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後飲食養生四部曲

  「滅火」工作首當其衝

  春節前後,家裡家外事務繁多,加之過食油膩、生活規律常被打亂等,使有些人的身體不能保持新陳代謝的平衡和穩定,引起生理機能紊亂,從而導致「上火」,表現為咽喉乾燥疼痛、眼睛紅赤乾澀、鼻腔熱烘火辣、嘴唇乾裂、食欲不振、大便乾燥、小便發黃、臉上起痘等。

  養生推薦:

  口乾舌燥——百合杏仁枇杷粥

  鴨梨、枇杷果各20克,杏仁12克,百合15克,粳米50克,蜂蜜適量。將百合、杏仁洗淨;梨去皮切丁;枇杷果切丁,把百合、杏仁和粳米用武火煎煮,邊煮邊攪拌,一直煮到米粒開始膨脹、米水融合時改為小火煎煮,然後加入梨丁、枇杷丁,稍稍攪拌,待粥熬好後,盛在碗中,放到溫度稍涼時,加入蜂蜜調味即可食用。

  咳嗽有痰——生薑煎蛋

  生薑1塊(切碎),雞蛋1個,香油少許。像煎荷包蛋一樣,把姜和蛋一起用香油煎熟,趁熱吃下,每日2次。

  咽喉腫痛——嫩絲瓜汁

  取嫩絲瓜適量,將其搗爛取汁,頻頻含漱。

  食欲不振——清火茶

  金銀花15克,山楂5克,紅茶3克,蜂蜜適量。前三味用200毫升開水沖泡,加蓋燜10分鐘,加入蜂蜜調勻即可飲用。

 

${FDPageBreak}

  解膩消滯全攻略

  春節期間,飯菜豐富、多樣化,琳琅滿目的水果、糕點、小食品等讓許多人禁不起誘惑,飲食常失去節制,使胃腸負擔加重,從而出現腹脹、食滯、消化不良等現象。

  養生推薦:

  湯水消滯:消滯最簡單的方法是喝茶,喝茶能幫助分解脂肪。另外,取桂皮、山楂各10克,紅糖30克,將桂皮、山楂加水適量煎煮至沸,去渣取汁,在此汁液中加入紅糖調勻,趁熱飲,或用檳榔、炒萊菔子、生山楂各10克,水煎去渣取汁,晾涼後加入白糖少許,不拘時頻飲,均具有較好的消滯功效。

  吃燒烤後來根香蕉:燒烤類食物會產生較多的苯並芘等致癌物,最新研究發現,香蕉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苯並芘的致癌作用,保護胃腸。

  吃得太油膩喝杯芹菜汁:如果一餐中吃的油膩食物較多,喝杯糖分低、纖維素含量高的芹菜汁大有裨益。

  吃火鍋後喝點酸奶:吃火鍋後喝點酸奶,可有效保護胃腸道黏膜。此外,酸奶中含有乳酸菌,可抑制腐敗菌的生長。

 

${FDPageBreak}

  早餐吃點水果燕麥

  近幾年,將蔬果與主食進行搭配的吃飯方法非常流行,所用的食物和調料都很健康,尤其適合早上食用。如果在大年初一早上吃一款粗細搭配的水果燕麥,會使人倍感精力充沛。

  養生推薦:

  具體方法是:取燕麥片、豆腐各30克,牛奶30毫升,核桃仁20克,紫蘇葉2片,芒果1個,草莓4枚,蜂蜜適量。將燕麥片、牛奶、核桃仁放入攪拌機中攪成泥狀,放入杯底;豆腐加紫蘇葉煮熟後瀝乾水分,加入蜂蜜搗成泥狀,放在燕麥泥上;上面鋪上芒果和草莓即可食用。

  長假歸來常潤顏

  春節長假結束後,一下子回到工作崗位上,定會感到全身疲勞、精神緊張,難看的「臉色」讓人實在無法懷著一份好心情去工作,這時可常喝些補氣補血的紅棗銀耳粥。

  養生推薦:

  具體方法是:粳米100克,銀耳(干)25克,紅棗15克,蓮子、枸杞子、冰糖各10克。將銀耳用水泡發、擇淨;紅棗洗淨、去核;蓮子、枸杞子分別洗淨、泡軟;粳米淘淨,與紅棗、蓮子、枸杞子一起放入鍋中,加水1000毫升,武火煮沸後改用文火煮至八成熟時加入銀耳、冰糖,稍煮即成,佐餐食。

如果看到這裡還沒有解决問題,請繼續往下看:

立春節氣的天氣特點

  立春不僅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一個節氣,而且還是一個重要的節日。在天文意義上它標誌著春季的開始。立春節氣一般是從2月4日或5日開始,到2月19或20日結束。立春與立夏、立秋、立冬一樣,都是反映四季更替的節氣。立春是一個略帶轉折色彩的節氣,雖說這種轉折不是十分明顯,但趨勢是天氣開始回暖,最嚴寒的時期基本過去,人們開始聞到早春的氣息。

