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生素C是人體需求量最大的營養素之一,它具有多種生理功能,如抗氧化,增加人體免疫力,改善鐵、鈣和葉酸的利用等。維生素C的主要來源有新鮮蔬菜、水果和薯類等,然而它比較「脆弱」,尤其面對以下六大「天敵」時,更容易損失。
第一個天敵是「水」。維生素C是一種水溶性的維生素,處於水溶液狀態時,更易流失。比如,清洗蔬菜時,維生素C會從切口隨水流失;焯燙蔬菜時,會溶解於水中造成損失等。為了避免維C的過多損失,建議在烹調蔬菜時先洗後切,切後馬上烹調,焯燙時儘量保持蔬菜完整。
第二個天敵是「鹼」。維生素C在酸性環境下穩定,而遇到鹼特別不穩定,容易被破壞。說到鹼,很多人想到了烹調中人為添加的小蘇打,而實際上我們烹調所用的自來水通常也是鹼性的。這些「鹼」都會影響到食物中的維生素C。烹調菜餚時適當加點醋,不但使菜脆嫩好吃,而且可以防止維生素C遭到破壞,如炒土豆絲和炒豆芽時最好加點醋。
第三個天敵是「熱」。維生素C很怕熱,在焯、蒸、炒、煎、炸等烹調方式下,蔬菜中的維生素C都會有所損失。高溫長時間加熱的情況下,維生素C損失更多。因此,在烹調時要儘量少用煎炸等烹調方式,旺火急炒能夠縮短菜餚成熟時間,從而降低營養素的損失。另外蔥、姜、蒜有很強的抗氧化性,烹調時,加一些可以起到抗氧化的作用,有利於延緩並減少維C破壞。
第四個天敵是「光線」。研究發現,食品暴露於光照下維生素C會損失。烹調原料儲存時或烹調後要儘量避免日光照射,放入冰箱內冷藏保存效果會更好。
第五個天敵是「氧氣」。維生素C接觸到氧氣後,會發生氧化反應,從而造成損失。而且維C的破壞率隨金屬的存在而增加,尤其是銅和鐵的作用最大。許多蔬菜、水果一旦切開或切碎暴露在空氣中,維生素C就被氧化破壞。因此無論是蔬菜還是水果,切開後不能在空氣中久存。
第六個天敵是「鹽」。有研究發現,烹飪時加入食鹽,會導致蔬菜中維生素C被部分破壞;且加鹽量越多,蔬菜中維C的損失越大。其原因可能是烹調時鹽形成的高滲溶液使細胞中的維C浸析出來,使其更容易和一些氧化酶接觸,更容易發生氧化。同時,加鹽的先後不同,影響也不一樣,先加鹽會使維C滲出量增多,損失更大。建議做菜時要少加鹽、後加鹽。最好菜快出鍋時再加鹽,對保存維C有益。
如果看到這裡還沒有解决問題,請繼續往下看:
果蔬的科學吃法:什麼時間吃水果最好
榴槤是一種奇特的水果,愛它的人會愛死它,恨它的人也同樣會恨死它。最近一則新聞稱,一個小伙子吃了很多榴槤後又大量喝酒,結果引發猝死。一時間,微博上「吃榴槤喝酒恐致死」的信息引起了網友們的熱議:什麼樣的水果吃法是禁忌,我們又該如何科學吃水果呢?
什麼時間吃水果最好?在兩餐之間吃
什麼時候吃水果好呢?到底是餐前還是餐後呢?其實水果是一種零食,最好在兩餐之間吃。而如果要減肥的數,可以在進餐前20-40分鐘吃一些水果,這樣可以防止進餐過多導致的肥胖。水果普遍熱量較低。飯前吃水果,其中富含的果糖和葡萄糖,可快速被機體吸收,滿足機體對能量的緊迫「渴求」,水果內的粗纖維還可讓胃部有飽腹感,這樣可以減少正餐攝食量。
水果是酸的好還是甜的好?
水果的營養素和保健成分的含量與甜度關係不大。一般來說,對於同一種水果,味道略有酸澀的品種,其中維生素和抗氧化成分的含量更高一些。比如說,特別甜,一點酸澀味沒有的柑橘,其中的多酚類物質含量就比略有酸澀味的品種低一些。這是因為,大部分保健成分都有點不令人愉快的滋味,或者酸,或者澀,或者苦,基本上都與甜味無關。這裡並不是說水果甜了不好,是說如果只有甜味,沒有其他風味,健康價值上可能不如風味濃郁的果實。
水果是不是該多吃應季的?
