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在一個單位,或者就在一個辦公室,搞好同事間的關係是非常重要的。關係融洽,心情就舒暢,這不但利於做好工作,也有利於自己的身心健康。倘若關係不和,甚至有點緊張,那就沒滋沒味了。導致同事關係不夠融洽的原因,除了重大問題上的矛盾和直接的利害衝突外,平時不注意自己的言行細節也是一個原因。
職場中搞好同事間的關係,不但可以心情舒暢利於做好工作,也有利於自己的身心健康。
那麼,哪些言行會影響同事間的關係呢?
1、有好事兒不通報
單位里發物品、領獎金等,你先知道了,或者已經領了,一聲不響的坐在那裡,像沒事似的,從不向大家通報一下,有些東西可以代領的,也從不幫人領一下。這樣幾次下來,別人自然會有想法,覺得你太不合群,缺乏共同意識和協作精神。以後他們有事先知道了,或有東西先領了,也就有可能不告訴你。如此下去,彼此的關係就不會和諧了。
2、明知而推說不知
同事出差去了,或者臨時出去一會兒,這時正好有人來找他,或者正好來電話找他,如果同事走時沒告訴你,但你知道,你不妨告訴他們;如果你確實不知,那不妨問問別人,然後再告訴對方,以顯示自己的熱情。明明知道,而你卻直通通地說不知道,一旦被人知曉,那彼此的關係就勢必會受到影響。外人找同事,不管情況怎樣,你都要真誠和熱情,這樣,即使沒有起實際作用,外人也會覺得你們的同事關係很好。
3、進出不互相告知
你有事要外出一會兒,或者請假不上班,雖然批准請假的是領導,但你最好要同辦公室里的同事說一聲。即使你臨時出去半個小時,也要與同事打個招呼。這樣,倘若領導或熟人來找,也可以讓同事有個交待。如果你什麼也不願說,進進出出神秘兮兮的,有時正好有要緊的事,人家就沒法說了,有時也會懶得說,受到影響的恐怕還是自己。互相告知,既是共同工作的需要,也是聯絡感情的需要,它表明雙方互有的尊重與信任。
4、不說可以說的私事
有些私事不能說,但有些私事說說也沒有什麼壞處。比如你的男朋友或女朋友的工作單位、學歷、年齡及性格脾氣等;如果你結了婚,有了孩子,就有關於愛人和孩子方面的話題。在工作之餘,都可以順便聊聊,它可以增進了解,加深感情。倘若這些內容都保密,從來不肯與別人說,這怎麼能算同事呢?無話不說,通常表明感情之深;有話不說,自然表明人際距離的疏遠。你主動跟別人說些私事,別人也會向你說,有時還可以互相幫幫忙。你什麼也不說,什麼也不讓人知道,人家怎麼信任你。信任是建立在相互了解的基礎之上的。
5、有事不肯向同事求助
輕易不求人,這是對的。因為求人總會給別人帶來麻煩。但任何事物都是辯證的,有時求助別人反而能表明你對別人的信賴,能融洽關係,加深感情。比如你身體不好,你同事的愛人是醫生,你不認識,但你可以通過同事的介紹去找,以便診得快點,診得細點。倘若你偏不肯求助,同事知道了,反而會覺得你不信任人家。你不願求人家,人家也就不好意思求你;你怕人家麻煩,人家就以為你也很怕麻煩。良好的人際關係是以互相幫助為前提的。因此,求助他人,在一般情況下是可以的。當然,要講究分寸,儘量不要使人家為難。
6、拒絕同事的「小吃」
同事帶點水果、瓜子、糖之類的零食到辦公室,休息時分吃,你就不要推,不要以為難為情而一概拒絕。有時,同事中有人獲了獎可評上了職稱什麼的,大家高興,要他買點東西請客,這也是很正常的,對此,你可能積極參與。你不要冷冷坐在旁邊一聲不吭,更不要人家給你,你卻一口回絕,表現出一副不屑為伍或不稀罕的神態。人家熱情分送,你卻每每冷拒,時間一長,人家有理由說你清高和傲慢,覺得你難以相處。
7、常和一人「咬耳朵」
同辦公室有好幾個人,你對每一個人要儘量保持平衡,儘量始終處於不即不離的狀態,也就是說,不要對其中某一個特別親近或特別疏遠。在平時,不要老是和同一個人說悄悄話,進進出出也不要總是和一個人。否則,你們兩個也許親近了,但疏遠的可能更多。有些人還以為你們在搞小團體。如果你經常在和同一個人咬耳朵,別人進來又不說了,那麼別人不免會產生你們在說人家壞話的想法。
8、熱衷於探聽家事