  常年來看,2月上旬,真正進入春季的只有華南。立春後氣溫回升,春耕大忙季節在全國大部分地區陸續開始。立春節氣,東亞南支西風急流已開始減弱,隆冬氣候已快要結束。但北支西風急流強度和位置基本沒有變化,蒙古冷高壓和阿留申低壓仍然比較強大,大風降溫仍是盛行的主要天氣。但在強冷空氣影響的間隙期,偏南風頻數增加,並伴有明顯的氣溫回升過程。

  立春節氣要預防低溫和雨雪天氣對春運工作的影響,農村要抓緊對越冬作物的田間管理,中耕鬆土,追施返青肥,防凍保苗。

2012立春習俗:立春日迎春

  立春日迎春,是中華先民於立春日進行的一項重要活動,是從天子到庶民都要參加的一項活動。在周代,立春時天子親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去東郊迎春,祈求豐收。回來之後,要賞賜群臣,布德和令以施惠兆民。這種活動必然影響到庶民,使之成為後來世世代代的全民的迎春活動。古時的迎春活動,開始時在東郊,因為迎春活動中祭拜的句芒神是東方之神。後來,迎春活動的地點就不止是在東郊了,宮廷內、府衙門前等地都有迎春的活動,活動的內容也越來越豐富。在宋代,"立春日,宰臣以下,入朝稱賀"(宋吳自牧《夢粱錄》),這種立春的賀節,也是一種迎春活動。在清代,還有所謂"拜春"的習俗:"立春日為春朝,士庶交相慶賀,謂之’拜春’。粉為丸,祀神供先,其儀亞於歲朝,埒於冬至"(清顧祿《清嘉錄》"拜春")。這種"拜春"的活動,與元旦的"拜年"相似,也是迎春活動的一種。迎春儀式,又稱行春。

  春帖子

  又稱春帖、春端帖、春端帖子。這是一種在"立春"日剪帖在宮中門帳上的書有詩句的帖子。詩體近於宮詞,多為絕句,文字工麗,內容大都是歌功頌德的,或者寓規諫之意。

  "立春"日貼春帖、作春帖詞,在宋代很盛行。

  春牛

  立春日勸農春耕的象徵性的牛。泥捏紙粘而成,也叫「土牛」。立春日天子率群臣東郊迎春,鞭春牛以示勸農耕,士民都出城圍觀。

  咬春

  立春日吃春餅稱為「咬春」。民間在立春這一天要吃一些春天的新鮮蔬菜,既為防病,又有迎接新春的意味。唐《四時寶鏡》記載:"立春,食蘆、春餅、生菜,號’菜盤’。"可見唐代人已經開始試春盤、吃春餅了。所謂春餅,又叫荷葉餅,其實是一種燙麵薄餅--用兩小塊水面,中間抹油,擀成薄餅,烙熟後可揭成兩張。春餅是用來卷菜吃的,菜包括熟菜和炒菜。昔日,吃春餅時講究到盒子鋪去叫「蘇盤」(又稱盒子菜)。盒子鋪就是醬肉鋪,店家派人送菜到家。盒子裡分格碼放熏大肚、松仁小肚、爐肉(一種掛爐烤豬肉)、清醬肉、熏肘子、醬肘子、醬口條、熏雞、醬鴨等,吃時需改刀切成細絲,另配幾種家常炒菜(通常為肉絲炒韭芽、肉絲炒菠菜、醋烹綠豆芽、素炒粉絲,攤雞蛋等,若有剛上市的「野雞脖韭菜」炒瘦肉絲,再配以攤雞蛋,更是鮮香爽口),一起卷進春餅里吃

怎樣「春捂」才健康?

「春捂」的原則是過猶不及,不「捂」不行,「捂」過頭也不成,掌握好「春捂」的尺度非常重要。一年之計在於春,只有掌握春季養生法,才能為新一年的健康打好基礎。

立春各地節慶活動

在「立春」這一天,舉行紀念活動的歷史悠久,至少在3000年前,就已經出現。當時,祭祀的句芒亦稱芒神,是主管農事的春神。據文獻記載,周朝迎接「立春」的儀式,大致如下:立春前三日,天子開始齋戒,到了立春日,親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到東方八里之郊迎春,祈求豐收。那麼,為什麼要到東郊去迎春呢?這是因為迎春活動祭拜的句芒神,居住在東方。後來,迎春活動的地點就不止是在東郊了。比如宋代的《夢粱錄》中就記載,「立春日,宰臣以下,入朝稱賀。」這就證明,迎春活動已經從郊野進入宮廷,成為官吏之間的互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