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足三里穴艾灸祛濕
足三里穴是位於外膝的下3寸、脛骨外側一橫指左右的位置,艾灸10-15分鐘即可,需堅持一段時間,很快可以看到祛濕的效果。
2、豐隆穴艾灸祛濕
豐隆穴位於小腿外側的中點,肌肉較為鼓起的位置,針對這個穴位祛濕,效果較佳。每日艾灸15分鐘可以有效健脾祛濕。
3、解溪穴艾灸祛濕
解溪穴位位置是在腳背、踝關節活動的凹點處。這個穴位是我們人體全身祛痰祛濕的一個穴位,特別是解除解除下肢的水腫,有著很顯著的療效。如果我們可以每日對解溪穴艾灸15分鐘,並且堅持一段時間,就能夠很好地達到了祛濕的目的了。
4、三元穴艾灸祛濕
關元穴位於臍下3寸的位置,屬於養生保健的穴位。長期對關元穴施灸或者艾灸有助於調理氣血、補腎固精。每日可以艾灸10-15分鐘,能夠幫助祛濕。
5、中脘穴艾灸祛濕
中脘穴位於腹部正中線,臍上4寸的位置上。每天艾灸10-15分鐘,能有效緩解胃部不適的症狀,同時有助於祛濕。
6、谷穴艾灸祛濕
合谷穴是大腸經的總開關,有「顏面合谷收」的說法,當面部皮膚有紅血絲時,可艾灸合谷穴,有很好的緩解效果。
合谷穴雖然具有升清降濁、宣通氣血的強大功能,但是並不適合所有人去艾灸。哪些體質較差者不宜給予強刺激,孕婦更事要禁忌。
取穴:一手的拇指第一個關節橫紋正對另一手的虎口邊,拇指屈曲按下,指尖所指處。
手法:艾灸距離穴位3-5厘米,灸至穴位暖和、微微發紅即可,10次為一療程。每次艾灸10-15分鐘,每天一次。
7、池穴艾灸祛濕
曲池穴為手陽明大腸經之合穴,意為脈氣自四肢末端至此,最為盛大,猶如水流合入大海。曲池穴具有祛除風濕,調理氣血的功效、可改善手麻、胸中煩滿,改善周邊血液循環。
取穴:屈肘時肘橫紋外側端。手法:用艾條灸每天1次,每次10分鐘。
8、白穴艾灸祛濕
脾經的重要穴位。和消化密切相關的兩條經脈,足陽明胃經和足太陰脾經分別循行和相交於足大趾內側端隱白穴。
如果看到這裡還沒有解决問題,請繼續往下看:
祛濕的食物有哪些
1、花菜
花菜分為白、綠兩種,都具有生津止渴、增強食慾、清熱解毒等作用,同時也富含維生素C、B群、胡蘿蔔素等對人身體有益的營養物質,有利於夏季清熱祛濕。
2、南瓜:
南瓜具有補中益氣、潤腸通便等作用,富含蛋白質、胺基酸等營養素,也富含胡蘿蔔素,能清熱明目、改善血糖、強心固氣等作用。
3、菠菜
菠菜具有補血潤腸、止渴等功效,但是為避免菠菜中的草酸與鈣物質形成草酸鈣鹽,所以建議先以熱水汆燙之後,去除草酸然後食用。
4、金針菇
金針菇具有補氣養血、清熱去濕、解憂去怒的功效,其中富含蛋白質、胡蘿蔔素、纖維質、鈣、磷、鐵等營養素和礦物質,具有清熱解毒、補充體能的功效。
5、蓮藕
蓮藕清熱安神、涼血散瘀功效顯著,其中富含維生素B、磷、鐵等營養素和礦物質,可以改善身體貧血,其消炎抗菌、降血脂、降血壓作用很大。
祛濕湯的做法和功效
參草燉鱔魚
需要準備的材料有:黃鱔250g、黨參5g、蟲草3根、薑片若干、黃酒10ml、雞汁、精鹽、雞清湯各適量。首先,把黃鱔切成小段,汆水之後洗淨血水和黏液,放入煲中。黨參等藥材洗淨之後和姜、黃酒、雞清湯倒入煲中,食用錫箔紙包住其,橡皮筋封住煲口。放入蒸箱燉一個半小時,最後加入適量的雞汁、精鹽調味即可食用。
功效:黃鱔性溫味甘,其中富含維生素等多種營養物質,其中鈣和鐵的含量為更為豐富,明顯高於很多淡水魚類。黃鱔還具有補氣養血、祛風通絡、滋養肝腎的作用,並且可以調節血糖。黨參性味溫和,調理身體有益補氣、養血生津效果顯著。而蟲草同樣性味溫和,其中確實有益腎壯陽、補肺平喘、止血化痰的作用,效果十分顯著。這些食材、藥材跟黃酒搭配調理,營養價值非常之高。
冬瓜薏米煲龍骨
需要準備的材料有:豬骨250g、薏米、冬瓜、姜發、料酒等食材若干。首先,把豬骨洗淨焯水,把薏米洗淨,冬瓜洗淨後連皮切大塊備用。然後把豬骨和薏米放入煲中,加入適量的熱水、兩塊生薑以及少量料酒,大火煮沸之後轉小火慢燉一個半小時,最後打開煲,加入冬瓜慢燉約半小時左右,加入少量食鹽調味即可食用。
功效:冬瓜味道甘甜,清涼可口,其中富含蛋白、糖類、胡蘿蔔素等多種營養物質,粗纖維和鈣、磷、鐵,且鉀鹽含量高,鈉鹽含量低,微量元素適宜。冬瓜具有清熱解毒、利水消痰、除煩止渴、祛濕解暑等功效,其功效十分顯著。而薏米味道清淡,有健脾消腫,祛濕效果十分顯著,還具有舒筋除痹、清熱排膿等功效。
薏苡仁有效利尿祛濕
將薏苡仁50克、百合15克洗淨,放入鍋中,加水適量,煮至薏米熱爛,加入蜂蜜調勻,出鍋即成。
祛濕的方法有哪些
蔥、姜、蒜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三種調味品,但它們具有非常高的藥用價值。蔥、姜、蒜的使用方法多種多樣,常見的用法比如老薑熬水。這樣熬出的薑湯對排出體內濕氣非常幫助,還可令身體快速出汗,蒸發掉多餘的濕氣,緩解體內濕氣過重的狀況。另外兩種調味品也可使用類似方法,其方法同樣適用淋雨後預防感冒,可以增強人體免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