能說的人家自己會說,不能說的就別去挖它。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秘密。有時,人家不留意把心中的秘密說漏了嘴,對此,你不要去探聽,不要想問個究竟。有些人熱衷於探聽,事事都想了解的明明白白,根根梢梢都想弄清楚,這種人是要被別人看輕的。你喜歡探聽,即使什麼目的也沒有,人家也會忌你三分。從某種意義上說,愛探聽人家私事,是一種不道德的行為。
9、喜歡嘴巴上占便宜
在同事相處中,有些人總想在嘴巴上占便宜。有些人喜歡說別人的笑話,討人家的便宜,雖是玩笑,也絕不肯以自己吃虧而告終;有些人喜歡爭辯,有理要爭理,沒理也要爭三分;有些人不論國家大事,還是日常生活小事,一見對方有破綻,就死死抓住不放,非要讓對方敗下陣來不可;有些人對本來就爭不清的問題,也想要爭個水落石出;有些人常常主動出擊,人家不說他,他總是先說人家。
如果看到這裡還沒有解决問題,請繼續往下看:
美科學家發現愛餓的人更樂觀 可減心理壓力
據美國「每日醫學」網6月17日報道,美國科學家發現,人在飢餓時胃黏膜會分泌一種飢餓激素,可以減輕心理壓力,預防抑鬱與焦慮的情緒。這一研究成果發表在最新出版的《自然神經科學》上。
美國得州大學西南醫學中心的科研人員完成了這一研究,該中心內科學和精神病學教授傑弗里·齊格曼博士表示,使人產生飢餓感的主要原因是胃中的激素。
在釋放這種激素時,人們會對食物產生興趣,同時,抑鬱或焦慮情緒也會減輕,抵抗壓力的能力會明顯增強。「儘管飢餓激素可能讓人們吃得多,但也會讓你有一份好心情。」齊格曼說,一方面對食物的興趣分散了我們對壓力來源的注意,另一方面,這種激素會向大腦發出信號,讓身體進行自我調節,「想到美味的食物,心情應該不會太差吧,熱愛美食的人一般都比較樂觀。」
過去研究者曾通過抑制飢餓激素的分泌,幫助減肥。目前,他們正在研究利用飢餓激素,幫助厭食者和抑鬱症患者,通過增加飢餓激素,使這些人發生積極變化。
我們都有一堵超級自戀的牆
我們要看到別人或萬物的真實存在 必須放下「小我」
前不久,我一個朋友X去做近視眼手術。當被固定在病床上,不能動彈,也不能說話時,她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劇烈的恐懼中。
「好像我要死了,甚至比死還可怕,」她回憶說,「好像一切都消失了,一切都不存在了,我胡亂伸出手去,卻什麼都抓不住,就像是一個溺水的人,卻發現周圍連一棵可以起心理安慰作用的稻草都沒有。」
為了對抗這種恐懼,她做了一件事情:胡思亂想,想像她自己是待宰割的羔羊,而到底會有誰來救她。
這樣一想像,她覺得好受了很多。
然而,我對她說,假若她不做這個想像,不做任何對抗,而是聽任自己沉浸在這種恐懼中,她最後就會得救。
說得救,是因為她是一個心理問題比較重的女子,她極渴望親密關係,但卻很難建立起穩定而高質量的親密關係。在我看來,導致這一結果的核心問題是她看不到戀人的真實存在。這時,她越在乎對方,就越是容易把她頭腦中想像中的戀人形象投射到對方身上,而這時對方就會覺得離她越遠。
但為什麼會看不到戀人的真實存在呢?因為,當和戀人在一起時,或和任何人在一起時,她的心理活動會一直處於活躍狀態,她會一直在行動、想像或思考,她的心從來沒有留下空隙。然而,只有當我們的心理活動能在某些瞬間停頓下來時,我們的心才能感應到對方的真實存在。
這是一個很普遍的道理,對於這個道理,明朝大哲學家王陽明用八個字做過概括:此心不動,隨機而動。
王陽明不敗的秘密
王陽明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哲學家之一,在我看來,他堪與老子媲美。並且,他還可以當之無愧地被稱為偉大的文學家、政治家和軍事家。他的哲學絕非是書齋里的空想,而是實實在在的可以學以致用的東西,用到政治上,王陽明成了第一流的政客,和王陽明較勁的對手們不管多強大,最後都敗給他,用到戰爭上,王陽明則成了最可怕的軍事家。
他提出「此心不動,隨機而動」的八字真言時,正值江西的寧王造反,而他作為當地的最高官員負責平叛。當時,他的一個下屬抱著一腔愛國熱情想與寧王奮不顧身地作戰時,王陽明問,兵法的要義是什麼?這個下屬答不上來,而王陽明隨即講了他的兵法要義,就是這八字真言。
這是什麼意思呢?
