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虛寒艾灸什麼穴位
1、脾胃虛寒艾灸什麼穴位呢
局部取穴:期門穴、章門穴。
背部取穴:肝腧穴、脾俞穴。
四肢取穴:豐隆穴、內關穴。
肝氣淤滯,易腹脹,兩脅脹,加灸:太沖穴。
肝鬱脾虛,胖是虛胖,舌頭大,肚子大在上腹,腹脹,拉稀、便秘交替,加灸:太白穴。
肝氣鬱滯時,豐隆加太沖;肝鬱脾虛時,豐隆加太白。
2、脾胃虛寒艾灸有什麼好處
艾灸有利於提高脾胃功能,促進消化吸收和增強人的抵抗力,對於胃脘脹 痛、嘔吐、呃逆、吞酸、食慾小振等有較好療效。艾灸關元能使清陽上升,濁陰下降,元陽溫暖,血液充盈,能培腎固本,補氣回陽, 通調沖任、理氣活血。神闕穴可主治上吐下瀉,腹中虛冷、腹痛腹瀉、腸鳴、小兒厭食、老人滑腸失禁、脫肛、水腫、臌脹、婦人宮寒不孕、巾風、霍亂、角反張、不省人事等症。灸神闕還能治泄瀉、便血及病後大便不通。
艾灸屬陽,艾灸燃燒時產生的熱量,藉助灸火的溫和熱力的作用,通過經絡的傳導,起到補腎固元防寒的作用。
脾胃虛寒,可以艾灸穴位。明代中醫學家張景岳說,三焦痛症因寒者十居八九。他認為,寒則凝、溫則通,胃脘痛虛寒證為多,治療宜溫通調補。怎麼知道自己是不是脾胃虛寒呢?平時胃痛隱隱,勞累或食冷或受涼後疼痛發作或加重,特別容易腹瀉不止、胃口不好、口淡不想喝水的,多為脾胃虛寒之人。
3、脾胃虛寒艾灸怎樣操作
術者手執點燃艾條,對準中脘(胸骨下 端和肚臍連接線中點)、關元(肚臍下3寸)、神闕穴(肚臍),一般距皮膚1.5-3厘米,其距離以病人感到溫熱、舒適而無灼痛為度。
每穴灸20分鐘左右,灸到皮膚產生紅暈為止:此為灸法中最常用的一種。對昏迷或局部知覺減退者,須隨時注意局部溫熱程度,防止灼傷。這種灸法的特點是,溫度較恆定和持續,對局部氣血阻滯有散開的作用,主要用於病痛局部灸療。
如果看到這裡還沒有解决問題,請繼續往下看:
艾灸最常用的穴位
艾灸最常用的穴位
1、關元:
古今醫學家都認為關元穴是一個能起死回生的重穴,並且都認為刺激該穴的重要手段就是灸。關元穴是人體足太陰脾經、足少陰腎經,足厥陰肝經在任脈的交會點,此穴有精宮、丹田等別名。艾灸關元穴可以治療一切陽虛症、氣虛症,如氣喘短氣、畏寒怕冷、遺尿、小便頻數、尿閉、泄瀉、腹痛、遺精、陽萎、疝氣、月經不調、帶下、不食、精冷、中風脫證、虛勞羸瘦等等。
關元穴又是小腸的募穴,所謂募穴,是臟腑之氣匯聚於腹胸部的意思。小腸是人體吸收營養物質的主要器官,而灸關元就能很好的促進腸道功能,增強其對營養物質的吸收能力。
2、湧泉穴:
湧泉穴,在人體足底穴位,位於足前部凹陷處第2、3趾趾縫紋頭端與足跟連線的前三分之一處,為全身俞穴的最下部,乃是腎經的首穴。我國現存最早的醫學著作《黃帝內經》中說:「腎出於湧泉,湧泉者足心也。」意思是說:腎經之氣猶如源泉之水,來源於足下,湧出灌溉周身四肢各處。所以,湧泉穴在人體養生、防病、治病、保健等各個方面顯示出它的重要作用。
灸湧泉穴可以治療:神經衰弱、精力減退、倦怠感、婦女病、失眠、多眠症、高血壓、暈眩、焦躁、糖尿病、過敏性鼻炎、更年期障礙、怕冷症、腎臟病等。穴道指壓法治療腦溢血後的復原、穴道按摩治療膀胱炎、指壓法治療白髮等等。
3、足三里:
