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疾病在近些年是比較常見的,有一些心臟病患者在發病後需要在心臟中放置支架才能治療疾病並且延長性命。而有一些人就認為心臟在放置支架後會讓心臟變得脆弱,在平時就不能幹各種體力活,很容易危及性命,其實心臟放置支架是否能幹體力活要根據情況來決定。
心臟放了支架後能幹體力活嗎?
一般來說,在放置心臟支後能不能幹體力活是因人而異的,要看自己身體的基礎能力和身體素質,在放置支架後如果沒有存在其他心功能一系列問題,反而改善心臟疾病,就可以讓自己的體力恢復到正常狀態。
如果有合併心功能不全,如急性心肌梗死、心肌缺血或者是長時間血壓控制不穩定,這些問題存在會讓心臟擴大,就需要讓醫生進行評估,這種情況下一般不建議干體力活,存在這些問題進行體力活可能會導致心衰發生。
另外還需要知道在進行支架治療後並不能一次性解決問題,還存在血管動脈狹窄的現象也要特別注意,不能幹體力活,這種情況進行體力活會誘發心絞痛,讓病情加重。
心臟放置支架後平時要注意什麼?
一、改掉不良習慣
要知道生活中的很多不良習慣很容易誘發心臟疾病發生,所以心臟病患者在放置支架後要讓自己的戒除一些不良習慣,如吸菸、喝酒、加班熬夜,暴飲暴食等,這些都是導致冠心病發作的主要誘因,在放置支架後一定要戒除自己平常的一些不良習慣,才能避免一些心臟疾病再次出現。
二、控制好原發性疾病
如果身體存在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以及其他疾病時要特別注意,這些疾病都是讓冠心病發生的主要原因,所以在放置支架後一定要控制好這些原發性疾病,才能防止心臟再次出現問題。
廣州市紅十字會醫院心血管內科主任醫師吳同果曾接受採訪表示,很多心臟病患者做完支架後認為能一勞永逸,但實際上動脈硬化是全身性的,所以在做完心臟支架手術後要做好注意事項,患者要堅持服用藥物並且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以及飲食方式,對於一些危險因素要控制好,儘量避免,同時還需要定期複診,在出現危險信號時要及時就醫。
總的來說,心臟放置支架後的注意事項患者是要了解清楚的,並不是放置支架後就可以一勞永逸,如果沒有做好注意事項並且定期複診讓自己放縱,就很容易導致疾病再次復發或者更加嚴重。
本文指導醫生:-
吳同果教授 主任醫師
廣州市紅十字會醫院心血管內科
擅長疾病: 內科疾病的診斷與治療,對心血管內科疑難...[詳細]
如果看到這裡還沒有解决問題,請繼續往下看:
腸胃不好不能吃什麼食物 注意飲食五大原則
由於飲食不規律,很多人都存在腸胃不好的問題,所以腸胃不好的人在飲食上一定要注意。腸胃不好,以下的食物的一定不要吃的。下面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1、辛辣食物
辣椒具有殺菌、防腐、調味、營養、驅寒等功能,但同時也會擾亂食道。結果是會有一陣燒心的感覺,有的人還會覺得胃痛,所以腸胃不好的人不要吃辣。
2、不好消化的食物
對於煎炸、油膩的食物,還比如各種糯米做的食物,湯圓等等,也是不容易消化的食物,胃部需要分泌更多的胃酸來進行消化,從而使胃病加重。
3、過冷或過燙的食物
胃是喜溫的,吃過冷或過燙的食物都會讓胃產生應激反應,讓原本可以很溫和進行的消化活動變得異常亢奮。因此飯菜、湯飲溫度儘量不要過冷或是過熱,適宜的溫度在37℃左右。冷還包括食物的屬性,因此胃不好的人儘量少吃寒涼性質的食物。
