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節氣客家還有一個習俗就是「占稻色」。所謂「占稻色」就是通過爆炒糯穀米花,來占卜是年稻獲的豐歉,即預測稻穀的成色。成色足則意味著高產,成色不足則意味著產量低。而「成色」的好壞,就看爆出的糯米花多少。爆出來白花花的糯米越多,則是年稻獲的收成越好;而爆出來的米花越少,則意味著是年收成不好,米價將貴。
宋代以前,中國農業甚至整個經濟重心一直在中國北部的黃河流域。宋代開始,隨著中國經濟重心的南移,南部中國的稻作文化逐漸成為中國農業文明的主體。由宋至元再歷經明清,客家近千年地傳承著宋代特色的稻作文化習俗,雨水節爆糯谷花「占稻色」便是其中之一。
元代婁元禮《田家五行》記載了當時華南稻作地區「占稻色」的習俗:「雨水節,燒乾鑊,以糯稻爆之,謂之孛羅花,占稻色。」「孛羅」即「孛婁」,南宋范成大《吳郡志》提到:「爆糯谷於釜中,名孛婁,亦曰米花。」范成大《吳中節物詩》中也有「拈粉團欒意,熬稃腷膊聲」一句,詩人自注云:「炒糯谷以卜,俗名孛羅,北人號糯米花。」
自宋代開始,吳、越民間便有正月十三日、十四日「卜谷」的習俗,將糯谷放到鍋中爆炒,以穀米爆白多者為吉。
客家人雨水節「占稻色」與吳越民間正月十四「卜谷」,具有同樣的民俗意義,甚至是同一事物的兩種形態。正月十四正值雨水節前後,時間上差距不是太遠;爆谷所用材料、爆谷方法幾乎沒有什麼差別。
贛南尋烏客家還在雨水節前後的正月十六、十七日晚上,以晴、雨來占卜是年早稻的豐歉。諺云:「雨打殘燈碗,早禾一把杆;雨打上元宵,早禾壓斷腰。」就是說,如果交雨水節時刻在正月十五元宵節,則是年早稻一定豐收在望;如果在正月十六、十七交雨水並且下雨,則那一年的早稻收成一定很低,只見稻草(禾稈),不見稻穗。(10)
後來爆糯谷占卜收成的習俗,在大多數地方開始漸漸淡化,因此演變成年底爆米花作煎堆餡習俗。清代屈大均《廣東新語》記載:「廣州之俗,歲終以烈火爆開糯谷,名曰炮谷。以為煎堆心餡。煎堆者,以糯粉為大小圓,入油煎之。」
爆米花即「炮谷」,贛南客家多稱之為「米炮」,現在已是客家人過年必備的一種應節食物。這其中 「花」與「發」語音相似,有發財的預兆。有些地方的客家人甚至還用爆米花供奉天官玉帝與土地社官,以祈求天地和美,風調雨順,家家戶戶五穀豐登。
如果看到這裡還沒有解决問題,請繼續往下看:
水形人雨水養生要點
水形人的特徵:
水形人皮膚微黑,富有光澤度和亮度,腦門和兩腮比常人稍寬,兩肩小,脊背長,塌臀。
水形人語言親和,學識過人,常通懂多個領域的知識,知識面非常廣。水形人處事不呆板僵硬,靈活變通,為人足智多謀,交往力強,但缺乏恆心,做事缺少條理。
水形人的三大特徵:
水形人有三厚的特徵,眼皮厚(多層),下顎厚,手背厚。《鹿鼎記》裡的韋小寶即是典型的水形人。
水形人雨水養生要點:通陽健脾祛濕
水形也一樣,對春天勿冷勿熱的天氣耐受力較差,在起居調養方面要做到保暖。
在精神調養方面,水形人要注意做到心胸開闊,樂觀積極,心境平和,以順應肝氣的疏達。
在飲食方面,水形人飲食在疏肝健脾的基礎上,可適當服用一些通陽健脾的食品或藥食兩用之品,如韭菜、蒜苗、芫荽、芹菜、乾薑、香附、麥芽、陳皮等。
藥膳可以選擇香附陳皮粥:香附5克,陳皮5克,粳米100克。將香附、陳皮與淘洗乾淨的粳米一同放入砂鍋,加清水適量,大火煮沸,再用小火熬煮成粥。有疏肝理氣,健運脾胃的功效。
雨水節氣少吃酸味多吃甜味
2月18日是雨水節氣,雨水意味著天氣回暖,北方也停止下雪,改為降雨,同時降水量增加,此時的天氣特徵是天氣仍較寒冷,同時,天氣潮濕,此時,而人體則隨著自然界的陽氣的升發,肝陽、肝風、肝火均會有所上升,那我們應如何進行健康調養呢?
雨水養生原則:
■起居上應注意早睡早起,注意保暖,做好春捂秋凍。
■精神調養上宜精神振奮,勃發向上,心胸開闊,情緒樂觀,與春氣相應。
■運動方面,多做伸展運動。
■抓緊時機調養脾胃,少吃酸味,多吃甜味,以養脾氣。
金形人雨水養生要點
金形人性格上易清高氣傲,不服輸,敏感,缺乏安全感,大多有不同程度的潔癖。金形人對生活、對下屬都比較挑剔,喜歡跟有能力的人打交道。金形人富有神秘感,不易接近。
雨水節氣養脾健脾很重要
在春季,肝旺而脾弱,脾弱又使得脾胃的運輸、消化功能受影響,如精神抑鬱,腹脹腹痛等。由此,春季的養脾健脾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