無論什麼季節,吃水果總比不吃要好。但如果有可能的話,優先選擇應季的水果,因為應季的品質往往優於反季節的產品。對於北方來說,4月之前幾乎沒有應季水果;5月是草莓,5~6月有櫻桃、楊梅、杏、早桃、枇杷等,7~8月是西瓜、甜瓜和桃子的天下,還有荔枝和龍眼供應。9~10月最為豐富,蘋果、梨、海棠、沙果、石榴、獼猴桃等都大量上市。後面還有大批橘子、橙子和柚子。有些水果不止一年一熟,或者不同品種在不同季節成熟,比如芒果和菠蘿。
哪些果蔬農藥最少
2008到2009年,綠色和平組織曾對北京、上海、廣州三個城市中多家大型超市的17種蔬菜、水果進行過抽樣檢測,結果顯示,農藥殘留量排在前三位的分別是:黃瓜,含有4—13種不同農藥殘留;草莓,含1—13種;油菜,含1—12種;其次為豇豆、砂糖桔、荷蘭豆、扁豆、芥菜、小西紅柿和菠菜。雖然衛生部為此專門回應,指出這些蔬果中的農藥殘留其實都沒有超出國家規定的標準,但在老百姓心裡,多少還是留下了一些懷疑與陰影。
其實,蔬果中的農藥殘留問題,並不像我們想像的那麼嚴重,市場上90%多的蔬果都是符合國家農藥殘留標準的。
不過,在蔬菜和水果的種植中,確實因為各種原因,有些用的農藥稍多一些,有些則稍少。胡蘿蔔、土豆、洋白菜、大白菜、生菜、香菜,用農藥都比較少;而豇豆、洋蔥、韭菜、黃瓜、西紅柿、油菜、茄子則用的農藥比較多。一般來說,葉菜要比根莖類菜的農藥殘留多,因為它們的葉片柔軟、水分多,蟲子愛吃;根莖類埋在地底下不易招蟲。櫻桃、早桃、杏都屬於打農藥比較少的水果。但由於產地、品種等原因,導致每種蔬果的農藥殘留量都有很大不同,不能一概而論。
根據病情選擇合適的水果
不同的病人吃水果也有講究。糖尿病人應少吃含糖量較高的香蕉、荔枝、龍眼、大棗等水果,但可選蘋果、柑橘、橙子、柚子、西紅柿等含糖量中等或較低的水果。
心肌梗死的病人不宜食用蘋果、柿子、蓮子等含有鞣酸較多的水果,以免產生較強的收斂作用,加重便秘,導致該病的反覆發作。
肝炎患者多吃些橘子和鮮棗等含維生素C較多的水果,有利於肝炎的治療和恢復。
經常大便乾燥者,可多吃些桃子、香蕉、橘子等,因這些水果纖維素含量較高,柿子因含大量柿膠,吃多了可加重便秘。
泡茶和飲茶的注意事項 飲茶每天12克最適合
泡茶袋裝茶最好只衝泡1次,散裝茶則別超過3次 除了茶垢不清楚有害健康,茶葉沖泡幾次才最有營養,最健康?很多人也並不清楚。
生活中有些人喜歡將茶葉反覆沖泡,直到喝不出味道為止。有些人則沖泡一兩次就趕緊換茶葉。這兩種做法哪種正確,一杯茶究竟沖泡幾次比較好?中國農科 院茶葉研究所副研究員尹君峰說,有些人喜歡喝淡茶,有些人喜歡喝濃茶,雖然茶葉沖泡的次數和不同人的口味有很大關係,但從營養吸收上來說,袋裝茶最好只衝 泡1次,散裝茶則別超過3次。
他解釋,茶葉中含有具有抑癌作用的茶多酚、可以降血糖的茶多糖、使中樞神經興奮的咖啡鹼,以及多種胺基酸、維生素等營養物質。這些營養物質能析出多少,和沖泡的次數有很大的關係。一般來說,外形顆粒越大的茶葉,營養物質析出的速度越慢;顆粒越小,析出的速度越快。
與散裝茶葉相比,袋裝茶的茶葉在加工製造時通過切揉,充分破壞了葉細胞,顆粒形狀比較小,茶葉中的營養物質經過3—5分鐘的第一次浸泡,就會有80%—90%析出,第二次沖泡以後, 剩餘10%左右的營養物質也差不多全部析出了。因此,尹君峰建議,袋裝茶最好沖泡一次,不僅在營養的吸收上沒什麼損失,也不會影響口感和滋味。散裝茶由於 顆粒比較大,第一次沖泡的時間最好長一點,應在5分鐘左右,其中的營養物質會有60%—80%析出;經過第二次沖泡,會有80%—90%的營養物質析出第 三次沖泡後,營養物質的浸出率將超過95%,再沖泡下去,已經沒什麼營養作用了。
至於有專家指出,茶葉經多次沖泡,會使其中的農藥、重金屬等有害物質浸出。尹君峰說,這種說法雖然有一定道理,但不必過分擔心。目前我國茶葉生產中 使用的農藥大多水溶解度極低,按每人每天飲茶10克計算,即使沖泡1毫克/千克殘留的茶葉,攝入的農藥只有0.0001毫克,是世界衛生組織規定每天允許 攝入量的幾千分之一。茶葉中的重金屬鉛的浸出率也比較低,只要購買正規廠家的茶葉,其含量就不會超過國家標準。
飲茶每天12克最適合
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副研究員江和源建議,對於普通人來說,一日飲茶12克左右,分3~ 4次沖泡是適宜的。吃油膩食物較多、菸酒量大的人可適當增加茶葉用量。孕婦和兒童、神經衰弱者、心動過速者,飲茶量應適當減少。韓馳則提醒,隨著功夫茶的 流行,人們喝茶「越來越燙了」,這是非常不對的。「人們喝茶本為保健,但喝燙茶會增加食道癌等癌症的發病率,得不償失。飲茶最佳的溫度應該是60℃ 左右,不要超過70℃。」
此外,一天之中可在不同時間飲不同的茶:清晨喝一杯淡淡的綠茶,醒腦清心;上午喝茉莉花茶,芬芳怡人,可提高工作效率;午後喝杯紅茶,解困提神;晚上與朋友或家人團聚,泡上一壺烏龍或普洱,別有一番情趣,也不至於影響睡眠。
喝牛奶不要「一口悶」 牛奶喝對效果才好
很多人都有在早餐及睡前喝杯牛奶的習慣,每次喝的時候都是將一大杯牛奶一口氣喝完。這么喝牛奶好不好?會不會影響營養的吸收?專家表示,喝牛奶要放慢速度,不能「一口悶」。
常吃藍莓抗衰老!4類「莓」水果功效大盤點
日常生活中常吃這些「莓」讓你健康又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