4、加工肉
很多人覺得吃加工肉方便,但是常吃加工肉,如鹹肉、香腸、燻肉等,會增加患胃癌的風險。如果加工肉類製品的攝入量每天增加30克,那麼患胃癌的幾率就會大大提高。
5、豆類
豆類食品雖然營養豐富,但卻會引起胃痛等問題。因為如果腹部沒有足夠的酶去消化豆類,結果就會引起胃痛腹脹和產生氣體。
五大飲食原則養好腸胃
原則一:飲食要清淡
腸胃不好的人,為了避免給腸胃帶來不必要的的負擔,在飲食上首先要注意飲食清淡且易消化,一日三餐要注意少食多餐,不宜大魚大肉,暴飲暴食。
原則二:注意食物溫度
平時吃飯的溫度要注意,過冷或者過熱的飲食都會使胃黏膜血客收縮或者擴張,影響胃的功能,使胃黏膜保護作用降低,誘發胃腸道疾病。
原則三:注意葷素食搭配
葷素食的比例最好是1比4。既要有豬、牛、羊肉,又要有雞、鴨、鵝,還要有菌類和魚類,別忘了還要有豆製品和有根、莖、葉、花、果的果蔬,這才算是一桌營養又健康美味的美食。
原則四:注意粗細糧搭配
現代人的飲食講究精細,但在加工的過程中,食物中的許多營養物質會流失,導致維生素、微量元素缺乏。適時吃些粗糧,才能有效保障足夠的營養素攝入。
原則五:多吃高纖維食物
多吃高纖維、高礦物質的食物,增加黃綠色蔬菜和時令水果的進食,不僅可以補充人體維生素和無機鹽的不足,還可以滿足人體肝臟的需求。建議可以多吃油菜、芹菜、菠菜、薺菜、枸杞頭等食物。
慢阻肺已成我國居民第三大「殺手」 三聯用藥可顯著預防急性加重
慢阻肺,即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也就是老百姓常說的「肺氣腫」,它是我國最常見的慢性呼吸系統疾病之一。數據顯示,我國40歲以上人群慢阻肺患病率為13.7%,總體患者人數近1億。然而,由於慢阻肺早期症狀並不明顯,不少患者直到急性加重發作後才就醫治療,又因缺乏科學管理導致急性加重反覆發作,甚至因此死亡。專家認為,預防急性加重是治療慢阻肺的關鍵,對中重度患者而言,規範三聯用藥可起到理想的控制病情作用。
認識「沉默的殺手」慢阻肺 頻繁急性加重推高死亡率
流行病學調查數據顯示,在我國慢阻肺極其常見,尤其在40歲以上的人群當中,平均每7人就有一人患慢阻肺。這驚人的數據或許是很多人無法想像的:「怎麼我身邊就沒發現慢阻肺的患者呢?」
廣東省慢阻肺聯盟主席、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主任趙子文教授解釋道,這與慢阻肺的症狀不明顯有關,也是慢阻肺被稱為「沉默的殺手」的原因,「慢阻肺前期無明顯症狀,往往易被患者忽視。臨床上前來就診的患者,大多是因為出現了急性加重,這時候患者肺功能已損失近半,不僅預後情況不理想,後續帶來的經濟和社會負擔也將相當沉重。」
趙子文教授
目前,我國慢阻肺患者平均每年急性加重發作2次,約1000萬患者每年因此需住院一次,這不僅導致醫療資源的大量消耗,還給患者帶來生命危險。
慢阻肺急性加重會造成非常嚴重的後果,包括對患者肺功能的不可逆的損傷,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等。數據顯示,慢阻肺患者一旦因急性加重首次住院,到出院7.7年後,死亡率將達到可怕的75%。
因此,趙子文教授指出,對待慢阻肺要做到早防早治,倡導高危人群定期進行篩查,對已確診的患者而言,應進行規範化的吸入性藥物治療,預防急性加重發作,「建議40歲以上的人、有吸菸史的人、特殊工種從業者、長期在重度空氣污染地區生活的人群以及有呼吸疾病家族史的人群都建議每年進行肺功能檢查。而一旦確診,則應根據病情不同選擇不同的藥物治療控制病情。」
