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經是一種極常見的婦科疾病,指女子正值經期或行經前後(一周以內)出現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昏厥,以致影響正常的工作生活。現代醫學將痛經分為原發性痛經和繼發性痛經,後者是指由於盆腔器質性疾病,如子宮內膜異位症、盆腔炎或宮頸狹窄等所引起的痛經。前者又稱功能性痛經,是指在排除盆腔器質性病變的基礎上,周期性發生於月經期的痙攣性疼痛。
中醫學認為,原發性痛經屬於「經行腹痛」的範疇,其病因多與外邪侵襲、臟腑功能異常及情志失調等有關,病機不外是因實「不通則痛」和因虛「不榮則痛」,虛者多責之於氣血肝腎之虛,實者多責之於氣鬱及寒、濕邪之侵。
臨床中發現,經前期進行耳穴壓豆配合經間期、經後期艾灸關元穴,治療原發性痛經,效果顯著且患者易於接受。現介紹如下:
一、耳穴取穴:主穴:子宮、內分泌、卵巢、盆腔、皮質下。配穴:神門、腹、肝、腎、交感。
方法:在行經前3~5天進行耳穴壓豆,常規消毒後,取王不留行籽用膠布貼牢,貼敷於相應耳穴上,並適當按壓,使耳廓有發熱、脹痛感,囑患者每日按壓3次,每次每穴按壓半分鐘。
經前期氣血逐漸旺盛,血海滿溢,故選用子宮、腹、盆腔等穴,以調理局部氣血,行氣止痛;內分泌、卵巢調理內分泌及卵巢功能;肝、腎以疏肝補腎,緩解少腹痛;交感以解除子宮平滑肌痙攣;取皮質下以調理皮層功能,緩解緊張狀態;神門以鎮靜止痛。
二、艾灸關元穴:於月經過後第5~15天艾灸關元穴,每日約30分鐘。
痛經雖有虛實之分,但痛經「夾虛者多,全實者少」,經後期血海逐漸虧虛。經間排卵期與行經期一樣,除舊生新,氣血活動顯著,故在經後期及經間期艾灸任脈與腎經的交會穴關元,可補益元陽,鼓舞氣血,以利下月經血順利排出。
以上兩種方法配合,一般連續治療兩個月,即可獲得滿意療效。
如果看到這裡還沒有解决問題,請繼續往下看:
氣血兩虧艾灸療法
[取穴] 脾腧、肝腧、腎腧、神闕。
[肝俞]在背部,為足太陽經經穴,在第九胸椎棘突下,脊中(督脈)旁開1.5寸。
[脾俞]在背部,為足太陽經經穴,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脊中(督脈)旁開1.5寸處。
[腎腧]在腰部,當第2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
[神闕]位於人體的腹中部,臍中央。
[灸法]懸灸,每穴10~15分鐘。10天為一個療程,一個療程改善後,休息3~5日,可以繼續下一個療程。
感冒的艾灸療法
技術一
艾灸穴位:風池、風門、列缺、肺俞、合谷、大椎。
艾灸方法:①艾條溫和灸:每次選用3~5個穴位,每次灸治20~30分鐘,每日灸1次,直至痊癒為止。②艾炷隔姜炎:每次選用2~4個穴位,每個穴位灸5~7壯,每日灸1次,重證可每目灸治2次。直至痊癒為止。
主治:風寒感胃。症見惡寒重、發熱輕,無汗,鼻塞流清涕,口不渴或渴喜熱飲,苔薄白,脈浮緊。
技術二
艾灸穴位:風門、列缺,肺俞、合谷、大椎、風府、太陽、印堂。
艾灸方法:①艾條溫和灸:每次選用3~5個穴位,每個穴位每次灸15~30分鐘,每日灸1次,直至痊癒為止。②艾炷隔姜灸:每次選用3~5個穴位,每個穴位灸5~7壯,每日灸1次,重證可每日灸治2次。直至痊癒為止。氣候驟變時要強灸。
主治:風寒感冒頭痛較重者。症見惡寒重,發熱輕,無汗,頭痛,鼻塞流清涕,口不渴或渴喜熱飲,苔薄白,脈浮緊。
技術三
艾灸穴位:風府、風池、列缺、外關、尺澤、天突。
艾灸方法:①艾條溫和灸:每次選用3~5個穴位,每個穴位每次灸15~30分鐘,每日灸1次,直至痊癒為止。②艾炷隔姜灸:每次選用3~5個穴位,每個穴位灸5~7壯,每日灸1次,重證可每日灸治2次,直至痊癒為止。③艾炷直接灸:每次選用3~4個穴位,每個穴位灸5~7壯,隔日灸1次。氣候驟變時要強灸。
主治:風寒感冒兼咳嗽者。症見惡寒重,發熱輕,無汗,頭痛,鼻塞流清涕,咳嗽吐稀白痰,口渴或渴喜熱飲,苔薄白,脈浮緊。
