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滋陰健脾八妙招 節慾清補多吃生薑

1、夏季滋陰要「清補」

中醫論,夏清秋溫冬熱補。夏,五行屬火,對應於心,清補養心是夏季保健的關鍵。暑熱心煩,失眠多汗,暑邪耗氣傷津,比其他季節更容易陰虛導致中暑。因此,必須有針對性的藥食滋陰清補。

鐵皮楓斗是夏季最合適的養生清補品,「既補又清、補而不膩、清而不傷胃」,而且還能滋陰生津、安補五臟,尤其是夏季針對性地補心,明顯改善燥悶情況下的心悸、心煩、失眠、易驚、健忘、盜汗等心陰虛情況。

2、該睡不睡肝火旺,堅持正常作息

中醫認為,子時(相當於每天的23點到隔日1點之間)為人體陰陽交接時分,若子時過後仍不睡覺,就容易損陰耗津。經常作息顛倒、長期熬夜的人,通常情緒也不穩定。因為11點至凌晨1點,是臟腑氣血流動的時間。這段時間,血回流到肝臟準備儲存精氣(能量),如果不睡,等於強迫肝繼續分解工作,能量無法被貯藏,肝盛陰虛,陰陽失和。」

解毒、儲存和分解膽汁是肝臟主要工作,長期虐待肝不給休息,肝火上升,易疲倦、氣虛體弱。

中醫藥古籍「內經」提到人體三寶,「精、氣、神」,精足則氣充,氣充則神旺。反之,氣弱則神傷,精神容易不濟,情緒也大受影響。養精蓄銳,就是這個道理。

所以,避免陰虛火旺型失眠的最有效方法,是規律的生活起居,養成定時入睡與定時起床的習慣。別總熬夜,適當午睡利健康。良好的睡眠質量,對解除「苦夏」十分重要。

3、節慾

夏季是一年中最激情最誘惑的季節,情侶間最易性愛過度。男性夏季性愛過度,導致陰虛火旺,最常見的症狀就是盜汗。中醫「精」屬陰分又稱陰精,故耗損過多,立即出現陰虛火旺的症狀。疏以六味地黃丸為主方,稍為加減,補其真陰。

4、夏天多吃薑,健脾開胃

在炎熱的夏天,因為人體唾液、胃液分泌會減少,因而影響食慾,如果飯前吃幾片生薑,可刺激唾液、胃液和消化液分泌,增加胃腸蠕動,增進食慾。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冬吃蘿蔔,夏吃薑」,「飯不香,吃生薑」的道理。對一般暑熱表現為頭昏、心悸、胸悶噁心等的病人,適當喝點薑湯大有裨益。我國傳統的防暑中成藥——人丹就含有生薑成分,其作用就是健胃、提神、醒腦。

5、不吃太「濁」食物

夏天要吃清爽食物,太濁的食物易加速心火旺,增加身體重量,精神昏沉。中醫古籍記載,「常吃水裡游的傷精,吃地上走的傷氣,吃天上飛的會傷神」。料理方式也儘量清淡,避免油炸、煎烤,甜食熱量高應少吃。

夏天可多吃鴨肉,鴨肉是陰虛人的上乘之品。四季之中,鴨肉特別適合夏季食用,俗話說得好:「防苦夏吃吃鴨」。鴨肉富含人在夏天急需的蛋白質等養料,而且能防治疾病。鴨屬水禽,性寒涼,從中醫「熱者寒之」的治病原則看,凡體內有熱的人適宜食鴨肉,體質虛弱、食欲不振、發熱、大便乾燥和水腫的人食之更為有益。

推薦:

百合糖水:百合100克,加清水500毫升,用文火煮至熟爛後,加糖適量,分兩次服食。百合甘苦微寒,能清心安神,治療心煩不安、失眠多夢。

鹽蓮子心茶:將蓮子心30粒用水煎,放入鹽,每晚臨睡前服用。

6、刺激耳穴、足穴

耳穴壓丸法選穴:神門、腎、心、腦點、皮質下、失眠、百靈等。材料:質硬、表面光滑的小圓粒(多用王不留行子,藥店有售)、膠布(剪成0.6厘米x0.6厘米大小數塊,備用)。方法:先將王不留行子置於剪好的膠布中央,用75%乙醇棉簽消毒或擦洗耳廓,然後將膠布對準穴位貼壓好,耳穴貼壓時要稍施加壓力。每貼壓1次,可在耳穴上放置3~5天,貼壓期間,要每天自行按壓2~3次。