足三里是個強身健體的萬能穴,長壽穴。古今許多醫家都對此穴推崇備至。因此流傳著「若想胃裡安,三里常不干」說法。這個「常不干」,指的是用艾灸條熏灼穴位,使該處的皮膚起水疱,又稱其為「灸花,灸瘡」,這水疱老流水,可以及時把脾胃的寒濕祛除,「常不干」因此而來。
更加相關研究發現,足三里進行艾灸能夠很好的改善胃的蠕動和胃的供血狀況,刺激消化液的分泌,進而增加消化能力。
4、大椎:
屬於督脈,有通督行氣,貫通督脈上下之作用,同時如果有感冒,過敏性疾病,熱病,癲癇,頸椎病,治療取穴大椎也是首選,都是在治療寒涼疾病,那麼大椎在上焦,治療寒涼的疾病大椎也是首選穴位。
5、命門:
補腎壯陽灸命門,人體生命之門,先天之氣蘊藏所在,人體生化的來源,生命的根本。故命門者,為水火之府,為陰陽之宅,為精氣之海,為死生之竇。臨床上,命門火衰(見命門火衰證)主要表現為四肢清冷,下利清谷,或五更泄,男子早泄,女子宮寒不孕,舌質淡,脈沉遲等虛寒之象。
艾灸不僅對身體有利 還能減肥
現在很多人比較願意採用艾灸減肥方法了,因為她們覺得這種方法比較方便並且還可以排除人體的毒素,加快減肥的時間。但是也有人會持質疑的態度。那麼,艾灸減肥效果如何?
在針灸減肥治療過程中,可能會出現厭食、口渴、大小便次數增多、這些均屬於正常現象。因為通過針灸治療,機體的內在功能不斷調整,促使新陳代謝加快,能量不斷消耗,而出現一些臨床症狀。
針灸是中國傳統醫學寶庫中的一支奇葩,在調理肥胖中也能發揮重要的作用。針灸減肥的機理主要是調整人體的代謝功能和內分泌功能。針刺後能夠抑制胃腸的蠕動,並有抑制胃酸分泌的作用,從而減輕飢餓感,達到針灸減肥的目的。
艾灸具有奇特的養生保健作用,在我國有數千年的歷史。《黃帝內經》「大風出汗,灸意喜穴」,說的就是一種保健的艾灸法。《莊子》記載聖人孔子「無病而自灸」,也是只用艾灸養生保健。日本人須藤作等做過的灸法抗癌研究,還表明艾灸可以使皮膚組織中潛在的抗癌作用得到活化,起到抗癌的作用。
艾灸有溫陽補氣、溫經通絡、消瘀散結、補中益氣的作用,對乳腺炎、前列腺炎、肩周炎、盆腔炎、頸椎病、慢性胃炎、慢性腸炎等消化系統疾病,對慢性支氣管炎、慢性鼻炎、哮喘等呼吸系統疾病、風濕、類風濕、骨性關節炎、頸肩腰腿疼、心血管系統疾病等有較好的作用。工作生活壓力大,引發亞健康後,出現痤瘡、肥胖、失眠、便秘、代謝綜合徵等疾病,艾灸對這些症狀,有顯著的作用。
艾灸足三里穴位時間
艾灸足三里穴,一般進行溫和灸,操作時將艾條一端點燃,對準足三里,約距0.5-1.0寸左右進行熏灸,使患者局部有溫熱感即可,一般每側穴灸10-15分鐘,至皮膚稍呈紅暈為度,隔日施灸一次,一個月十餘次左右。老年人可於每日臨睡前30分鐘左右施灸。有經驗著也可以行化膿灸,每天灸足三里穴一次,一次約15分鐘或更長時間。待穴位處出現小水泡後停止艾灸,並保持局部皮膚清潔,待水泡自行吸收後再灸。
哪些情況不宜艾灸
若坐著點穴,躺下施灸,受骨骼、肌肉牽動變化,必影響取穴準確。灸肢體的穴位以正坐為主灸胸腹部的穴位取仰臥位灸背腰部的穴位取俯臥位要點體位須擺放平直,肌肉放鬆,讓準備施灸的穴位暴露而出,既防燙傷,亦增加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