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滋補從四方面著手 6大傳統食物補陽防寒

由於冬季尤其是冬至後以寒冷天氣為主,故進補偏於溫熱、補養陽氣以抵禦寒邪。都說「藥補不如食補」,冬至常吃的一些飲食就有很好的補陽防寒作用。

據介紹,按照傳統的中醫理論,冬至養生滋補可從四方面著手:補氣、補血、補陰、補陽。

滋補從四方面著手

補氣食品,是指具有益氣健脾功效,對氣虛證有補益作用的食品,如大米、糯米、花生、山藥、胡蘿蔔、豆漿、雞肉等。

補血食品,是指對血虛證者有補益作用的食品,如動物肝臟、龍眼肉、黑木耳、菠菜、胡蘿蔔、豬肉、海參、魚類等都有一定的補血作用。

補陰食品,是指具有滋養陰液,生津潤燥的功效,對陰虛證有補益作用的食品,如銀耳、木耳、梨、牛奶、雞蛋、葡萄、白菜等。

補陽食品,對陽虛證有補益作用的食品,如狗肉、羊肉、蝦類等,核桃仁、韭菜、枸杞子、鱔魚等也有補陽作用。

「另外,像核桃、栗子等一些堅果,含有大量礦物質、纖維等營養,也是適合冬季食用的佳品。」但李主任提醒大家,冬季進補雖好,但也不能盲目。市民最好先請醫生幫自己確定一下,屬於哪類的虧虛,是否需要進補;此外,還要搞清楚進補時的一些禁忌等。就拿雞湯來說,營養價值雖高,但並不適合所有的人。

具體介紹冬至6大傳統食物補陽防寒

湯圓

冬至吃湯圓在江南較為盛行。做湯圓常用的材料如糯米、芝麻、紅豆等亦是溫熱性味,有較好的健脾作用。脾胃和健,飲食營養才會被身體吸收利用,提高機體的抗寒防病能力,最適合在冬天食用。

餃子

冬至吃餃子不凍耳朵。這種說法來源於醫聖張仲景,他看到嚴寒中百姓耳朵被凍壞,故用麵包了驅寒藥材,煮熟做成「嬌耳湯」治好了百姓的耳朵。今天冬至吃餃子不再是為了治凍耳朵,不過其面、菜、肉的合理搭配使餃子成為了一種營養全面且易消化吸收的美食。冬至吃餃子可以用羊肉、白菜、大蔥、韭菜、蘿蔔等做餡,這些菜均偏溫熱性,對人體能起到一定的溫陽作用。

八寶粥

熱騰騰的八寶粥很適合冬天飲食溫熱軟的要求。中醫認為食粥可健脾溫胃,且有一定的滋陰作用,正好對抗冬季乾燥的特性。為發揮禦寒作用,我們在煮粥的食材上可以選用偏溫熱或平和健脾胃的食物,如薏米、大棗、核桃、花生、雞肉、羊肉、糯米、桂圓、山藥、銀耳等。我們不妨發揮創造力,將這些食材搭配成美味的粥,例如:羊肉粥、雞肉粥、糯米紅棗粥、小米山藥粥、銀耳紅棗大米粥等。

蘿蔔

民間有言:「冬至蘿蔔夏至姜,適時進食無病痛。」又說:「冬季蘿蔔賽過小人參。」所以冬至吃蘿蔔最滋補,在冬至夜,正適合燉上一鍋熱乎乎的蘿蔔排骨湯,補充營養,滋補身體,又能增強抗寒能力。

餛飩

老北京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說法。《燕京歲時記》云:「夫餛飩之形有如雞卵,頗似天地混沌之象,故於冬至日食之。」除了形態相似,「餛飩」也與「混沌」諧音。冬食餛飩,有利於寒冷季節熱能的儲蓄。

羊肉

北方不少地方有冬至吃狗肉和羊肉的習俗,中醫認為,羊肉、狗肉都有壯陽補體的功效。事實上,在江南地區,蘇州人從冬至這天起也開始進補,所吃的正是馳名中外的吳中藏書羊肉。

