掏耳朵勿太勤

  耳朵是我們的聽覺器官,希望大家都能保護好自己的耳朵,使它遠離傷害。以下為你總結生活中最常會傷害到耳朵健康的惡習,快來看看吧!

  問題1 貪圖「舒服」亂掏耳

  很多人都為了舒服就自己或和別人互相掏耳朵,看起來好像很衛生,可是卻會一不小心傷了自己。

  解析:掏耳朵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要進行的「活動」,不光是為了乾淨,還因為掏起來特別舒服、過癮。

  不少人還喜歡互相掏耳朵,但是,掏耳朵很容易損傷外耳道皮膚,把細菌帶進耳道。

  同仁醫院耳鼻喉科夏寅大夫說,我們外耳道的皮膚非常嬌嫩,和軟骨膜連接很緊密,皮下組織少,血液循環差,掏耳朵時用力不當就會引起外耳道損傷、感染,導致外耳道發炎、潰爛,甚至影響張嘴和吃東西。有的人耳朵癢了,還隨便用發卡、火柴棍兒、挖耳勺等很深、很用力地掏耳朵。我們的鼓膜是一層非常薄的膜,這樣掏很容易傷及鼓膜或聽小骨,造成鼓膜穿孔,影響聽力,甚至導致中耳炎。

  忠告:耳屎在醫學上稱為耵聹,是耳道皮膚正常分泌物結合皮屑等形成的。一般少量的屑狀耵聹,會隨運動時的震動和下頜運動自行排出,大塊硬結的耵聹,應該請耳科醫生用專門工具取出,千萬別自己掏。如果真的癢得難受,可以用手在耳外側輕輕揉,或用棉簽輕輕擦,但不要太往裡伸。

  問題4 濫用抗生素耳朵受害

  平時不注意保護本來就不對了,有些人還隨便亂吃一些抗感染的藥,卻不知這些藥對耳朵的傷害很大。

  解析:在各種用耳的不良習慣中,就屬吃藥是最容易被忽視的,而且也是對耳朵傷害最大的。同仁醫院夏寅大夫表示,藥物是致聾最多也是最主要原因。有些人在服用藥物的時候不注意,一看藥便宜,或是看到藥效里有抗感染這項,也不管什麼藥拿來就吃。但是,像鏈黴素、慶大黴素、卡那黴素、新黴素等,這些藥物就會損害內耳、耳蝸、前庭,造成耳聾和平衡失調。

  通常,耳蝸中毒後,會出現高調耳鳴、聽力下降,並且逐漸加重,直到全聾;而前庭中毒後,會感覺眩暈、噁心嘔吐,走路不穩出現平衡失調。

  忠告:抗感染的藥物一定不能自己亂買亂吃,要在醫院有專業醫生指導下才能服用,特別是本身就有耳病的人,還要和醫生說清病史,以防加重病情。特別要提醒的是,這些毒性藥物還會通過母嬰感染,所以懷孕期間要避免服用這些耳毒性藥物。

如果看到這裡還沒有解决問題,請繼續往下看:

吸菸會讓你慢慢變醜!

  說起吸菸的危害,傷心、傷肺、影響性生活可能讓你覺得太「遙遠」。可如果說吸菸會讓人「毀容」,你會不會對戒菸堅定信心呢?美國《健康》最新撰文指出,不僅菸民們自己,如果和「大煙槍」一起生活、工作,或長期出入煙霧繚繞的娛樂場所,你也免不了慢慢變醜。

  眼袋:吸菸者產生眼袋的幾率是非吸菸者的4倍,尼古丁正是你夜裡輾轉反側的罪魁禍首。

  牛皮癬:研究顯示,有10年煙齡的人牛皮癬的發病率會提高20%;11—20年煙齡的人發病率會提高60%;20年以上煙齡的人發病率會增加到200%。

  牙齒、手指變黃:吸菸讓你告別潔白的牙齒和皮膚,因為尼古丁會讓它們變成難看的黃色。

  皺紋:吸菸能夠加速人體器官的衰老,使皺紋更早出現,讓吸菸者看起來比同齡的不吸菸者平均老1.4歲。這是由於菸草中某些成分妨礙血液中保持皮膚柔軟和健康的營養成分的輸送。

