倦怠是中國職場人通病

一項關於「中國工作倦怠指數調查」表明:中國有70%的職業人士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工作倦怠,「工作倦怠」已成中國職場人士的「通病」。 

  何謂工作倦怠,就是個人由於承受各種壓力而時有疲累之感。在市場經濟社會,由於競爭的壓力,有些職業人群出現工作倦怠,可能說明不了什麼問題。 

  如果倦怠情緒彌散於社會各個層面,從而形成普遍的社會情緒,就不是簡單的個人問題或一般社會問題了。 

  為什麼有70%職業人士出現不同程度的工作倦怠?只要細察各職業人群普遍擔憂之所在,就不難得到答案:農民工為何擔憂?工資少,還要被拖欠,生活困窘,還可能遭欺壓;白領呢?辛辛苦苦攢錢買房,房價卻一日三漲,到頭來攢的錢還不夠買一套房子的洗手間。還有,家裡有孩子在念書的,工資可能還付不起高額學費,高收入還得有醫療保險,否則一場大病就立刻叫人「脫富致貧」…… 

  改革的目標是讓民眾更好地生活,過上幸福日子,但上述種種現象表明,經過二十多年的改革,我們的經濟發展了,個人收入提高了,社會成員卻普遍缺乏安全感,部分社會群體甚至有「被剝奪感」。 

  要使大多數人從經濟發展中受益,有賴於制度之手。社會發展落後於經濟發展,則揭示了制度之失。這二十多年來,經濟的火車頭跑得飛快,制度的輪子卻幾欲脫軌。制度改革嚴重滯後或者缺失,反過來又影響了經濟健康發展,社會成員不能從經濟發展中普遍得到好處,在某些領域反而帶來傷害,因此社會成員才會普遍地感到疲累。 

  要改變這一困局,就迫切需要加快制度變革來促進經濟改革,使改革合乎大多數人的願望。這應該具體體現在,讓窮者有最低生活保障,病者不因沒錢看病而在家等死,小孩可以享受國家義務教育,農民工擁有勞動基本保障,工資不被拖欠、生命尊嚴不遭受損害,富人不因有錢而受到仇恨,嫌犯不被刑訊逼供,納稅人的每一分錢都來有影去有蹤……說到底,就是讓社會成員無論貧富都有制度上的安全感,個人權利能有制度上的保障。 

  這就要求政府儘快完成公共型現代政府的轉型,保障社會基本公平與公正,從而為真正的市場競爭營造公平環境。而這一切,都有賴於制度改革的加快進行。

如果看到這裡還沒有解决問題,請繼續往下看:

求職面談提問的重要準則


  你也曾被殘酷地miss嗎?      
 
  注意你的面試技巧    

    又到了求職的季節。滿心盼望的新鮮人,上網到人力銀行填寫資料,無數的信件湧向公司人事部,每張沉默的臉孔,發出同樣的訊息:「用我吧,我不會讓你們失望的。」      

    面對雪片般的求職信函,一式一樣的年輕臉孔,人事部門和應徵新人的主管也遭遇了相同的煩惱:如何找到最適合公司的人才?尤其,當最熱門的管理書籍揭示著「找對人,就什麼都對了」的觀念後,人事部門的壓力無形中也增加了。      

    然而,無論再怎樣強調「找對人」的理念,在匆促、籠統、量化的求職/篩選過程里,求職者與公司的「夢幻組合」還是難免會miss,彼此留下遺憾。      

    有些遺憾是要事後才能得到證明的。我有個記者朋友跑的是立法院路線,表現相當傑出、搶眼,連立委都常拿他的報導做質詢。最近另一家報社總編輯出面「挖」他,引發他「不堪回首」的回憶。原來,當年他自大學新聞系畢業,正值報禁開放,他最夢想的就是進這家報社,考了兩次試,都在面試被刷掉。面試的總編輯(當然不是現在這個總編輯),斷言他不適合往新聞界發展,「理由是我看起來不懂應酬那一套,而跑新聞是要靠應酬手腕的。」這位記者朋友說:「其實多年後我才得知真正的緣由,那兩次招考根本就已經內定人選了。」      

    被刷掉,也不一定就是壞事!      

