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種水果的健康食療方法

夏季高溫,讓人食不下咽外,也容易就吃壞腸胃。此時,多吃一些開胃健腸的水果,為健康把關!下面就為大家推薦幾款適合夏日健胃的水果,以及糾正日常水果的一些錯誤吃法!

葡萄

吃葡萄記得連皮一起吃!因為葡萄皮富含纖維素及果膠質,能預防腸道疾病。而葡萄中的多量果酸有助於消化。葡萄乾有滋養、健胃、益氣功能,能開胃增進食慾、補虛、止嘔、鎮痛功效,是體虛者最佳的保健零嘴。

無花果

無花果樹是聖經中第一個出現的樹名, 也被大多數回教徒視為聖果。富含有機酸和多種脢,可清熱潤腸,助消化。而其所含的豐富果膠和纖維,遇水會膨脹,能吸附腸道內的有毒物質, 是益胃潤腸的好水果。

李子

含維生素B1、B2、C、PP、A、鈣、磷、鐵、天門冬素及多種胺基酸,豐富的營養能促進胃酸和胃消化?分泌,增加腸胃蠕動,提升食慾。

芒果

有「熱帶果王」之稱,含豐富的胡蘿蔔素和鉀、膳食纖維及葉酸、鈣、磷、鐵、鉀、鎂等微量元素,能清腸胃、改善便秘。芒果維生素A含量多,是水果中少見的,多吃能幫助眼睛健康,讓雙眼明亮。

桃子

性熱味甘酸,含有多種維生素和果酸及鈣、磷等無機鹽,能開胃。其含鐵量居水果之冠。因桃子含豐富葡萄糖和果糖,甜美多汁,具生津、潤腸、益氣血、潤膚色等功效。又因其富含膠質物,能吸收腸中大量水分,故能預防便秘。而桃子家族中,又以水蜜桃最讓人喜愛!

No!吃多增負擔!

因為桃子含有大量大分子物質,胃腸功能弱的人或是孩童,不易吸收消化,吃多了反而會增加腸胃負擔。

Yes!這麼吃

葡萄含有豐富鐵質,是補充鐵質很好的輔助食品。尤以黑色和紅色皮效果最佳。缺鐵性貧血患者、婦女皆可多吃。

如果看到這裡還沒有解决問題,請繼續往下看:

去肝火的食物:蔬菜篇

 去肝火的食物:蔬菜篇

1、苦瓜

苦瓜,又名涼瓜。《隨息居飲食譜》一書中提到:「苦瓜青則苦寒、滌熱,明目,清心。熟者色赤,味甘性平,養生滋肝,潤脾補腎」。這些都說明了苦瓜有健脾開胃,清熱解暑,明目止痢,涼血解毒的作用。

2、百合

百合入心經,性微寒,能清心除煩,寧心安神,用於熱病後餘熱未消、神思恍惚、失眠多夢、心情抑鬱、喜悲傷欲哭等病症。

3、芹菜

芹菜味甘苦,性微寒涼,不但具有清除肝火,通順血脈的功效,而且它還對頭暈,牙齦腫痛,面紅目赤等症狀有輔助的療效。可以涼拌食用,也可以水煎飲。

4、蓮藕

初秋常食蓮藕清心去火養脾胃。生藕性寒,甘涼入胃,可生津解渴,散瘀清熱,涼血,止嘔,所以婦女產後忌食生冷,惟獨不忌藕;熟藕更偏重於益胃健脾、養血補虛的作用。

5、茭白

茭白性寒涼,適合心經有熱、心煩口渴、便干尿黃症狀的人食用,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

6、苦苣

中醫認為,苦苣性寒、味苦、無毒,有消炎解毒的作用,苦苣苗對於愛喝酒的老年朋友非常好,敗肝火。有些老年朋友喜歡喝點高度酒,這個苦苣苗可以保肝護肝。

7、番茄

西紅柿性味甘酸、微寒,可消食積、解渴,改善發熱煩渴。取小西紅柿、半個奇異果、適量低脂酸奶或水榨汁,至帶顆粒狀飲用,可清熱止渴、助降心火,並具健胃功效。

8、黃瓜

黃瓜夏季吃不僅爽口、清熱、解暑,還能增進食慾。因為其中所含的葡萄糖甙、果糖等不參與通常的糖代謝,糖尿病人食用黃瓜,血糖非但不會升高,甚至會降低。肝火旺的人多吃黃瓜可以有效降火。

魚有哪些食療作用?

魚有哪些食療作用?

魚:有益氣健脾、利水消腫、清熱解毒、通絡下乳等功能。腹水患者用鮮鯽魚與赤小豆共煮湯服食有療效。用鮮活鯽魚與豬蹄同煨,連湯食用,可治產婦少乳。鯽魚油有利於心血管功能,還可降低血液粘度,促進血液循環。

鯉魚:有健脾開胃、利尿消腫、止咳平喘、安胎通乳、清熱解毒等功能。鯉魚與冬瓜、蔥白煮湯服食,治腎炎水腫。大鯉魚留鱗去腸雜煨熟分服之,治黃疸。用活鯉魚、豬蹄煲湯服食治產婦少乳。鯉魚與川貝末少許煮湯服用,治咳嗽氣喘。

鰱魚:有溫中益氣、暖胃、滋潤肌膚等功能,是溫中補氣養生食品。

青魚:有補氣養胃、化濕利水、祛風除煩等功能。其所含鋅硒等微量元素有助於抗癌。

黑魚:有補脾利水、去瘀生新、清熱祛風、補肝益腎等功能。黑魚與生薑紅棗煮食對治療肺結核有輔助作用。黑魚與紅糖燉服可治腎炎。產婦食清蒸黑魚可催乳補血。

墨魚:有滋肝腎、補氣血、清胃去熱、養血、明目、通經、安胎、利產、止血、催乳等功能。 

草魚:有暖胃、平肝祛風等功能,是溫中補虛的養生食品。

帶魚:有暖胃、補虛、澤膚、祛風、殺蟲、補五臟等功能,可用作遷延性肝炎、慢性肝炎的輔助治療。 

鰻魚:有益氣養血、柔筋利骨等功能。

去肝火的食物

火龍果屬涼性,具有明目降火,預防便秘、清熱潤肺、護嗓止咳、養顏美顏、預防貧血等功效。火龍果味道清甜,是炎天不能不吃的去肝火佳果。火龍果確實具備諸多對人類有益的成份,還有更多促進健康、美容、防病強身的元素。

疲乏食療的方法

中醫認為,疲乏最主要是由脾虛濕因、氣血兩虛造成的。當飲食不當等原因造成脾虛後,會影響食物的消化吸收,出現營養缺乏、肌肉無力。同時,水液停留體內時間過長容易生濕,而中醫認為濕的特點是纏綿難愈,同樣可導致疲乏。而一些先天不足或後天有慢性疾病、久治不愈者一樣可出現氣血兩虛的疲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