  頭髮細又稀:吸菸會讓髮絲變細,並且黑色素減少,頭髮逐漸變灰。台灣研究者還發現,在相同年齡和遺傳因素之下,吸菸者謝頂的幾率比不吸菸者要高出一倍以上。

  疤痕體質:尼古丁會導致血管收縮,這意味著你身上的傷口需要更長時間癒合,傷疤也會更加明顯。

  牙齒鬆動:吸菸會讓你罹患口腔癌與牙齦疾病的風險大大增加。研究表明,吸菸者發生牙齦疾病的幾率是非吸菸者的6倍。因此,吸菸之前,先想想坐在牙科診所椅子上的感受吧。

  皮膚失去光澤:香菸煙霧中的一氧化碳,會取代面部皮膚中氧氣的位置,同尼古丁結合,從而減少血流量,使皮膚乾枯。

  皮膚癌:吸菸會導致癌症的發生,其中包括肺癌、喉癌、口腔癌等。此外,吸菸者罹患皮膚癌的幾率是非吸菸人群的3倍。

  橘皮組織:香菸中的尼古丁會損害皮膚的纖維和結締組織,導致它失去彈性和強度。任何人都有可能產生橘皮紋,但吸菸者的幾率會更大一些。

  大肚腩:荷蘭研究者發現,吸菸者體內會有更多的內臟脂肪,得糖尿病等代謝病的風險也更高。

味精和雞精其實是一樣的!

  「味精有害」的說法一直存在,也確實有不少人相信「吃多了味精會怎樣怎樣」,最離奇的一個說法還在1968年登上了一個非常著名的醫學雜誌。這些傳說的危害幾乎都被仔細研究過,但是都無法重現———這在科學研究中的意思就是,傳說的危害不可靠。而另一方面,學術研究中也有「大量味精對老鼠產生危害」的實驗結果,不過那裡的「大量」一般都是純吃味精或者食物中的味精含量高到百分之一二十。這跟我們通常所說的「菜里味精放得太多」不可同日而語。

  雞精出現的時候,商家一方面宣傳「味精有害」,另一方面鼓吹雞精的「天然」。僅僅從名字上,「雞精」就比「味精」占了優勢。所以直到今天,相信「工業合成的味精有各種危害」而「天然的雞精有營養」的還大有人在。

  實際上味精不是工業合成的。最初的味精是在海帶湯中發現的,後來通過糧食發酵來生產。它跟醬油、葡萄酒、米酒等等傳統食物的生產方式沒有本質區別。它的化學結構是穀氨酸鈉,而各種蛋白質中一般都含有穀氨酸,被水解釋放出來就會形成穀氨酸鈉,典型的例子就是醬油、豆豉、奶酪等等。而有一些食物中,天然就含有一些游離的穀氨酸鹽,它們也就具有天然的「鮮味」,典型的有海帶、土豆、豌豆等等。實際上,像海帶和奶酪這樣的食物中天然含有的味精量比很多時候人們在其他菜里放的還要多。

  基於這些科研結論,現在學術界和各國主管部門認為食物中的味精是無害健康的。即使是在食品安全方面非常保守的歐盟,也把味精列為最安全的一類。

  除了味精能產生「鮮味」,科學家們發現有一些核苷酸不但自己產生鮮味,和味精一起用的時候還能讓鮮味增加很多倍,它們被稱為「呈味核苷酸」,最早是從香菇和魚乾中分離得到的。雞精的關鍵成分是「味精」和「呈味核苷酸」,跟雞沒有什麼關係。至於其他的成分,則是點綴。早期的雞精會加入一些雞肉粉,從而可以心安理得地自稱「雞精」。其實雞肉粉對雞精的味道貢獻很小,到後來加入的比例越來越少,就更是「掛雞頭,賣味精」了。

  總的來說,味精和雞精實際上是同一類東西,只是雞精的味道要豐富一些罷了。如果喜歡它們的味道,用不著擔心「有害健康」;如果不喜歡,也用不著勉強自己。它們不會提供任何營養———儘管雞精的名字暗示著「雞的精華」。

考生要注重飲食安全衛生

高考臨近,作為「後勤部長」的考生家長,最操心的就是孩子考前的飲食問題。如何讓孩子吃飽、吃好,吃得合理科學?

更年期要保護口腔和頭髮

舌根灼熱「更年」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