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可以說最常見的疾病了。一年365天,難免有個頭疼腦熱的時候。日前,聯合搜狐網健康頻道進行的調查顯示,參與調查的3962人中,90.46%的人每年至少感冒一次,其中61.74%感冒1—3次,18.73%感冒3—5次,僅9.54%的人從不感冒;接近7成的人選擇自己「買藥吃」,而高達46.31%偶爾會去輸液。感冒雖然人人熟知,但並不意味著人們能以正確的方式對待它。專家認為,本次調查結果,就暴露出應對感冒時的三大誤區。
亂吃抗生素
小趙體質較差,一年會被感冒纏上三五次,但她幾乎從來不去看醫生。她覺得去醫院看病又貴又麻煩,醫生開的藥也和自己買的差不多。她自稱是久病成醫,說起應對感冒的招數來可是一套一套的,用點抗生素不就完事了嗎?
實際上,68.88%的人做出了和小趙一樣的選擇:自己買藥吃。對此,北京協和醫院呼吸科主任醫師王教授分析認為,接近七成的人自己買藥吃本身並沒有錯,但像小趙這樣動不動就吃抗生素,就不對了。「實際上,至少有70%的人在毫無必要的情況下,濫用了抗菌藥物,而多以先鋒類、頭孢類和大環類為主。」他解釋道,抗菌藥物對細菌性感冒有作用,對病毒性感冒則沒有什麼威力。而絕大多數感冒是由病毒引起的,服用抗菌藥對病毒性感冒不僅毫無作用,還會導致耐藥。
硬扛著不看醫生
從調查數據分析可看出,僅7.9%選擇看醫生,所占比例較低。有23.22%的人對感冒置之不理,選擇「扛著」。王小姐就是典型,「碰上感冒我堅持『三不原則』,即不看醫生、不吃藥、不輸液,任其自生自滅。」
王教授對此表示,由於感冒是種自限性疾病,對年輕人來說,如果能夠忍受頭疼、發燒、流鼻涕等確實是感冒引起的症狀,「扛」上幾天的確能自愈,但久拖不治卻可能會延誤病情,甚至導致心肌炎、腎炎等。而老年人得了感冒則萬萬「扛」不得。他們身體狀況不好,臟器病變可能性較大,身體各項功能減弱,如有症狀不及時治療,極易誘發併發症,嚴重的甚至危及生命。
隨便亂輸液
「我感冒了。」「那去輸個液吧,好得快!」這種對話經常出現在我們身邊。回答「你會去輸液嗎」時,46.31%的人選擇「偶爾會去」,3.08%的人每次都去。「感冒輸液好得快」這個誤區,不知從何時起「深入人心」。
「實際上,感冒輸液絕大多數沒有必要。」王京嵐告訴記者,沒有數據表明,輸液後能讓感冒好得更快。藥物直接進入血液所帶來的風險比口服藥大,會增加藥物不良反應的發生率。但如果感冒者症狀較重,如高熱不退、頻繁嘔吐、繼發細菌感染(如肺炎等),就應由專科醫生診斷,決定是否需要輸液。
最後,王教授提醒,感冒後有條件的話最好去醫院做個血常規檢查,以判斷屬於哪種類型的感冒。如果自己給自己開藥治的話,出現以下三種情況則應立即去醫院治療:一是症狀持續一周以上不見緩解;二是使用對症藥後症狀依然沒有減輕,比如發燒時吃了退燒藥後依然高燒不退;三是臟器出現問題,如吐黃痰等。
如果看到這裡還沒有解决問題,請繼續往下看:
掛薄紗窗簾可以保護呼吸系統
我們在換季的時候,常常會咳嗽或者呼吸道感染,除了季節的因素,也常常和居家生活有關。很多小細節,可能讓我們的呼吸系統受到更多的傷害。
一些家庭喜歡華麗的窗簾,但是這些對健康卻很不利,通常,在不影響隔光的情況下,居室以掛薄紗窗簾為好,並經常清洗,避免掛較厚面料的窗簾。
