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火罐後艾灸可以嗎

不管是拔罐還是艾灸,對身體都有很多好處,都可以起到疏通經絡以及治療疾病的作用。其實,在現實當中,拔罐與艾灸往往是相互結合進行的,這樣做能起到更好的治療疾病的作用。所以說,在拔罐之後一般是可以進行艾灸的。當然,這需要被治療對象身體能夠耐受,需要由醫生來做具體的判斷。

拔火罐後艾灸可以嗎

艾灸種使用燃燒後的艾條懸灸人體穴位的中醫療法。用於內科、外科、婦科、兒科、五官科疾病。猶其對乳腺炎、前列腺炎、肩周炎、盆腔炎、頸椎病、糖尿病等有特效。艾灸療法的適應範圍十分廣泛,在中國古代是主要治療疾病的手段。用中醫的話說,它有溫陽補氣、溫經通絡、消瘀散結、補中益氣的作用。拔罐法又名「火罐氣」「吸筒療法」,古稱「角法」。這是一種以杯罐作工具,借熱力排去其中的空氣產生負壓,使吸著於皮膚,造成鬱血現象的一種療法。

艾灸和拔罐可以一起做。這兩者既可以治病液可以用來保健。值得提倡。通過拔火罐,可以將身體裡的濕氣、寒氣,通過皮膚組織滲透出來,從而排除邪氣,讓人精神百倍。因為身體的經絡、穴位和五臟六腑都是相連相通,所以通過外接的吸力,會刺激身體表面的穴位,進而通過筋骨經絡,使得人體內部器官得到相應的調理,讓人氣血暢通,強身健體。

如果是自己在家中操作,則拔罐之後最好不要盲目的做艾灸,可以實現向醫生諮詢一下,徵得醫生的統一之後方可自己在家裡面拔罐以及艾灸。另外需要注意,拔罐以及艾灸都是需要使用到火的,所以在操作的時候必須有足夠的防火意識,避免引起火災導致意外。

如果看到這裡還沒有解决問題,請繼續往下看:

艾炙治療胎位不正效果神奇

中醫神奇治療方法之一的艾炙,一定被很多人都熟知,這主要是通過燃燒的艾條灸人體穴位,這具有補中益氣、消瘀散結、溫經通絡的作用。老幼婦女都是適用人群,一些簡單的風濕痛、慢性疾病能治療,同時艾炙治療胎位不正也有良好的治療效果。

至陰穴屬足太陽膀胱經穴,腎經脈氣始接之處,刺激至陰能激發膀胱經經氣,調整腎經經氣,使陰陽平衡,又可沿腎經循行傳遞所受信息至腹部胞宮,維繫和調達胞宮氣血,從而糾正胎位。現代醫學也證明灸至陰穴可興奮垂體—腎上腺皮質系統,從而增強胎位的活動,有助於胎位的自轉而達到糾正胎位的目的。

治療時讓孕婦取仰臥位,屈膝,因為此時是腹壁最放鬆的時候。施治者用點燃的艾條對準孕婦兩側足小趾外側約1寸(以一韭菜頁寬度左右)至陰穴處施灸,以孕婦覺足小趾外側溫熱但不灼痛為度。每次15~20分鐘,每天施灸1~2次,胎位轉正即停止。此方法雖好,但並非人人適用。一般來說,應在孕6個月以後進行,因為6個月以前的胎位不正可能會自行轉回去。另外如有臍帶繞頸、羊水少、腹壁過緊等情況,則胎位也不易糾正。

此外對於產婦尿瀦留,也可以用針刺配合艾箱灸,效果同樣不錯。產婦同樣取仰臥位,在針刺小腿三陰交穴、陽陵泉穴的同時,用艾箱灸少腹部3處穴位(關元、氣海、中極),灸完取針。因陰陵泉屬足太陰脾經,有利水、祛濕之功效。三陰交屬足三陰經(足太陽脾、足厥陰肝經、足少陰)交會穴,有調理肝、脾、腎之功用。兩者並用,效果十分顯著。

中醫將感冒分為4種 按摩配合飲食治療效果更好

感冒是生活中常見的呼吸道疾病,夏季很多人喜歡吹空調,空調房與室外的溫差過大就很容易感冒。雖然感冒不是什麼大病,但是卻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不便。很多人一感冒就打針輸液,這樣做不是解決感冒的好方法。那麼,中醫如何應對感冒呢?

中醫將感冒分四種

感冒臨床表現多以發熱、惡寒、頭痛、鼻塞、流涕、噴嚏、咳嗽等為主,但也不可一概而論。一般來說,冬季多見風夾寒,春季多見風夾熱,夏季多風夾濕,秋季多兼燥邪。

風燥犯肺主要表現為乾咳且嗆咳,咽喉干癢疼痛,口舌、唇鼻乾燥,無痰或痰少而黏連成絲,不容易咳出,或痰中帶血絲,初起還伴有鼻塞,頭痛、微寒、微熱、舌苔薄白、質紅、干而少津等。老人久病津液受損、長期飲水較少,導致津液不足或者平素陽氣偏亢的人,感受風邪後均容易引起風燥傷肺。肺燥後要多喝白開水,可在白開水中加入少許食鹽。白天喝點鹽水,晚上則喝蜜水,這既能補充人體水分又可潤肺止咳,還能抗衰老。此外,要注意戒菸酒、辛辣食品,多吃新鮮果蔬,以補充足夠的維生素。