足部按摩療法每天睡前半小時,赤足在鵝卵石鋪就的路面上(也可選購簡便的塑料健康路)走約5~10分鐘。

7、選擇溫和運動,避免大運動量

儘量從事溫和運動,太激烈的運動造成大量流汗,運動消耗性大,流失大量體液等於流失大量體力,心情也易煩躁不安。打太極、氣功或元極舞都是不錯的靜心運動。選擇和緩的運動,保持呼吸平緩從容不迫,身體內極細微的血管或經絡,才有機會得到足夠養分。

聽音樂散步。要保持恬靜的心理狀態,不要過於激動,更不要發怒急躁。煩躁、心境不佳時可通過散步、聽輕快的音樂等方式來舒緩負性情緒。

8、先「氣和」再「心平」

中醫養生很注重「氣和」,氣順了,轉化為足夠的活動能量,身心獲得舒展放鬆,心自然而然平靜下來。專家都強調「身心要雙修」,當身體不好易影響心理,心理一急躁,身體就慢慢衰弱。培養好的生活習慣,逐步調節自己的脾氣、習氣和個性,情緒比較能穩定。從情緒養生的觀點來看,真正的修行,不是不要七情六慾,而是要能完美駕馭大起大落的情緒。

如果看到這裡還沒有解决問題,請繼續往下看:

健脾養胃的方法

健脾養胃的方法

中醫認為,生命就是生物形體的氣化運動,氣化運動的本質就是化氣與成形。而化氣與成形是由於飲食水谷通過胃的游溢,脾的散精,內而五臟六腑,外而四肢百骸,使形體的每個部分都能得到營養。因此健脾養胃是養生的基礎之一。下面向大家介紹一些平日裡就可以健脾養胃的小妙招。

叩齒

牙齒功能對人的健康影響很大,要健脾胃必須保護好牙齒。古代養生學家介紹「清晨叩齒三百過者,永不動搖」。具體做法是:摒除雜念,全身放鬆,口唇輕閉,然後上下牙齒有節律地互相輕輕叩擊。

飯後摩腹散步

唐代大醫學家孫思邈說:「平日點心飯訖,即自以熱手摩腹,出門庭行五六十步。」此法若能長期堅持,對調整脾胃功能,促進食物的消化吸收,防治消化不良和慢性胃腸疾病大有益處。

咽唾

認為口中津液充盈,是健康長壽的保證。此法是晨起漱口之後,寧神閉口,先叩齒36次,然後咬緊牙齒,用舌在口腔中四下攪動,不拘次數,以津液滿口為度,再分次緩緩咽下。

大米粥健康養生健脾腎

粥,自古以來就是健康養生的首選,種植水稻的土地多為黑土,按照易理來看,黑土地恰得先天坤土之氣,同進,水稻生長的過程中需要大量的水,又得坎水之精,所以大米同時具務坤土和坎水的精華。而在人體之中,脾屬坤,腎屬坎,故而大米補脾益腎的效果特別好,而脾腎不好的朋友要經常以之為主食。

日常生活中,大米有多種做法,如果從人體受益最大的角度來說,專家建議大家經常用大米煮粥喝,因為它最容易被腸胃吸收,比世界上任何保養脾的藥都好。

大米粥的做法很簡單:將大米洗淨放入鍋內,加適量清水,先用大米燒開,然後改為小火,再繼續煮三十到四十五分鐘後關火,香噴噴的大米粥就好了。在這時,專家提醒大家煮大米粥時要刻把水一次加足,一次煮好,中間不要再加水,這樣煮出的粥才能夠香醇滑嫩,美味可口。

太白穴如何健脾補肺

按摩太白穴,腹瀉可止,便秘可通。另外,點揉太白穴還可調控血糖指數,高者可降,低者可升。太白穴就是通過脾來補肺的這麼一個穴,健脾的功能相當於山藥薏米粥。

幫助健脾的食譜有哪些

先把花生、核桃、黃花菜、蜜棗放一煲內,加些水(不是煲湯,不用太多水,自己看著辦吧)用大火燒開,再用文火煲至花生稍軟,再把煎好的大魚頭、蒜瓣放煲內,放鹽、生抽煲30分鐘後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