因為在拉動窗簾的時候可脫落相對多的灰塵、真菌孢子,厚料窗簾還可沉積更多的灰塵。
在我們每天看起來很簡單的開閉窗簾的時候,對灰塵接觸最多,我們的呼吸道很容易受到刺激,尤其是一些哮喘病或者呼吸道敏感的人群,最好換一個輕薄的窗簾。
此外,家中的地毯和床鋪也是多種微小生物的安樂窩。因此哮喘患者尤其不能鋪設地毯。
即便是化纖地毯也不應鋪,因為化纖地毯所散發的過敏物質,也是過敏源,可加重哮喘。 (山東萊州市慢性病防治院郭旭光)
有利於男性健康的水果
專家提醒,其實生活中一些方便易得的水果也對治療男性性功能障礙及尿路感染等男科疾病有幫助。
A.木瓜 木瓜250克,切片後放入1000克米酒或低度白酒中,浸泡兩周後啟用,每次飲用15毫升,每日兩次,連服兩周,能治腎虛和緩解男性生理功能障礙。
B.蓮子 取新鮮蓮子15克,水煎服,連同蓮子一起服用,治夢遺過多,也可取新鮮蓮子10克(帶蓮心),放在飯上蒸熟後嚼服,每日兩次,連服兩日。
C.荔枝 用荔枝核15至20顆,打碎後加水煎服,能治睪丸腫痛。
D.葡萄 取新鮮葡萄250克,去皮、核搗爛後,加適量溫開水飲服,每日一至兩次,連服兩周,可治前列腺炎和小便短赤澀痛。
E.獼猴桃 新鮮獼猴桃50克,搗爛加溫開水250毫升(約1茶杯),調勻後飲服,能治前列腺炎後小便澀痛。
研究發現:高頻鈴聲損聽力
中國人容易犯的5個理財錯誤
常聽人以「沒有數字概念」、「天生不擅理財」等藉口迴避與每個人生活休戚相關的理財問題。似乎一般人易於把「理財」歸為個人興趣的選擇,或是一種天生具有的能力,甚至與所學領域有連帶關係,非商學領域學習經驗者自認與「理財問題」絕緣,而「自暴自棄」「隨性」而為,一旦被迫面臨重大的財務問題,不是任人宰割就是自嘆沒有金錢處理能力。 沒人是天生的高手,能力來自於學習和實踐經驗的積累,最重要的就是,別陷入自以為是的誤區。 誤區1:理財就是賺錢 有72.9%的公眾贊同——「理財就是生財,讓財富增值,賺錢是第一位的」。其實,這種理解容易讓人滋生急功近利的心理。 本世紀初不少理財者傾其畢生的儲蓄,投資於股票市場,而後深陷深淵,隨後的生活質量大打折扣。美國理財師資格鑑定委員會對個人理財的定義是:「個人理財是指如何制定合理財務資源規劃,實現個人人生目標的程序。」我國理財規劃專家認為:「個人理財的目標是要為自己及家人建立一個安心富足健康的生活體系,實現人生各階段的目標和理想,最終達到財務自由的境界。」 大部分公眾不贊同這個觀點,但也有超過1/5的人同意這個觀點,表現出急功近利的心態。其中,年齡越小,同意這個觀點的人越多;收入越高的人不同意這個觀點的越多;學歷越高的人,不同意這個觀點的越多。這些說明年輕人理財心態不成熟,期望能一夜致富;而學歷高、收入高的公眾認知就相對成熟。 專家點評 理財的核心目標是合理分配資產和收入,最終達到財務自由的境界,既要考慮財富的積累,又要考慮財富的保障;既要為獲利而投資,又要對風險進行管理和控制;既包括投資理財,又包括生活理財。理財規劃涉及到人生目標的方方面面,構成一個理財規劃體系。因此,個人理財首先要保證滿足自己正常的生活需要,其次是對剩餘財產進行合理安排,合理劃分生活開支與可投資資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