我的理解是,我們的心經常處於「妄動」狀態,即一個念頭接一個念頭像滾雷一樣不斷地在我們心中炸響。然而,絕大多數人卻對自己的「妄動」沒有覺察能力,套用精神分析的術語,這些沒有被覺察的「妄動」就是潛意識,當我們被潛意識所控制時,我們就會處於程度不同的失控狀態。我們以為,自己是根據意識層面的某種想法去行動的,但其實,是我們沒有覺察到的潛意識在驅使著自己這樣做。
這時,我們的行動就有點像是「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
寧王就是這樣一個人,所以他後來犯了很多戰略和戰術上的錯誤。然而,作為對手,如果王陽明的心也處於同樣的「妄動」狀態,他一樣也會犯一些大大小小的錯誤。
然而,王陽明的「心」可以不動。如果他的心不動,他的心就是一面空明的鏡子,寧王的「妄動」會清晰地映照在這面鏡子上,而其致命缺陷就會被王陽明一覽無餘。結果,王陽明可以隨時抓住寧王的漏洞,從而可「隨機而動」,不僅可先發制人也可後發制人。
相反,如果我們的心先動了,並且還對自己的念頭特執著,那麼就會看不到事情的本相,而犯一下低級的錯誤。
譬如,二戰期間,納粹德國突襲蘇聯前,有無數情報被透露給蘇聯,但史達林抱定一個念頭「希特勒不會愚蠢到攻擊蘇聯」,所以對這些情報視而不見,並且在戰爭爆發前一天氣急敗壞地下令槍斃了一個反叛到蘇聯的德軍士兵,甚至當德軍的大規模閃電戰開始後,史達林仍認為這是不可能的,所以沒有及時下達反擊的命令,結果令蘇聯紅軍在戰爭開始付出了極為慘重的代價。
這種現象在強人中極為普遍。伊拉克戰爭期間,薩達姆也是認定布希會像老布希那樣,發動戰爭就是為了教訓他一下,當美軍攻到巴格達時就會停下來。此外,他還故布疑陣,讓美國和聯合國情報人員懷疑伊拉克果真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從而投鼠忌器。
史達林和薩達姆這兩個例子都是「此心已動」,而且對自己這個念頭過於執著,結果就不可能及時看到事實的本相。
在「此心不動,隨機而動」的理念指引下,王陽明成了最可怕的軍事家,他一生打仗無數,未嘗敗績。他去世前一年,兩廣再次叛亂,其他人無法平叛,朝廷不得已再請王陽明出山。孰料,叛匪一聽說鼎鼎大名的王陽明要來,立即就投降了。
「小我」由無數妄念組成
以上都是太偉大的例子,有點扯遠了,我們再回到X的小故事上來。
其實,和史達林與薩達姆一樣,X的心也是先動了,而且動得很厲害,結果看不到了事實的本相。
事實的本相很簡單——醫生是幫她的,而她已先動的心是恐懼中所藏著的被迫害念頭,即,她對周圍一切人都有戒心,她潛意識中認定一切人和她建立關係都是為了攻擊她和控制她的。
她有這樣的念頭,也是因為她童年時有這樣的人際關係——她的媽媽對她的控制欲望太強烈,這意味著媽媽一直試圖過分侵入她的空間。同時,媽媽還一直給她講人多可怕,她一定要加強自我保護。這些原因加在一起令她的心很容易處於「妄動」狀態——「別人都是來害我的」。所以,儘管意識上知道醫生是來幫自己的,但潛意識上卻認為醫生是害自己的,並因而充滿了恐懼。
這不僅是她躺在病床上那一刻的感受,更是她無時不刻的感受。這種恐懼就像是一種背景音,一直彌散在她的內心深處,令她時刻都處於不安全感中。為了對抗這種彌散的恐懼,她會忙碌地做事,喋喋不休地說話,拼命地學習和思考,總之是不能停歇下來。如果停歇下來,這種恐懼就會將她吞噬。
這樣一來,對抗似乎是有道理的。
但是,假若她聽任自己沉浸在這種恐懼中,不去做任何對抗,而是讓念頭或意識像水一樣在心中流動,最後那一刻,她就會全然明白,這種恐懼到底是怎麼來的。