如何預防慢阻肺急性加重?規範藥物治療必不可少
除了要對慢阻肺早診斷和早發現,患者還要重視慢阻肺穩定期的規範治療,預防慢阻肺急性加重的發生。
對此,趙子文教授認為患者可以從多個層面進行預防,「慢阻肺急性加重可由感冒、細菌感染和空氣污染誘發,因此每到冬春季節,各大醫院慢阻肺急性發作的患者就會劇增。對應預防的措施是避免患上感冒和避免空氣污染,患者應每年接種流感疫苗和戒菸,當然更必不可少的是穩定期的規範用藥。」
目前,吸入療法是慢阻肺藥物治療的首選方案,根據患者病情不同,可選擇單種藥物、雙聯藥物以及三聯藥物的治療。趙子文教授告訴家庭醫生在線編輯,規範地應用吸入療法可明顯降低患者急性發作的頻率,但如何提高患者依從性,讓其堅持按時按量用藥一直是亟待解決的問題,學界也對此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改進。
「吸入療法傳統上有兩種製劑裝置,一種是氣霧劑(pMDI),一種是粉霧劑(DPI)。前者容易導致患者吸入藥物不均勻,後者對患者吸力有要求,部分患者可能無法吸入足夠多的藥物從而影響療效。同時,對需要應用三聯藥物的患者而言,往往需使用兩個裝置分兩次用藥,很容易導致漏服情況的出現。」
針對這一現狀,作為慢阻肺治療的三聯吸入創新藥物,布地格福吸入氣霧劑(倍擇瑞®令暢®)2019年12月通過優先審評通道在中國獲批,並於1月18日在廣州舉行中國南區上市會。
上市會現場
據悉,布地格福吸入氣霧劑聯合遞送布地奈德(吸入糖皮質激素ICS)/格隆溴銨(長效抗膽鹼能藥物LAMA)/富馬酸福莫特羅(長效β2受體激動劑LABA)三種藥物成分,並採用了先進的「共懸浮技術」,使得藥物可均勻、有效地被患者吸入,能夠進一步幫助提高患者用藥效能,讓藥物真正有效的沉積在病灶部位,持續改善患者肺功能。
布地格福吸入氣霧劑裝置
「過去,有30%慢阻肺患者無法控制病情,導致反覆急性加重、反覆入院,這不僅消耗了醫療資源,還極大降低患者生活質量,部分患者還會因此喪命。若這部分重症患者規範應用三聯藥物,其中近半可做到控制病情,不必反覆發作住院,從而提高生活質量、延長壽命。」趙子文教授強調,慢阻肺患者一旦確診,就需要堅持終身服藥控制病情,若能通過規範服藥預防急性加重的發作,對患者本人、家庭乃至社會而言都是有正面意義的。
本文指導醫生:-
趙子文教授 主任醫師
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呼吸內科
擅長疾病:呼吸危重症、疑難病的診治和經支氣管鏡微創...[詳細]
怎樣區分清楚胃痛還是膽痛呢?要如何判斷?
身體的胃部以及膽囊由於比較相近,所以在出現這兩個部位疼痛時很容易讓人混淆,甚至有些患者會因為混淆疾病而讓自己沒有得到正確的治療,因此要警惕會區分胃痛和膽囊疼痛,才可以在出現時不會混淆,避免在進行治療的時候因為治療位置錯誤而會導致病情加重,而讓自己更加痛苦。
總是手麻到底是怎麼回事?小心是這幾種疾病在作怪
手麻在平時生活中是非常常見的症狀,有些是正常的手麻,只需一定時間就能夠緩解,而有些則是疾病因素所致,其實很多疾病的症狀表現都有手麻,我們可以將其看作是疾病給我們的信號,因為一般出現手麻時病情並不會太惡劣,所以了解引起手麻的原因,加以重視,早日治療,這是最為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