技術四
艾灸穴位:風府、風門、列缺、肺俞、大椎、身柱。
艾灸方法:①艾條溫和灸:每次選用3~5個穴位,每個穴位每次灸15~30分鐘,每日灸1次,直至痊癒為止。②艾炷隔姜灸:每次選用3~5個穴位,每個穴位灸5~7壯,每日灸1次,重證可每日灸治2次,直至痊癒為止。③艾炷直接灸:每次選用3~4個穴位,每個穴位灸5~7壯,隔日灸1次。
主治:風寒感冒身痛較重奔。症見惡寒重,發熱輕,無汗,頭痛,身痛,鼻塞流清涕,咳嗽吐稀內疲,口不渴或渴喜熱飲,苔薄脈浮緊。
技術五
艾灸穴位:大椎、曲池、外關、尺澤、風池、合谷。
艾灸方法:艾條溫和灸:每次選用3~5個穴位,每個穴位每次灸10~20分鐘,每日灸1次,直至痊癒為止。
主治:風熱感冒。症見發熱,微惡風寒,有汗或少汗,鼻塞,流黃獨涕,咳嗽,咽紅干痛,口乾渴,咯痰黃稠,舌尖紅,苔薄黃,脈浮數。
技術六
艾灸穴位:大椎、曲池、外關、尺澤、風池、合谷、少商、商陽。
艾灸方法:艾條溫和灸:每次選用3~5個穴位,每個穴位每次灸10~20分鐘,每日灸1次,直至疫愈為止。
主治:風熱感冒咽痛較重者。主症:發熱,微惡風寒,有汗或少汗,鼻塞,流黃濁涕,咳嗽,咽紅干痛,口乾渴,略痰黃稠,舌尖紅,苔薄黃,脈浮數。
技術七
艾灸穴位:大椎、肺俞(雙)、風門(雙)、氣海(雙)、足三里(雙)。
艾灸方法:①艾條溫和灸:每次選用3~5個穴位,每個穴位每次灸10~20分鐘,每日灸1次,直至痊癒為止。②艾炷隔附子餅灸:每次選用3~5個穴位,毎個穴位灸5~7壯,每日灸1次,重證可每日灸治2次,直至痊癒為止。③艾炷直接灸:每次選用3~4個穴位,每個穴位灸5~7壯,隔日灸1次。
主治:氣虛感冒。症見惡寒,發熱,無汗或少汗,頭痛,肢體倦怠乏力,咳痰無力,平素神疲乏力,氣短懶言,反覆易感,舌質淡苔薄白,脈浮。
技術八
艾灸穴位:大椎、足三里(雙)。
艾灸方法:①艾條溫和灸:每個穴位每次灸20~30分鐘,每日灸1次,直至痊癒為止。②艾炷隔附子餅灸;每個穴位灸5~7壯,每日灸1次,重證可每日灸治2次,直至痊癒為止。③艾炷直接灸:每個穴位灸3~5壯,隔日灸1次。
主治:陽虛感冒。症見惡寒重,發熱輕,四肢欠溫,語音低微,舌淡胖有齒痕,脈沉細無力。
技術九
艾灸穴位:大椎、委中、肺俞、風府。
艾灸方法:①艾條溫和灸:每個穴位每次灸20~30分鐘,每日灸1~2次,直至痊癒為止。②艾炷隔姜灸:每個穴位灸5~7壯,每日灸1~2次,直至痊癒為止。③艾炷直接灸:每個穴位灸5~7壯,隔日灸1次。
主治:流行性感冒。症見突然起病,畏寒高熱,體溫可達39-40攝氏度,多伴頭痛、全身肌肉關節酸痛、極度乏力、食慾減退等全身症狀,常有咽喉痛、乾咳,可有鼻塞、流涕、胸骨後不適等。
技術十
艾灸穴位:風池(雙)、大椎、太陽(雙)、列缺(雙)、合谷(雙)、關元、中脘、足三里(雙)。
艾灸方法:①艾條溫和灸:每個穴位每次灸20~30分鐘,每日灸1~2次,
直至痊癒為止。②艾炷隔姜灸:每個穴位灸5~7壯,每日灸1~2次,直至痊癒為止。③艾炷直接灸:每個穴位灸5~7壯,隔日灸1次。
主治:胃腸型感胃。症見惡寒重,發熱輕,無汗,頭痛,身痛,鼻塞流清涕,腔腹脹滿,不思飲食,大便稀溏,口不渴或渴喜熱飲,苔薄白,脈浮緊。
技術十一
艾灸穴位:風門(雙)、肺俞(雙)、足三里(雙)、大椎。
艾灸方法:①艾條溫和灸:每個穴位每次灸20~30分鐘,每日灸1~2次,直至痊癒為止。②艾炷隔姜灸:每個穴位灸5~7壯,每灸1~2次,直至痊癒為止。③艾柱直接灸:每個穴位灸5~7壯,日灸1次。
主治:預防感冒。
家庭艾灸祛「虛寒」
艾灸保健,對冬季出現的身體乏力、月經紊亂、關節酸痛、連續感冒等虛寒症狀,具有很好的調理作用。其操作方法方便、簡單,適合家庭養生保健之用。
艾灸時的常用體位
施灸時的體位正確與否是準確取穴、預防暈灸、便於術者操作、提高療效的保證。臨床常用的灸療體位有以下幾種。坐位:正坐,兩足蹬地,上肢屈肘趴伏在桌上,暴露背部以便施灸。適用於項、背部穴位施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