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按摩六大養生穴位能祛濕

春季按摩穴位能祛濕

1、血海穴

屈膝,在大腿內側,髕底內側端上兩寸,股四頭肌內側頭的隆起處。坐在椅子上將腿繃直後,會在膝蓋內側看到一個凹陷的地方,凹陷上方隆起的肌肉頂端就是血海穴。

作用:可輔助緩解月經不調、閉經、氣逆腹脹、濕疹、皮膚瘙癢、貧血等狀況。

2、豐隆穴

在小腿前外側,外踝尖上8寸,距脛骨前緣二橫指(拇指)。

作用:中醫認為濕必生痰,此穴位可以化痰濕、清神志,尤其適合初秋里濕邪較盛的人群,可輔助緩解痰濕誘發的胸腹痛、嘔吐、便秘、眩暈、煩心、面浮腫、四肢腫等狀況。

3、陰陵泉穴

採用正坐或仰臥姿勢,陰陵泉穴位於小腿內側,在脛骨內側髁後下方凹陷處,處於脛骨後緣和腓腸肌之間,比目魚肌起點上。

作用:體內有濕就容易感受外濕,別讓體內濕邪太大,除了外散還要內化一部分。在陰陵泉穴的位置刮痧,可以起到內化濕邪的作用,還可清利濕熱、健脾理氣、益腎調經、通經活絡,輔助緩解腹脹、泄瀉、水腫、膝痛等。

4、中脘穴

位於上腹部,在肚臍上4寸的腹中線上,可仰臥取穴,胸骨下端和肚臍連接線中點即為此穴。

作用:這個穴位對於緩解伏天暑濕造成的腹脹、反胃、消化不良、泄瀉、便秘等都有很好的作用,此外,對於秋燥失眠等也有很好的緩解作用。

5、地機穴

位於人體的小腿內側,在陰陵泉穴直下3寸,即內踝尖與陰陵泉穴的連線上,脛骨內側面後緣處。

作用:地機穴具有較強的解痙鎮痛、行氣活血功效,可用於輔助緩解腹痛、腹瀉、水腫、月經不調、痛經等狀況。

6、天樞穴

取穴時,可採用仰臥的姿勢,天樞穴位於人體中腹部,肚臍兩側兩寸處。

作用:在祛淤邪的同時要給邪出路,在此穴位刮痧可加速促使濕邪、毒邪從糞便排出,起到緩解便秘、腹脹、腹瀉、臍周圍痛、消化不良、噁心想吐等症。

黨參的營養價值和適合人群

體質虛弱,氣血不足,面色萎黃,以及病後產後體虛者宜食;脾胃氣虛,神疲倦怠,四肢乏力,食少便溏,慢性腹瀉,肺氣不足,咳嗽氣促,氣虛體弱,易於感冒;氣虛血虧者宜食;慢性腎炎蛋白尿者宜食;慢性貧血,萎黃病,白血病,血小板減少性紫癜以及佝僂病患者宜食。上述病證,古方用人參者現代常以該品取代。

枸杞怎麼吃最補腎?枸杞直接嚼著吃效果更好

枸杞子為茄科多年生落灌木,原產於寧夏。枸杞的乾燥成熟果實,又名杞子、茨果子、明目子、狗奶子等,現寧夏、青海、山東、河南等地都有生產。枸杞子能滋補肝腎、益精明目,為藥食兩用佳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