風寒感冒,其起因通常是沒休息好,再加上吹風或受涼,一般起病較急。多表現為怕冷怕風,甚至寒戰(需要穿很多衣服或蓋厚被子才覺得舒服點),頭痛,連帶脖子轉動不靈活,周身酸痛明顯,發熱輕,一般不出汗,鼻塞,流清鼻涕,咳嗽,痰稀色白,食慾減退,大小便正常,舌苔薄白等。得了風寒感冒只要想辦法出汗就行,比如喝熱水、熱粥、生薑湯後蓋厚被。平時手足偏涼,性格內向的陽虛體質人,感染風邪後易夾寒而形成風寒感冒。

風熱感冒主要表現為發熱重,輕微怕冷,鼻子堵塞、流濃鼻涕,咳嗽聲重,或有黃痰黏稠,頭痛,口渴喜飲,咽紅、干、痛癢,大便干,小便黃,檢查可見扁桃體紅腫,咽部充血,舌苔薄黃或黃厚,舌質紅,脈浮而快。值得注意的是,冬季也可能得上風熱感冒,尤其是北方的冬天,因為有暖氣,室內溫度較高,空氣濕度相應降低,這時候氣道的抵抗力就下降了,所以在此條件下,感受風寒後很快就會在體內轉化為熱。得了風熱感冒後,應多喝水,少說話,保持大便通暢,可喝板藍根沖劑等清熱解毒類藥物以緩解症狀。平時體格偏瘦,脾氣急躁,陽氣偏亢或者陰血虧虛的人,患感冒時易夾熱出現。

風濕感冒主要表現有身熱重、輕微怕風,汗少,肢體酸重疼痛、頭昏重、脹痛明顯,咳嗽,痰黃黏稠,鼻涕黃黏,心煩,口中黏膩無味、口渴但飲水不多,時犯噁心、胸悶,尿黃量少,舌苔薄黃膩。平時脾胃虛弱,消化不良,體內痰濕偏重的人若感染風邪,易轉化成風濕而出現感冒症狀。反過來,感染濕邪後也易犯脾胃,所以感冒後一定注意飲食清淡,大便通暢,肥甘厚味、辛辣刺激食品要少吃,會加重症狀,如有必要,可吃些山楂丸助消化。冒:病人可表現為突然畏寒、高熱、頭痛、怕冷、寒戰、頭痛劇烈、全身酸痛、疲乏無力、鼻塞、流涕、乾咳、胸痛、噁心、食欲不振,嬰幼兒或老年人可能並發肺炎或心力衰竭等症狀。

穴位按摩可預防感冒

肺俞:第三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即旁開2橫指。按摩此穴位對感冒、咳嗽、氣喘、吐血、潮熱、骨蒸、盜汗、鼻塞等效果較好。具體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項同足三里。操作此法應由家人或藉助按摩儀施行。

大椎:第七頸椎棘突和第一胸椎棘突之間。按摩此穴位對感冒、瘧疾、咳嗽、氣喘、癲癇、骨蒸盜汗、頭痛項強、風疹等效果較好。具體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項同足三里。如果自己反背手能觸摸到此穴位,亦可自我按揉點壓。

神闕:肚臍的中間,即我們常說的肚臍眼。按摩此穴位對感冒、腹痛、泄瀉、脫肛、水腫、虛脫等效果較好。具體操作方法如下,右手掌心置於肚臍,左手重 疊於右手背,順時針方向摩50~100次;換左手在下,逆時針方向摩50~100次,以腹部發熱為宜;然後再以兩手掌心向內相重疊,手心置於肚臍,向下擦 搓30~50次,以下腹部發熱為宜。亦可用一指尖或指腹點揉按臍眼3~5分鐘。操作此法自己或家人或藉助按摩儀均可施行。

結合食療效果更好

1、生薑蘇葉粥

配方:蘇葉10克、生薑3片。

做法是:將白粥熬好後放入蘇葉和生薑,再開鍋就可食用了。

2、桑葉枇杷粥

配方:桑葉18克,枇杷葉10克,甘蔗100克,薄荷6克,大米60克。

做法:將上述食材洗淨切碎,加水適量,煎煮取汁,加入大米煮至粥稠,趁熱服。

3、荊芥粥

材料:荊芥10克,薄荷5克,淡豆豉15克,大米50克。

做法:將前三味水煎取汁備用(荊芥、薄荷含揮髮油,不宜久煎)。另將大米煮為稀粥,待粥熟時調入藥汁服食,每日2次,連服3天。

功效:可發汗解表,清熱利咽,退熱除煩,適用於傷風感冒,發熱惡寒,頭痛,咽痛,心煩,失眠等。

4、紅薯薑湯

材料:紅薯1個,生薑1小塊。

做法:取紅薯一個,生薑一小塊。將紅薯削皮後切成小塊,生薑切成片。之後將紅薯和生薑一起放入鍋中,加入六碗水,煮熟後加入適量的紅糖,每天早晚飯之後喝一杯。

功效:紅薯可以補充營養,生薑能驅寒,此食療方適用於風寒感冒。

5、薏米扁豆粥

材料:薏米、扁豆各適量。

做法:取薏米、扁豆各半碗,一同煮成粥,每天早晚餐時各喝一碗。

功效:薏米、扁豆都有強健、脾胃、去濕氣的作用,能促進腸胃的吸收,還能增強體力以此來對抗感冒病毒。

女性艾灸部位有哪些

主治:溫陽救逆、利水固脫。主治痢疾、繞臍腹痛、脫肛、女人血冷不受胎、中風、水腫鼓脹、腸炎、產後尿瀦留。

艾灸補腎穴位是什麼

腎對我們所有人來說都是特別重要的,中西醫也一直在強調我們要保護好自己的腎,有腎病就要及時的治療,其實艾炙補腎穴位是非常有用的,艾灸是以艾絨為主要材料製成艾炷或艾條,點燃後熏熨或溫灼體表腧穴的灸法。如果可以希望下面我講到的對你都是有幫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