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成病人不知自己患慢性腎病

曾有調查組在廣州做過流行病學調查,涉及50多萬人,調查顯示:廣東地區慢性腎臟病的發病率是 12%,發病率是非常高的。而且,有腎臟病的這些病人,知道自己有問題的不到10%,也就是說,90%以上的病人不知道自己得了什麼病。

慢性腎病症狀

熟悉掌握慢性腎病早期可能出現的症狀,可以對慢性腎病的發生起到警示作用,便於慢性腎病患者早期診斷和治療,有效遏制病情惡化。通常,當尿液中出現大量泡沫以及尿中見血色或夜尿增多,即尿常規檢查尿中出現尿蛋白和紅細胞,則可能為慢性腎病早期發生的預警信號。早期慢性腎病的症狀不顯見,如一般的慢性腎炎患者都沒有特別明顯的不適症狀。故有尿液異常時,建議就醫檢查診斷。一旦病人感覺自身有明顯疲勞、貧血等非常明顯的症狀出現才去就醫時,可能慢性腎病病情已經過了早期階段了,這樣將為慢性腎病的後期治療帶來更大的難度。

慢性腎病發病特點有「三高」、「三低」:發病率高、伴發的心血管病患病率高、病死率高;全社會對慢性腎病的知曉率低、防治率低、伴發心血關病的知曉率低。調查顯示,我國40歲以上人群慢性腎病的患病率大於10%,知曉率卻不足5%。在我國,發生於腎小球腎炎的慢性腎病患者最多,占40%。隨我國人群飲食結構和生活習慣的改變,其他的繼發性慢性腎病正不斷增多。

怎樣預防慢性腎病?

避免過度勞累,精神壓力大

過度勞累、開夜車、考學壓力大等等,均可使慢性腎炎病情加重。要有良好的生活習慣,保持有規律的生活。平時要合理安排生活作息制度,多參加適量活動,加強身體鍛煉,但應避免過勞。合理營養,增 強體質和機體抵抗力。注意個人衛生及環境衛生的清潔,養成良好的生活衛生習慣,並隨時保持心情輕鬆愉快,強化自我保健意識。

謹防細菌或病毒感染

細菌或病毒感染是引起急性腎炎的最常見原因,特別是上呼吸道感染、無症狀性菌尿、流感、咽喉炎、氣管支氣管炎等,都可能使慢性腎炎症狀加重。

注意飲食營養

腎炎病人要避免高蛋白飲食,注意食品安全,多吃新鮮的瓜果和天然食品。以品種多樣、搭配合理、清淡可口為原則。

如果看到這裡還沒有解决問題,請繼續往下看:

少豆多肉少衣多浴 需要牢記的九個春季養生秘訣

在萬物生的春季,養生需要熟記9個「加減法」口訣:

一、少食多嚼

想管住自己的嘴,不妨嘗試以下幾招:在感到有點兒餓時開始吃飯,而且每餐在固定時間吃;每次少盛一點,或使用淺盤和透明餐具;吃飯至少保證20分鐘,因為從吃飯開始,經過20分鐘後,大腦才會接收到吃飽的信號。一般來說,每口食物咀嚼15—20次,有助消化,避免發胖,還能緩解緊張、焦慮的情緒。不妨用小湯匙代替筷子,或者輪流使用勺子和筷子吃飯,即使想快也快不起來,保證每口食物都能充分咀嚼。

二、少肉多豆

這似乎已成了眾人皆知的「秘密」。我們身邊有不少「肉食動物」,漢堡、烤肉、烤鴨、紅燒肉,頓頓無肉不歡。按「膳食平衡寶塔」的建議,一個人每天最好只攝入瘦肉75克,即一副撲克牌大小的一塊。其中,體力勞動者、男性可以多吃紅肉,腦力勞動者、女性及身體機能退化的老人,應多吃白肉。尤其是患有肥胖、心臟病、高血壓等的人,更應少吃肉,多吃豆製品。豆子被稱為「地里長出來的肉」,特別是用大豆做的各種豆製品,比如水豆腐、豆腐絲、豆腐乾、豆腐皮之類,都是提供蛋白質的好食品。

