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立春」這一天,舉行紀念活動的歷史悠久,至少在3000年前,就已經出現。當時,祭祀的句芒亦稱芒神,是主管農事的春神。據文獻記載,周朝迎接「立春」的儀式,大致如下:立春前三日,天子開始齋戒,到了立春日,親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到東方八里之郊迎春,祈求豐收。那麼,為什麼要到東郊去迎春呢?這是因為迎春活動祭拜的句芒神,居住在東方。後來,迎春活動的地點就不止是在東郊了。比如宋代的《夢粱錄》中就記載,「立春日,宰臣以下,入朝稱賀。」這就證明,迎春活動已經從郊野進入宮廷,成為官吏之間的互拜。
到了清代,迎春儀式更演變為社會矚目、全民參與的重要民俗活動。據《燕京歲時記》中記載:「立春先一日,順天府官員,在東直門外一里春場迎春。立春日,禮部呈進春山寶座,順天府呈進春牛圖,禮畢回署,引春牛而擊之,曰打春。」清人所著的《清嘉錄》則指出,立春祀神祭祖的典儀,雖然比不上正月初一的歲朝,但要高於冬至的規模。
(一)句芒神
句芒為春神,即草木神和生命神。句芒的形象是人面鳥身,執規矩,主春事。在周代就有設東堂迎春之事,說明祭句芒由來已久。
浙江地區立春前一日有迎春之舉。立春前一日抬著句芒神出城上山,同時又祭太歲。太歲為值歲之神,坐守當年,主管當年之休咎,因此民間也多祭之。迎神時多舉行有大班鼓吹、抬閣、地戲、秧歌、打牛等活動。從鄉村抬進城後,人們夾道聚觀,爭擲五穀,謂之看迎春。山東迎春祭句芒時,根據句芒的服飾預告當年的氣候狀況:戴帽則示春暖,光頭則示春寒,穿鞋則示春雨多,赤腳則示春雨少。其他地區則貼"春風得意"等年畫。廣州地區則在立春前後,擊鼓驅疫,祈求平安。
(二)迎春
?迎春是立春的重要活動,事先必須做好準備,進行預演,俗稱演春。然後才能在立春那天正式迎春。迎春是在立春前一日進行的,目的是把春天和句芒神接回來。迎春設春官,該職由乞丐擔任,或者由娼妓充當,並預告立春之時。過去在每年的皇曆上都有芒神、春牛圖,清末《點石齋畫報》上的「龜子報春」、「銅鼓驅疫」,都是當時過立春節日的重要活動。
(三)鞭春牛
鞭春牛,又稱鞭土牛,起源較早,後來一直保存下來,但改在春天,盛行於唐、宋兩代,尤其是宋仁宗頒布《土牛經》後使鞭土牛風俗傳播更廣,為民俗文化的重要內容。鞭春牛的意義,不限於送寒氣,促春耕,也有一定的巫術意義。山東民間要把土牛打碎,人們爭搶春牛土,謂之搶春,以搶得牛頭為吉利。另外還有採茶祭春牛活動,湖北地區還舉行龜子報春活動。除了皇曆上有春牛圖外,各地年畫中也普遍刻印春牛圖,作為春節期間的吉祥圖。
浙江地區迎春牛有其特點。迎春牛時,依次向春牛叩頭。拜畢,百姓一擁而上,將春牛弄碎,搶春牛泥土回家,撒在牛欄內。由此看出,鞭春牛還是一種繁殖巫術,即經過迎春的春牛土,撒在牛欄內就可以促進牛的繁殖。
(四)咬春
立春時還有自己的食品,主要是春餅、蘿蔔、五辛盤等,在南方則流行吃春卷,街市上都有不少叫賣春卷的小販。此處有兩點值得注意:一是過去認為咬春就是吃蘿蔔,其實也包括吃春餅;二是所謂討春就是迎春之意。為什麼要吃蘿蔔呢?比較普遍的說法是可以解春困。其實咬春並不限於此,除解困外,主要是通氣,使人保持青春不老。五辛盤是由五種辛辣食物組成,用蔥、蒜、椒、姜、芥等調和而成,作為就餐的調味品。
立春後,人們在春暖花開的日子裡,喜歡外出遊春,俗稱出城探春、踏春,這也是春遊的主要形式。
如果看到這裡還沒有解决問題,請繼續往下看:
北京人立春日吃春餅春卷
每年立春日,北京人都要吃春餅,名曰「咬春」。吃春餅的習俗,歷史悠久。《明宮史 飲食好尚》記載:「立春之前一日,順天府街東直門外,凡勛戚、內臣、達官、武士……至次日立春之時,無貴賤皆嚼蘿蔔,名曰『咬春』,互相宴請,吃春餅和菜。」這一習俗,可追朔到晉,而興於唐。《關中記》說唐人「於立春日作春餅,以春蒿、黃韭、蓼芽包之」並將它互相贈送,取迎春之意。宋陸游有詩句:「春日春盤節日新」。有記載說宋代宮廷的薺菜迎春餅是「翠縷紅絲、金雞玉燕、備極精巧,每盤值萬錢。」春餅薄如蟬翼,這裡記載的是用稀面在一種平鍋上抹一下,即成極薄透明的餅,用來包薺菜餡,然後用油炸出的春卷(又稱春盤)。春餅、春卷是古人心目中的春的象徵。
