廣東省中醫科學研究院院長塗瑤生教授
相關視頻:塗瑤生:春夏之交貴在養陽 四個自然保健康 本文指導醫生:-
塗瑤生教授
廣東省第二中醫院藥劑科
擅長疾病:藥劑配置[詳細]
不要做工作狂 OL時刻警惕慢性疲勞
慢性疲勞症
塗瑤生:春夏之交貴在養陽 四大調節強身健體
2013年4月26日上午,由廣東省保健協會主辦的「嶺南健康大講堂」第129場在廣州華以泰國際大廈舉行。本期講堂以「春夏保健與養生」為主題。廣東省第二中醫院院長塗瑤生指出:春夏之交貴在養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