印度哲人克里希那穆提稱,唯一重要的是點亮你自己心中的光。假若X能在那一瞬間全然明白那種彌散的恐懼是什麼,這就意味著她在這一角落上的光被點亮了,這時就會立即得救。
怎麼可以做到這一點呢?克里希那穆提的方法是,不做任何抵抗,讓心中的念頭自然地流動,這時我們會發現念頭一個接一個,但當念頭可以停歇時,那時真相會自然映現。
一個讀者在我發在天涯論壇的帖子《謊言中的No.1:沒有父母不愛自己的孩子》中寫道,她發現自己冷酷無情,經常不合時宜地哈哈大笑。最近一次是看體育比賽時,有兩個運動員猛烈撞在一起,其中一個被撞得鮮血淋漓,看到這一幕後,她哈哈大笑了起來,這引起了一起看球的丈夫的不滿,他斥責她為何如此麻木。這樣的事情屢屢發生,令她也開始懷疑,自己為何如此冷血。
後來,她按照克里希那穆提的方法做了一下工作,先是回想起她冷血時的畫面,然後讓念頭自然流動,結果,念頭終於停歇時,她腦海里映現了一個暴力畫面:爸爸一拳打在媽媽的臉上,媽媽血流滿面。並且,當這個畫面出來後,她心中有說不出的暢快。
這個念頭就是答案。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她之所以對運動員撞在一起不自覺地幸災樂禍,是因為她的內心深處有「妄動」。具體而言,是她渴望爸爸揍媽媽一通。原來,她的媽媽喜歡挑剔和嘮叨,爸爸喜歡沉默,而她覺得爸爸對媽媽忍讓得太過分了,所以曾希望爸爸揍媽媽。可是,打人本來就不好,而她一個女兒又怎麼能希望爸爸打媽媽呢?所以這種念頭最初一產生後,她立即和它進行對抗。對抗貌似成功了,這個念頭她再也意識不到了,但也不過是壓抑到潛意識中去而已,並最終變成了令她失控的「妄動」的源頭。
美國哲人埃克哈特·托利在他的著作《當下的力量》稱,我們絕大多數人都被思維給控制住了,當頭腦中出現一個念頭時,我們不自覺地會去實現它。但如果我們能覺察到思維的流動,既不去實現它,也不與它對抗,那麼我們很容易會理解思維的合理和不合理之處,隨即就可以從思維中解脫出來。
對於這位女士而言,她產生父親揍媽媽一頓的念頭乍一看是不好的,但這個念頭的產生卻是源自她對父母失衡的關係的自然反應,從這一點而言,這個念頭的產生是合理的,但是,如果她繼續讓思維自然流動,那麼她還會發現這個念頭背後還藏著其他的念頭,而一旦最後那個念頭出現,她便會明白她與父母的三角關係的實質,而自動放下前面那個暴力念頭。
「有沒有可能,我們在心中建一座足夠堅固的牆,足以抵抗一切打擊?」
最近,去一家諮詢機構做關於災後心理干預的講座時,一位聽眾問了我這樣一個問題。
這是一個要命的問題。
其實,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堵牆,這堵牆不可能堅強到「足以抵抗一切打擊」,但卻具備另一個功能:將我們圈在這堵牆內,令我們看不見別人的真實存在,也令我們看不到更大的力量。
然而,只有真正看到別人的存在,我們才有機會走出孤獨,並建立起真愛的關係,也只有看到更大的力量並
職場人拒絕加薪的四個理由
「你要加薪了!」聽見這個好消息,你一定很振奮:你的工作被上司肯定,你在公司的位置被鞏固,你的職業生涯又邁了一步,你的生活質量又將得到提高。當你沉浸在滿足之中,有沒有嗅到「危機」正慢慢靠近?加薪,很多人舉雙手歡迎,但是,加薪可能是你職業生涯陷入危機的「糖衣炮彈」。所以,有一些理由讓你警惕加薪的誘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