如果看到這裡還沒有解决問題,請繼續往下看:

擦蔥白通陽解表 冬季強身六部曲

天氣越來越冷,不少人凍得瑟瑟發抖,一出門就流鼻涕,容易引發感冒。中醫認為,寒主收引凝滯,可以導致外周血管收縮,從而局部抵抗力降低而發病。要想抵禦嚴寒、預防感冒,不妨從生活細節著手。

深呼吸。冷風撲面而來時,不少人會下意識地把身體蜷縮起來。可寒邪往往是你越「躲」它越「追」著你,可以試著循序漸進地深呼吸,讓身體慢慢適應環境。方法是,手抬至腹前,用鼻子做深呼吸,並將兩手臂略向外擴張。需要注意的是,空氣質量差時不要深呼吸;年老體弱、患呼吸系統疾病的人寒冷天氣最好少出門。

搓後頸。若外出歸來全身發冷、鼻塞咳嗽,可能意味著風寒已經入侵了你的身體。此時,不妨搓揉「大椎穴」。該穴位於人體督脈線上,是陰陽經交會之處,低頭摸到頸後最突出的骨頭下方即是。可用手掌反覆搓此處皮膚至發熱、發紅為止;或用食指和中指用力揉大椎穴15分鐘左右;洗澡時也可有意識地用熱水沖沖後頸。

擦蔥白。蔥和姜是辛溫的好「藥材」,可通陽解表、驅散寒氣,消除因寒冷帶來的不適。如有受寒不適,可取連須蔥白、生薑、紅糖適量,水煎服;或蔥白5根與淡豆豉10克水煎服。將適量蔥白、生薑搗爛後用紗布包好,擦擦前胸、後背、手心、腋窩、肘窩、腳心,效果也不錯。

強鼻腔。中醫認為,風寒之邪常通過皮毛和鼻咽部侵犯肺衛。因此,「強鼻」是重要的防寒功課。可以每天按摩鼻子1~2次:先用食指或拇指按揉鼻翼兩側的迎香穴20~30次,後用摩擦發熱的手掌,輕輕按摩鼻尖、鼻翼,正反方向各10次。還可堅持每天清早或傍晚,用涼水沖洗面部和鼻腔,既有助於清除藏匿的污垢和病菌,也能增強鼻孔及整個上呼吸道對外界寒冷空氣的適應性。

熏食醋。《本草綱目》認為,醋有「消癰腫,散水氣,殺邪毒」功效,並有熏醋防感冒的記載。在乾燥寒冷的情況下,鼻黏膜乾燥萎縮,防禦功能下降。每日早、晚用醋在室內熏蒸1次,每次20分鐘,能增加室內濕度,輕度刺激呼吸道黏膜,改善呼吸道防禦功能。當然,對醋等異味敏感的哮喘及慢性支氣管炎等患者應慎用此法。

補熱量。冬季陰氣盛而陽氣衰,這個時間適當進補,可以保護人體的陽氣。因此,飲食上可適度增加熱量,提高機體的防寒抗病能力。牛肉、羊肉等性溫而不燥,有溫中暖下、補氣活血的功效,適合天冷時食用;西紅柿、紅薯、大白菜、土豆、蘿蔔、山楂、蘋果等果蔬,含有豐富的維生素以及抗氧化成分,還有清內熱、去瘟毒等作用。若已經感冒,則應以清淡為主,多飲溫水,少吃滋補食物,以免「閉門留寇」,導致感冒纏綿。

此外,冬季容易受涼感冒,還要注意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如常洗手,注意開窗換氣;不要挖鼻孔、拔鼻毛;常用鹽水漱口;出汗時不要馬上脫衣;避免過度疲勞等。

冬季皮膚瘙癢怎麼辦?冬季皮膚瘙癢的中醫秘方

冬季天氣乾燥,皮膚也跟著乾燥。皮膚缺水不及時的補充水分就會引發皮膚瘙癢症,尤其是老年人。中醫對於治療冬季皮膚瘙癢有很多的經驗,今天小編就帶你了解一下中醫哪些秘方治療冬癢症的。