三、少鹽多醋

鹽不僅會偷走你身體裡的鈣,還會帶走正常的血壓。自家做飯時,除了少放鹽,也要儘量控制醬油、番茄醬、辣椒醬、咖喱等調味品的攝入量。更要小心看不見的鹽,比如餐館中紅燒菜、燉菜等菜品,薯片、罐頭及快餐方便食品中都含較多的鹽。醋則稱得上是廚房裡的保健調味品了,炒菜時不妨放一點,用米醋醃泡菜可以降血脂,用陳醋配著麵食吃能助消化,做魚和骨頭湯的時候放點醋,還有助於其中鈣質的吸收。

四、少衣多浴

一提到少穿,自會讓人想到「春捂秋凍」。其實,秋凍不是讓人挨凍,而是指緩緩添衣。適當的涼爽刺激,有助於促進身體代謝,提高對低溫的適應力。當戶外早晚氣溫降低到10℃左右時,就應該結束「秋凍」了。洗個熱水澡既能解乏,又助睡眠,最重要的是在洗澡時做點「小動作」,比如用手掌在腹部按順時針方向按摩,並淋浴腹部,可以防便秘,在水流中搓臉能加速血液流動,能緩解疲勞。早晨起來最適合淋浴,可以喚醒身心,而睡前1至2個小時,最好在浴盆里泡個澡。水溫應在40—50攝氏度,比體溫略高。

五、少藥多練

不管平時多大方,吃藥時最該「摳門點」,遇到傷風感冒這樣的小病,最好扛一扛,別隨便吃藥。老年人還應遵守「歲加量減」的原則,60歲以上的老年人,其用藥量相當於成人用藥量的3/4,不可自行增加,並且同時最多只能服4種藥。如果沒有養成鍛煉的習慣,吃藥也等於白吃。最新研究顯示,只要每天堅持鍛煉15分鐘,平均可延壽3年,比如快走、慢跑、騎自行車等,都稱得上最好的「藥物」。

六、少車多步

一項研究顯示,有車一族越來越多,大約25%的人已經丟掉了走路的習慣。研究發現,整天開車到處走的人比喜歡走路的人,生病的時間長2倍。現代人以工作忙為藉口逃避運動,其實,每天進行30分鐘的有氧運動(如快走),免疫系統的工作效率更高。

七、少欲多施

平時不妨多給予別人幫助,如借給陌生人紙、筆,給街頭乞討者食物或錢,參與募捐活動等等。小小的善行能讓你感到自己生存的社會價值,給你帶來情感滿足,煩惱自然就煙消雲散。另外,好吃的東西不要自己獨享,分點給別人,不但與他人分享美味,一方面也控制了自己的熱量攝入;別犯懶讓同事幫你帶飯捎東西,離開座位,自己跑一趟,看看可以為別人順手做些什麼。這樣一來,不僅能活動筋骨,防止肥肉上身,還賺了個好人緣。

八、少慮多笑

太看重位子,總想著票子,倒騰著房子,放不下架子,撕不開面子,眷顧著孩子焦慮掛在每個人的臉上。為什麼不嘗試換種表情呢?4歲的孩子每隔4分鐘就會笑一次,成人也應每小時都笑一笑。笑不僅能增進肺活量,還能幫你減肥,給心臟鬆綁。開懷大笑15分鐘能夠消耗40卡熱量。如果每天都如此,一年可以減輕至少1.8公斤的體重。任何人都會有情緒失控的時候,不妨準備一個「心情急救箱」,比如看場電影、跑幾圈、到某個地方吃點心、和孩子們在一起、購物排隊時與別人分享笑容,讓笑容如陽光般照亮生活,同時也「溫暖」心臟。

九、少言多行

健康計劃不能只是口上說說,動輒以「沒時間」、「堅持不下去」等當作藉口。與其整日抱怨體重降不下來、啤酒肚漸漸隆起,不如利用這些時間行動起來吧!不然的話,你永遠只能看著別人的好身材、好氣色乾瞪眼。從今天起,每天努力改掉一個壞習慣,就當給自己儲存一份健康保險。

女性常做噩夢或已孕?噩夢預示身體健康

噩夢,讓本不輕鬆的現代人的神經更加緊繃。本次調查顯示,47.4%的人表示噩夢影響了自己的睡眠質量;13.6%的人稱加重了心理負擔,變得更加焦慮、抑鬱等;有4.9%的人更為嚴重,已因此不能集中精力,影響到工作和生活,需要接受治療;僅24.7%的人表示「沒什麼影響」。

