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節氣疾病預防 9種體質養生法

  春分養生總原則為:「春分風不小,要防痛深擾」。春分養生,人們在保健養生方面要保持飲食、起居、寒熱規律平等,及保持陰陽平衡,這關鍵體現在精神、飲食、起居上的調整。

  乾薑燉湯防五更晨瀉

  春分本來應是陰陽平衡的時期,但陽虛之體,陽弱不能與陰平衡,於是陽虛的本質更易顯露出來,常發生五更瀉又叫雞鳴瀉,特點是餐泄,就是五穀不化的腹泄。平時可常用乾薑燉湯或吃乾薑燉雞湯。

  少到戶外受風防腹痛

  因春天風大,中醫認為風木克脾土,平素脾虛舌苔白好拉肚子的,更易出現腹痛腹瀉。所以大風天應少到戶外受風,在醫生指導下服用理中丸。春分前後,要防止受涼。做菜多用乾薑。

  常用溫性調料防感冒

  春分時期風多、風大,易感冒流涕,養生要多到戶外鍛煉身體,增強免疫力。

  春分節氣的飲食調養,應當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能夠保持機體功能協調平衡的膳食,在烹調魚、蝦、蟹等寒性食物時,其原則必佐以蔥、姜、酒、醋類溫性調料,以防止本菜餚性寒偏涼,食後有損脾胃而引起脘腹不舒之弊;在食用韭菜、大蒜、木瓜等助陽類菜餚時常配以蛋類滋陰之品,以達到陰陽互補之目的。

  春分體質養生:

  平和體質,就是人們說的正常體質,春分養生只要注意飲食搭配合理就可以了。

  氣虛體質,表現為虛弱,感到疲勞,常出虛汗,容易感冒。除了飲食上調養,還應適量多運動,因為運動對補氣有作用。

  陽虛體質,表現為手腳怕冷,胃部怕冷。春分本來應是陰陽平衡的時期,但陽虛之體,陽弱不能與陰平衡,容易發生腹瀉,應該科學膳食,注意溫補。

  陰虛體質,表現為皮膚乾燥,手腳心發熱,臉潮紅,眼睛乾澀,口易渴,大便易乾結。可多吃點鴨肉蓮藕湯、百合、芝麻。

  瘀血體質,表現為有黑眼圈,女性痛經,年齡大的人血液黏稠,皮膚易出現瘀血斑點。適合吃一些紫菜、海藻、黑豆、柚子、山楂。

  濕熱體質,表現為易生粉刺和暗瘡,有口臭,小便黃。可適量吃冬瓜、西瓜、芥菜、黃瓜、苦瓜、通心菜。

  氣鬱體質,表現為情緒低落,易失眠。可以喝小柴胡湯、黃花菜雞蛋湯、麥片牛奶。春分時節,郊遊踏春很有效果。

  痰濕體質,表現為人較肥胖,感覺肢體困重。該體質的人應多吃點冬瓜、蘿蔔、海藻、海帶和薏米。

  過敏體質,易起蕁麻疹,易過敏,皮膚一抓就紅。這種體質的人應該少吃海鮮與辛辣刺激之物,少飲白酒。

如果看到這裡還沒有解决問題,請繼續往下看:

簡單快捷的312經絡養生法

「3」就是每天按摩合谷、內關、足三里三個穴位;

  「1」是做一次鍛煉腹部九條經脈的腹式呼吸;

  「2」是指做一次從鍛煉兩條腿到全身經脈的蹲起運動。

  也就是說,運用三種不同的方法,每天只要自覺地用25分鐘鍛煉經絡,對很多老年病、疑難病來說,都能起到防病養生的作用。

  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所祝總驤教授具體講述了「312」的鍛煉方法和治療效果:按摩3個穴位時,指尖不動,垂直往下按,2秒鐘按1次,為使感覺加強,按下時可揉一揉。合谷穴在大腸經上,大腸經從手、前臂、上臂、頸部走到臉上,按摩合谷穴對腦中風有特殊的治療作用。內關穴在心包經上,心包經從胸部走到中指,按摩內關穴的時候,能夠使心包經活躍起來,對於心臟病、冠心病有特殊的治療效果。心包經到心臟以前要經過肺臟,所以對於哮喘、咳嗽、氣管炎、肺炎、肺結核等都有治療效果,對於普通人可有效預防心肌梗塞的發生。足三里穴在胃經上,胃經從頭部開始,經過臉部、頸部、胸部、腹部、大腿,一直到第二個腳趾,縱貫全身,所以治療的病很廣,被人稱為長壽保健的穴位。

  進行腹式呼吸時最好仰臥,全身放鬆,意守丹田,不僅肌肉放鬆,思想也要放鬆,呼吸時胸部不動,每分鐘大概呼吸4至6次。經過腹部有9條經絡,腹式呼吸帶動腹部肌肉運動,可有效按摩9條經絡,對高血壓、失眠、糖尿病有特殊的防治作用,且有助於增強人的精力。

  中老年朋友進行鍛煉,最好做下蹲動作,因為它不受場地限制,容易掌握。活動時兩腿分開,與肩同寬,身體不要太緊張,腰部要放鬆,身體弱的可扶著桌子、床欄杆進行鍛煉,逐漸加強力量。