冬季皮膚瘙癢

內服方(在醫生指導下辨證選用)

1、何首烏26 克,當歸、槐花各 10克,生地黃16 克,丹參12克,胡麻仁5克,全蟲、蟬蛻各3克。

2、生地、熟地、當歸、何首烏、鉤藤各9克,天門冬、地骨皮、黃芩各4克,刺蒺藜15克。

3、黨參、黃芪各20克,白朮、茯苓各15克,當歸、丹參各12克,升麻、柴胡各。10克。

4、馬齒莧、瓜蔞葉、野香薷各15克。

以上方均水煎 服,每日1劑。

外用方

1、蒼朮、生地黃各 100克,荊芥、赤芍各50 克,煎水洗患處,每日早晚各1次或將藥液濃縮,再加老醋適量,外搽患處,每日1次。

2、生地15克,首烏15克,艾葉90克, 防風30克,加水 煎沸15分鐘,趁 熱熏洗患處。

3、香蕉皮適 量,反覆擦患處, 每日數次。

4、把蘋果切 成片,在瘙癢處揉 拽,每天數次。

食療方

1、紅棗、紅 糖、豬板油各500 克。先將紅棗、豬 板油加水煎到豬 板油溶化,紅棗只 剩下棗核時,撈去 棗核,趁熱加入紅 糖,待紅糖溶化後 服用。每天適量, 食完為止。

2、 沙參60 克,天冬30克,當歸6克,豬肺1具 (洗淨切成片),燉熟食用,調味自便。

3、泥鰍30克,紅棗15克,將泥鰍洗淨與紅棗煮湯,加鹽調味服食。

皮膚瘙癢怎麼辦

洗澡大有講究

老年人皮膚乾燥性瘙癢常在洗澡後出現,以小腿和腰部局部性為主。瘙癢尤其在睡前出現,影響入睡。

很多老人喜歡用很燙的水洗澡,還會把皮膚搓出一條條紅印,只有這樣才覺得洗乾淨了。其實是錯誤的,這樣會把皮膚上的一層油脂保護薄膜損傷,導致皮膚越來越干。

醫生建議,老年朋友在冬天最好減少洗澡的次數,如果皮膚很癢,可5-7 天洗一次。洗澡時儘量將水溫調到適宜的溫度,即四十攝氏度左右,不宜太燙,不要用去油力強的浴液、肥皂。洗澡後也可以塗些含有潤膚成分的洗浴產品,如甘油、白凡士林、蛤蜊油等護膚品。

生活習慣要改良

多喝水、多吃蔬菜水果、補充水分很重要。夜間,老人怕喝水多了不方便,可制定符合自己的喝水標準,如白天多喝點,夜間適量減少。

加強平常的飲食調養,多吃些富含維生素A的食物,如瘦肉、動物肝臟、菠菜和豆製品;多吃有健脾潤肺、養血潤膚功能的食物,如大棗、百合、銀耳、花生、牛奶等;少吃冷、熱、辛辣的食品,少飲酒。保持心情舒暢,養成良好的生活作息習慣。

值得一提的是,內衣內褲要保持清潔、柔軟、寬鬆,最好穿棉製內衣褲,不要選化纖成分的衣服,因為容易產生靜電,使皮膚變干。

冬季開空調,室內溫度最好控制在16~20攝氏度,相對濕度維持在30%~40%為宜。

手冷是脾肺虛弱 中醫教你「手感」探出體質

雙手就像我們的「第二張臉」,不僅代表個人形象,還能反映身體的健康狀況。在中醫看來,與人握手時根據不同的「手感」,就能對其體質探知一二。

面相七部位看健康狀況 眉毛枯燥或月經不調

我國現存最早的醫學典籍《黃帝內經》就曾指出:「美眉者,足太陽之脈血氣多,惡眉者,血氣少也。」所謂惡眉,古人解釋為「眉毛無華彩而枯瘁」。由此看來,眉毛長粗、濃密、潤澤,體現了血氣旺盛;反之,眉毛稀短、細淡、枯脫,則反映氣血不足。你想知道短命的眉毛長成什麼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