美國《赫芬頓郵報》日前一篇文章指出,當一個人做夢多、做奇怪內容的夢和重複做相同內容的夢,往往說明他的健康出現了以下方面的問題。

一、發燒。人處於生病狀態時往往會做噩夢,尤其發燒時,身體會通過噩夢向你發出預警。二、血糖水平降低。如果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驟然下降,可能會有噩夢相隨而來。三、壓力過大。有些時候,壓力會顯現為常見的夢境主題,如錯過坐飛機或是迎面而來的海浪。四、嚴重的心理疾病。焦慮症和抑鬱症也會讓病人遭遇奇怪和心煩意亂的夢境,心理疾病的程度越深,越容易擾亂人們的睡眠,比如躁鬱症就會引發病人生動逼真和奇特的夢境。懷孕雖然不是一種病,但也會導致孕婦的做夢次數增加。以色列學者發現,孕婦所做的夢越是令她們感到苦惱,她們患產後抑鬱症的可能性越低。義大利研究也發現,孕婦做夢的次數越多、夢的內容越令人沮喪,她們所需要的分娩時間就越短。

三種人更容易做噩夢:

年輕人。「受金融危機的影響,因不堪噩夢困惱來求助我的人將近翻了一番。以前這部分人只占我門診量的5%,現已增加到10%。」睡眠專家、上海中醫失眠症醫療協作中心副主任施明在接受《生命時報》記者採訪時憂心地表示,突然失業、工作壓力過大等原因,使得年輕人成為他門診中的「主力軍」。

女性。最近,英國西英格蘭大學研究人員跟蹤5年發現,19%的男性和30%的女性表示近期做過噩夢,女性更易把日常焦慮等情緒帶入睡夢中,而且對噩夢的感覺也更為強烈。

兒童。馬克教授表示,做噩夢的頻率還可能與年齡有關。一周內大約有1/4的5—12歲兒童因噩夢驚醒。原因是兒童的大腦還在發育、情緒更受外界影響,他們做的噩夢夢境通常是被人跟蹤。此外,從青春期走向成人期時,噩夢的頻率也會增加,此後便開始減少。

幾招幫你遠離噩夢

解決白天的問題最關鍵。夢是人們白天情緒的一面「鏡子」,比如,臨近考試的學生經常會夢見交白卷。在這種情況下,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把白天的心態調節好,減少負面刺激的產生。人人都在承受壓力,關鍵是要做好自己情緒的管理師,保持一個平和的心態,儘量避免緊張、焦慮等不良情緒。

養成良好睡眠習慣。應養成晚上12點前定時睡覺的好習慣,建議老年人選用蠶絲等質地輕柔的被子。睡前兩小時別做劇烈運動、不看刺激性強的書籍、影視作品,多聽聽輕柔的音樂,看看輕鬆的書籍,洗個溫水澡,泡泡腳,都能緩解緊張情緒。

睡前少吃辛辣及高脂食物。一項發表在《國際精神生理學》雜誌上的研究顯示,由於辛辣食物能提高體溫,睡前吃會擾亂睡眠,導致頻頻做噩夢。2007年一項發表在《心理學報告》上的研究也顯示,白天吃高脂肪食物越多,睡眠質量變差的概率就越大。此外,飲酒過多也有可能導致噩夢。

記錄夢境幫助解決問題。不妨每次寫下、畫出噩夢中的場景或記錄夢境,能幫助醫生診斷病情、制訂治療方案,以消除噩夢帶來的困擾。叢中強調,記錄時一定要注意夢的情節和你夢中的情緒這兩大要點。

一分鐘判斷是否缺乏維生素

晚春正是一些維生素的「缺乏季」,工作緊張的「快餐族」更易缺乏維生素。其實,只要讀懂了維生素與健康的關係,普通人也能一分鐘之內判斷出自己是否缺乏維生素,到底缺了哪種維生素。

立夏節氣,立夏養生_24節氣立夏養生專題

24節氣中的立夏節氣怎樣養生呢?家庭醫生在線養生頻道為你詳解立夏時節的養生要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