北京人吃春餅是用白面擀成圓形的餅,經烙制而成。清《調鼎集》記載春餅的製法是「擀麵皮加包火腿肉、雞肉等物,或四季時菜心、油炸供客。又鹹肉腰、蒜花、黑棗、胡桃仁、洋糖(白糖)共碾碎,卷春餅切段。」這是清朝的吃法。但現在演變為春餅抹甜麵醬,卷洋角蔥後食用。
立春時,大蔥冒出的嫩芽,清香脆嫩,特別是春回大地,萬物復甦,嫩蔥先出,人們嘗鮮,也是有「咬春」的意思。此外還講究吃和菜,就是用時令菜的心,如韭黃、菠黃等切絲,叫炒和菜。有的地方還講究用醬肚絲雞絲等熟肉夾在春餅里吃。吃春餅講究將和菜包起來,從頭吃到尾,叫「有頭有尾」,取吉利的意思。吃春餅時,全家圍坐一起,把烙好的春餅放在蒸鍋里,隨吃隨拿,為的是吃個熱乎勁兒。明、清時期,隨著烹調技術的發展和提高,春盤改成了小巧玲瓏的春卷,不僅是民間的食品,而且成為宮廷的糕點之一,登上了大雅之堂,深受乾隆皇帝的讚賞。
脾氣突然變壞要警惕以下3種病
糖尿病
血糖升高引起機體代謝功能紊亂,使B族維生素的吸收、代謝出現障礙,從而導致體內B族維生素的缺乏。維生素B1對神經組織和精神狀態有一定影響;維生素B6參與色氨酸、糖和雌激素代謝;維生素B12負責核酸和胺基酸代謝,同時也管理著人體神經系統的完整性。當機體缺乏B族維生素時,就會影響神經系統的穩定性,從而出現脾氣暴躁、喜怒無常的現象。因此,脾氣突然變壞的老人不妨查查血糖水平。
高血壓
高血壓是一種常見的疾病,是中老年人的多發病、常見病。中醫認為,高血壓多是由於心情急躁、情志不遂引起肝陽上亢、肝火上升所致。高血壓患者由於肝火過旺,交感神經興奮,中樞神經紊亂等引起脾氣暴躁、易怒。
西醫把高血壓分為三期,無論哪一期高血壓都對老年人的心理狀態產生影響。
第一期高血壓,病人的血壓波動很大,忽高忽低,病人的情緒往往隨著血壓的波動而變化,容易激動,愛發脾氣。
第二期高血壓,隨著高血壓病的進展,不適的症狀越來越多,如心悸、頭痛加重等,這些都可能使病人的心理負擔日益加重,情緒更加不穩定,更加急躁、易怒、易衝動。
第三期高血壓,病人不僅血壓繼續保持更高水平,其心、腦、腎等內臟器官的損害也更加嚴重,以致失去了代償能力。心衰、腎衰和高血壓腦病等使病人的心理健康受到很大損害。高血壓晚期,病人的情緒往往變得低落、憂鬱,有時焦躁不安,甚至有被害妄想,行為異常也可能出現。
甲亢
甲亢是指甲狀腺組織增生、功能亢進、產生和分泌甲狀腺激素過多所引起的一組臨床綜合徵。近年來,60歲以上的老人發病率大大升高,占全部甲亢病人的10%~ 17%。甲亢患者往往易情緒激動、性情急躁。另外,臨床上甲亢患者主要表現還有心慌、心動過速、怕熱、多汗、食慾亢進、消瘦、體重下降、疲乏無力、失眠、思想不集中、眼球突出、手顫、舌顫等。
2012年立春「兩頭春」
今年2012年,農曆壬辰年始於2012年1月23日的春節當天,終於2013年2月9日的除夕;2012年的立春是2月6日,2013年的立春都是2月4日,這樣壬辰年的年初與年尾都有一個立春節氣,民間稱這種曆法現象為「一年兩頭春」。
「交春」「接春」豐富多彩的客家人立春習俗
客家,是一個具有顯著特徵的漢族民系,也是漢族在世界上分布範圍最廣闊、影響最深遠的民系之一。聚居在廣東梅州、河源、惠陽等縣江西、四川、廣西、湖南、台灣、海南、福建,香港部分地區,分布約120餘縣。先世居黃河流域,西晉末年(4世紀初)、唐代後期(9世紀末)因戰亂大批南下。1270年代南宋滅亡後又遷至贛、閩、粵等地。自稱「客家」或「來人」,以區別於本地人。客家話是漢語方言之一,保留較多古漢語音韻。客家人不僅具有語言上的獨立性,更具有獨特的風俗習慣與文化傳統。客家的立春習俗豐富多彩,以下介紹的就是客家常見的立春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