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老先老腿和腳」,足跟痛就是老年人常見的症狀。腳跟可一側或兩側同時發病,一疼起來很多老人的腳甚至都不敢著地。
腳跟疼常與勞損和退變有關。中國中醫科學院老年病中心李躍華教授介紹,足部無菌性炎症,如跟周滑囊炎、骨膜炎等會引發腳跟痛。由於跟骨處於身體最低處,受重力影響,動脈血易注入,而靜脈血回流困難。且跟骨由松質骨構成,髓腔內靜脈竇大,導致跟骨內淤血,使內壓升高,引起腳跟痛,通常晚上發作。
跟骨骨刺也會造成老人腳跟痛。另外,足部軟組織慢性勞損等,也會壓迫跟部皮神經,產生腳跟痛,特點是跟骨內外側痛,行走時疼痛。其他如痛風、類風濕性關節炎等,也能引發腳跟痛。
體重也和後跟疼痛有一定關係。一般來說,較胖的老人更容易腳後跟疼痛。防止腳跟痛的方法除不要參加劇烈的跑跳活動,常用熱水洗腳外,還可用烤電、熱敷、艾灸等方法促進局部血液循環。
疼痛嚴重的人,還可以買雙前薄後厚的鞋墊,然後用剪刀在後跟處挖個洞,或者挖一塊凹下去的部分。這樣行走時,腳後跟不受力,空懸在鞋墊的洞裡,可以有效緩解疼痛。當然,為配合醫生治療,腳跟痛的老人在治療期間應適當休息,少走路,少彈跳,儘量穿寬鬆、柔軟、輕便、舒適的鞋子。
如果看到這裡還沒有解决問題,請繼續往下看:
男人們如何防止和治療脫髮?
男人到中年,是否到了脫髮危機?不少步入青壯年的男人們已經漸現疲態,發線上移,尤其頭上的茂密的頭髮漸變稀疏。誰也不想成為「地中海」?無論是還是青年人,還是正步入青壯年了,你都必需關注本篇治療脫髮文章了。按照專家的解釋,25-34歲是男性脫髮是高發年齡段。
男人們如何防止和治療脫髮?
男性會脫髮的原因?
科學家們研究發現遺傳因素和一種叫雙氫睪酮(簡稱DHT)的特殊雄激素是導致男性脫髮的主要因素。男性型脫髮有較大的遺傳傾向,研究發現,有遺傳傾向的男性其頭頂及頂前部脫髮部位的頭皮內DHT的濃度水平很高,而它能促使頭髮毛囊萎縮,縮短頭髮的生長周期,導致頭髮細軟、稀疏、脫落。如果是重度脫髮,大部分毛囊已經萎縮。
脫髮主要有斑禿和早禿兩種。斑禿是一種暫時性脫髮,發生較突然,有時在早晨起床後發現頭上有大小不等的賀形脫髮斑,民間稱為「鬼剃頭」。斑禿的發病與神經精神因素有關。可能是由於精神高度緊張影響了神經系統的調節機能,直接或間接損壞了毛囊,引起脫髮。
如何提早發現自己是否男性脫髮?
1.從脫髮模式來看,最大特點是髮際線後退,前額左右兩側頭髮脫落。
2.有稀疏脫髮但無禿斑及斷髮的也是男性型脫髮前兆。
3.如果家族史中有人曾脫髮的,那就有可能是常染色顯性遺傳。
男人們如何治療脫髮?
目前國外已真對導致男性脫髮的基本成因,研製出一種治療脫髮的口服藥物——「保法止 」。它是一種5a-還原酶抑制劑,可特定性地降低禿髮部位頭皮下的DHT的濃度,促進頭髮繼續脫落。醫生建議病人所做的,除了堅持吃藥,還要保持健康的生活習慣,常運動,同時注重日常合理的護髮與養發。
消除壓抑感:精神壓抑越深,脫髮、白髮就越快。平時生活要有規律,保持充足的休息和睡眠,愉快的心情可消除精神緊張感,防止頭髮早白早脫。
合理飲食:脫髮、白髮多因精血不足、營養匱乏所致,可多吃些含鐵、鈣和維生素A豐富以及對頭髮有滋補作用的食物,如牛奶、水果、蔬菜和蛋白質含量最高的魚、瘦肉和家禽等。
勤洗髮:洗髮可除去灰塵、止頭癢,有利於頭部皮膚的呼吸,以每周洗髮4-7次為宜。最好不要用太燙的水洗髮,洗髮用品宜選用優質洗髮水,不宜用脫脂性較強的洗髮劑。洗髮時應邊擦邊搓邊按摩。洗完後用厚毛巾輕拍頭髮,以將剩餘的水分吸掉,最好讓頭髮自然風乾。勤梳頭:每日早、中、晚梳頭10次。可邊梳邊按摩頭皮, 以增強髮根部的血液供應和頭髮的營養。梳頭時最好用木梳或牛角梳,頭髮濕潤時不要梳刷,以免損傷發質。
晨練時多笑笑能幫助預防感冒
俗話說「笑一笑,十年少」,可見笑與健康的關係十分密切。老人在晨練時可以多笑笑,早晨空氣清新,心情舒暢,由衷的笑在此時最有益身心健康。笑在抒發情感、驅散愁悶的同時,能夠增加肺的呼吸功能,刺激呼吸系統和血液循環,消除緊張的神經,使肌肉放鬆,頭腦也會更靈活,緩解關節疼痛,清潔呼吸道,增強免疫系統功能,預防感冒等許多疾病,還能減輕社會束縛感,幫助老人樂觀地對待生活。
西苑醫院老年病中心李躍華教授認為,笑可以作為老人晨練的一部分內容。一些老人在晨練爬山時喊山,在某種程度上能夠舒緩、發泄情緒。但笑也應當講究方式方法,晨練時應多想些開心的事,嘴角上翹微笑、發出笑聲即可,每次笑3—5分鐘。另有研究表明,1分鐘的開懷大笑,等於45分鐘的放鬆運動。但開懷大笑對患有心腦血管疾病的老人並不適合,特別不利於保持疾病的穩定性。而只有發自內心的笑才能對健康有好處,因此,老人應儘量心平氣和、心境坦然,遇事想得開、看得透,才能笑得舒心自然。
早春易「濕」少吃熱帶水果
早春潮濕
慢性病患者不要過量食用湯圓
元宵佳節將至,吃湯圓是人們傳統習俗之一,寓意全家團團圓圓,和和美美,然而贛州市人民醫院營養專家提醒,湯圓雖好,慢性病患者勿過量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