  此外,想提高「312」的練習效果,必須認識到人體的經絡系統不僅在系統內起著相互聯繫作用,還與人們所處的自然環境、社會環境,人的心情等諸多方面因素有著密切的關係。因此,調節經絡這個複雜系統要從多方面入手,也就是在進行「312」的同時,還應保持積極樂觀的情緒和淡泊的心態,注意控制體重和氣候等天氣的變化,並應儘可能的吸取他人的經驗。

  最後,祝教授提醒鍛煉者,練習「312」最重要的是找准穴位,一般人很難做到,需要在專業人士的指導下完成。鍛煉時要因人而異,循序漸進,持之以恆,切不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不花錢,照樣可以健康。

順時養生 不與大自然較勁

  盛夏又到了,中醫如何解讀夏天,夏天又該如何養生,讓我們一起閱讀——

  夏天,從立夏到立秋,總共包括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六個節氣。《黃帝內經》說:「夏三月……天地氣交,萬物華實。」意思是說,夏天這三個月中,自然界的陽氣已漸漸達到洪盛的地步。一方面天陽下逼,另一方面地熱上騰,這樣的天地之氣相交合,大大促進了萬物的「華實」。

  其實,早在兩千多年前,我們的祖先就把這樣的養生認識「預告」給人們:夏天萬物皆榮,陽盛於外,養生者應注意養護陽氣,以適應此時自然界陰氣不足的環境。

  順時養生,不與大自然較勁

  我們知道,天地萬物都有恆定的運動和變化規律,就季節而言,有「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四大特色分明的季節。人們如果想健康長壽,就要遵循這個自然規律,或者說適應這個「潮流」,這就是中醫「順四時,天人合一」的思想。

  違背這個規律,硬要與大自然「較勁」「逞能」,那吃苦頭的終究還是人類。因為,不管人有多大本事,都無法改變人體的自然屬性。例如,儘管現代醫學和科技十分昌明,仍然無法改變人類生老病死的自然法則。

  夏三月,人體的新陳代謝非常旺盛。這本是好事,但如忽略夏季養生要領,就可能變成壞事了。夏天人的陽氣雖足,卻容易外泄;晝長夜短,容易睡眠不足;出汗多,容易脫水;天氣太熱,容易影響人的食慾;人們也容易因貪涼而染病……

  心火過旺,肺、腎易虛虧

  夏季染病,大都當即發作,故有「六月債,還得快」之說。但有一種病卻是有所潛伏,直到秋季才發作的,如延至冬季就很嚴重了——這就是「心病」。即《內經》所說:「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逆之則傷心,秋為痎瘧,冬至重病。」必須說明,這裡說的「心病」,不是指現代醫學上的「心血管病」,而是指精神方面的有關「神志、情志」的病。

  古書上所提及的「心」,實際上相當於今天人們常說的「精神」「心理」。按中醫的「五行說」,夏季是火旺(夏主心,夏天心火很旺)、土相(脾胃處於盛的地位)、木休(肝處於相對的休養狀態)、水囚(腎易虧)、金死(肺易虛)的季節。

  心火一旺,則火克金,所以容易造成肺(金)虛;本是腎水克心火,而心火很旺時,就容易出現心火對腎水的反攻現象,故腎水易虧。

  氣順則順,氣亂則逆

  一般人對夏天應防「肺虛腎虧」的理念是很容易接受的,而對正處於很旺時的「心」應該重點保養,就往往掉以輕心了。

  古代沒有空調設備,到了夏天酷熱難當時,人們的心情就特別煩躁;現代人到了夏天,雖可使用空調,但在驕陽似火的日子也容易心神不安。更何況空調並非萬能之品,只有學會自我調節,才是上策。

  那麼,怎樣進行自我調節呢?《內經》說得好:夜臥早起(大意為:稍晚一點睡覺,以順應自然陰氣的不足;早些起床,以順應陽氣的充盛。睡眠不足時可適當以午睡補充),無厭於日,使志無怒(大意為:切勿因厭惡長日而心情煩躁,濫發脾氣),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泄(大意為:要精神飽滿,成就夏季應有的秀美,並充分宣洩),若所愛在外(大意為:就像面對心儀的對象,情志應充分外露而不需內藏),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大意:這才是適應夏天的氣候,保護長養之氣的方法)。

  《內經》這段文字之妙,在於通篇講的是「氣」,夏季養生的關鍵是使人「無怒」,「氣旺」應充分、正常地「宣洩」,但不能「亂」。心情煩躁就「亂」,就是「氣逆」,就會使「神志」受傷。

  現代人的生活條件已大大改善。到了夏天,一方面,客觀上利用飲食起居調攝而保健,另一方面,則不可忽視主觀上的調息靜心。到了夏天,不妨有意識地進行一些可使人心曠神怡的活動:適當晨練,適當娛樂,適當地避暑休養……總之,入夏之時,養「心」為上,養「心」為先。謹記一位偉大的思想家的名言:「一份愉快的心情勝過十劑良藥。」

叩齒揉鼻飲杯溫開水 中醫傳統晨起養生七件事

一日之計在於晨,傳統的養生觀念是十分重視清晨起床是後的養生的,天人合一、遵循天時是傳統養生觀的一大特色。向來注重治病於未然的中醫,在晨起養生方面又會給予我們什麼樣的意見呢。

冬蟲夏草的功效有哪些?冬蟲夏草怎麼吃

冬蟲夏草,是麥角菌科真菌冬蟲夏草寄生在蝙蝠蛾科昆蟲幼蟲上的子座及幼蟲屍體的複合體,是一種傳統的名貴滋補中藥材,有調節免疫系統功能、抗腫瘤、抗疲勞等多種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