    另一位同齡的朋友,則始終不忘「被某大公司刷掉」的復仇念頭。後來他進了一家規模較小的公司,勤奮工作,成為那個領域名號響叮噹的人物。有次他在分享自己的生命史時說,他偶爾會夢到,自己「衣錦還鄉」進入那家大公司,跟當初面試他的人甩下一句「你錯了。」我則提供他另類的思考方向,對他來說,被那家大公司刷掉反而成為他發展事業的強烈動機,也成就了自己的生命成績,所以,「嚴格說起來,也不是什麼壞事。」      

    然而,有多少被刷掉的人,像這位朋友這樣「幸運」呢?當一百個、一千個人中只能選一個的殘酷事件循環發生,也成為這個資本主義社會的常態後,許多人的失望、挫折、不解和憤恨其實從未得到處理,也成為隱藏的「心理地雷」。      

    從頭說來,公司也有著深沉的無奈,這麼多求職信,最後還是只能靠經歷和學歷作為挑選標準,要不是讓學歷的標準愈來愈高,直接從「碩士」起跳,延長台灣人教育投資成本;就是助長了跳槽風氣,讓具有經歷優勢者「贏家通吃」(經歷愈好的人,愈有機會得到好工作。)於是,在職場的現實情境裡,從無經歷、資歷,卻可能具有潛力的年輕人,就一再地被miss了。${FDPageBreak}
    
  面談,問對的問題   

    要避免發生miss的遺憾,人事管理界只能務求在應徵面談時「問對問題」,以降低個人偏見的因素。美國佛羅里達大學人力資源研究中心主任莫托危樓(Stephan Motowidlo)多年來就一直強調「問對的問題」的重要性,他還提供了三個重要的準則。      

    第一個準則:情境。要應徵者指出過去的某項特殊經驗,可以是任何和他應徵的這個工作有關的問題或情境。例如,這個工作和處理憤怒的客戶有關,而應徵者過去做的是出納,就可以問他過去和憤怒的客戶互動的狀況。      

    第二個準則:反應。緊隨應徵者提出的情境或問題,詢問他當時的反應、處理問題的方式。如果這名出納是跟著客戶發飆,當然是不祥預兆。      

    第三個準則:結果。詢問情境或問題最後是如何解決的?應徵者是否對公司做出正面的貢獻?或者,他的反應是否有損公司的福祉?      

    莫托危樓特別強調,最糟糕的標準就是「以貌取人」,包括面談時的非語言動作訊息,都不是判斷這個人工作能力的依據。

如何對待你不感興趣的工作


  很多人在面臨不感興趣的工作時,容易在壓力下產生消極的情緒和應對方式,如緊張、沮喪、拖延、迴避或敷衍等等,但最後都難免要面對不利的後果。

  做好自己不感興趣的事情是每個人必修的功課,也是部分成功人士的處事秘訣。那麼如何做好自己不感興趣的事情呢?

  反思自己的處境,認識自己目前的應對措施和後果,你可以問自己是否能夠對目前困擾你的事情說「不」。如果不能,那麼你正在採取的消極應對策略,如拖延、敷衍會帶來什麼後果,這些後果是你可以或願意承受的嗎?你可以在紙上反覆推敲這幾個問題,最後你會發現,不利的後果比目前煩人的工作要可怕得多。

  要分析自己為什麼對這件事沒有興趣,能否培養自己的興趣。如果是因為對事情不了解而沒有興趣,可以在工作中培養自己的興趣。比如當處理枯燥的報表數據時,你可能會對相應的電子表格軟體產生興趣,並發現軟體中有你所不熟悉的統計功能。而掌握了這些統計方法後,你就有效地提高了工作效率。有些事先幹著,興趣可能慢慢就會產生。

  如果是自己基礎不好,能力不夠而導致興趣不足,就要想辦法提升自己的能力。要加緊學習與自己工作相關的知識與技能,不能總是停留在一個水平和範圍,要不斷地開拓自己的視野,提升自己的能力,掌握那些必需的知識與技能,使工作做得得心應手。

  如果事情本身沒有什麼特別意義,又不得不做,就獎賞自己。你可以跟自己訂個合同,確立犒勞自己的方式。如做完某事後給自己買件衣服,或請家人去飯館吃飯等等。也就是說,你可以安排一件你喜歡的事情放在你厭煩的事情之後,你就有做好手頭事情的動力了。

跳出面試官的5大陷阱

超負荷工作的另類減壓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