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時的常用體位

施灸時的體位正確與否是準確取穴、預防暈灸、便於術者操作、提高療效的保證。臨床常用的灸療體位有以下幾種。

坐位:正坐,兩足蹬地,上肢屈肘趴伏在桌上,暴露背部以便施灸。適用於項、背部穴位施灸。

俯臥位:俯臥,臍下可放一小枕頭,以便背部肌肉舒展、平坦。適用於項、背、腰、下肢後側及上肢部分施灸。

仰臥位:仰臥,上肢平放,下肢放直,或微屈,以便對胸、腹、上肢、下肢前面穴位以及頭面部穴位施灸。

側臥位:非灸側在下,側臥,上肢放在胸前,下肢伸直,以便對側頭部、下肢外側或內側、部分上肢穴位施灸。

如果看到這裡還沒有解决問題,請繼續往下看:

艾灸技術的適應證和禁忌證

一、適應證

①寒凝血滯、經絡痹阻引起的各種病證。②外感風寒表證與中焦虛寒。③脾腎陽虛、元氣暴脫之證。④氣虛下陷、臟器下垂之證。⑤外科瘡瘍初起,瘰癧、乳癰初起,各種痛證,癤腫未化膿者,灸之可消瘀散結、拔毒泄熱。對於瘡瘍潰久不愈,灸之還有促進癒合、生肌長肉的作用。⑥氣逆上沖的病證。⑦防病保健。

二、禁忌證

①面部穴位、乳頭、大血管等處均不宜使用直接灸,以免燙傷形成瘢痕;關節活動部位亦不適宜化膿灸,以免化膿潰破,不易癒合,甚至影響功能活動。②一般空腹、過飽、極度疲勞和對灸法恐懼者,應慎施灸。對於體弱患者,灸治時艾炷不宜過大,刺激量不可過強,以防「暈灸」、一旦發生暈灸,應及時處理。③孕婦的腹部和腰骶部不易施灸。

扭傷的艾灸療法

技術一

艾灸穴位:頸部取風池、天柱、列缺、後溪;肩部取肩髎、肩賊、肩中俞、肩貞、隔俞、條口;肘部取曲池、天井、尺澤,小海;腕部取陽池、陽溪、陽科;指部取阿是穴;腰部取腎俞、腰陽關、後溪;髖部取環跳、秩邊、承扶;膝部取膝眼、陰陵泉、梁丘、鶴頂;踢部取昆倉、丘墟、解溪。

操作規程:①艾炷灸:每穴施灸3~5壯,每日1~2次。②艾條灸:艾條懸灸,每穴5~10分鐘,阿是穴可灸至20分鐘,每日1~2次。③隔姜灸:老薑片上置艾炷灸3~5壯,每日1~2次。④隔姜硫黃灸:老薑片上置預製之硫黃灸料,點燃灸至穴位灼熱時壓滅,每日1次。

主治:扭傷部位疼痛,關節活動不利或完全不能活動,繼則出現腫脹,傷處肌膚發紅或青紫。皮色發紅,多為皮肉受傷,青色多為筋傷,紫色多為瘀血留滯。

頭痛的艾灸療法

操作規程:①艾炷灸:頭部穴位可用小艾炷灸,每穴灸3~7壯,余穴艾條灸5~10分鐘:每日灸1~2次。②隔物灸:附片、艾葉、薑片均可隨症選用,毎穴灸5~10壯,每日灸1次。③艾條灸:每穴用艾條懸灸5~10分鐘,偏寒、偏虛者可灸至20分鐘。

牛皮癬的艾灸療法

艾灸穴位:肺俞(雙)、心俞(雙)、膈俞(雙)、肝俞(雙)、陽陵泉(雙)、阿是穴。操作規程:艾條懸起灸,每次每穴懸起灸治10~20分鐘,隔日灸治1次,5次為一個療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