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排汗法有排毒降溫奇效

  「體若燔炭,汗出而敬」。這句話出自兩干多年前,中醫最早的一本經典著作《內經》。意思說發燒的時候,皮膚表面摸上去灼熱燙手,可以通過發汗,使毒邪隨汗外泄,讓熱度降下來。這種處理和現代西醫的治療是共通的。西醫遇到體溫40度,肌膚灼熱,頭痛如裂的患者,也常給予解熱鎮痛藥,使之發汗退燒。西醫認為,出汗對人體的主要作用,就是調節體溫和排泄。即使冰凍三尺,人體每天仍然要出汗500毫升,只是感覺不明顯,叫做不顯性的出汗。至於顯性出汗,則一天要失去水2000毫升以上,大汗淋漓一小時,失水可高達3000毫升。而每克水成為汗液蒸發,就可以從體錶帶走580卡熱量,所以發汗以後,體溫可以明顯下降。中醫在幾千年以前已經懂得運用汗法來治療疾病,這可以說是對世界醫學的一大貢獻。

  發汗須辨表里寒熱

  具有發熱症狀的疾病很多,病情複雜,當然不能見熱就發汗。實際上中醫對於汗法的應用範圍和分寸是很講究的,其要點之一是要區分表里寒熱四字。

  表和里是指人體病變部位的淺和深而言。汗法適用於治療表證,所以又稱之為解表法。凡病變部位在皮膚、肌肉、經絡,表現為發熱、惡寒、頭痛、無汗或少汗等症狀的稱為表證,傷風以及各種傳染病的初起大抵就是這種表證的症狀。《內經》說:「在其皮者,汗而發之」,如果病在表證,不用發汗解表,而過早地用治里證的清熱、瀉下諸法,反而加重病情,即所謂「引狼入室」,促使外邪內傳,那時發汗就鞭長莫及了。

  中醫認為,雖同為表證,病的性質還有寒、熱之不同,因而所用的發汗藥物也有差別。一種是風寒表證,表現為惡寒重,發熱頭痛,無汗,周身關節肌肉酸痛,口不渴,鼻塞流清涕,咳嗽痰稀。對這種風寒表證要用溫性的辛溫解表藥,它們的發汗力強。如麻黃、桂枝、荊芥、防風、生薑就是這種藥;成藥則有午時茶、蘇杏二陳丸、通宣理肺丸等。第二種是風熱表證,表現為發熱較重,惡寒輕微,汗出不暢,口乾微渴,咽喉疼痛或紅腫,或者咳嗽痰稠黃,大便干。所用藥為涼性的辛涼解表藥,發汗力比較弱,如桑葉、薄荷、牛蒡、豆豉,成藥有銀翹解毒片(丸)、桑菊感冒片、感冒退熱沖劑等。這兩種表證性質不同,治法各異,不能混淆。但是,有經驗的中醫往往於辛涼解表方中,有針對性地加一、兩味辛溫藥,這是為了加強發汗能力,是中醫治法靈活多變的表現。

 

${FDPageBreak}

  虛實有別四季不同

  發汗還須根據病人的體質情況。有的人體質虛弱,發汗就要慎重。比如平時就汗多的人,中醫稱為表虛;貧血或者流產以後,中醫稱為血虛;還有的平舊寸就患有肺氣腫、氣喘,素來倦怠乏力,中醫稱為氣虛。對這些虛證,在發汗時都要照顧到,不能只一味發汗,否則愈汗愈虛,表證不解,反傷正氣。所以虛證病人的發汗,要請中醫專門配方進行,醫生可以根據不同體質情況,加減各種性味功能的藥物予以照顧。至於心力衰弱、吐瀉失水、出血多、津液虧損的病人,在一般情況下,汗法是禁用的。而且,即使體質正常的人,發汗也要掌握以「汗出邪去」為度,不可太過。

  汗法在四季的運用還有不同。這因為不同節令的氣候,對人體有不同的影響。比如夏季痰病中,大多挾有暑、濕因素的危害,中醫謂:「暑必挾濕」。這時候的感冒,往往發汗以後,熱度雖有減退,仍然會身熱有汗,心煩口渴,四肢睏倦,胸悶泛嗯,不思飲食,腹痛便稀,這就是挾濕的表現,西醫稱之為流感胃腸型。治療就必須解表兼.清暑利濕,中醫方新加香薷飲最適合,成藥藿香正氣散(水,丸)也是按這種治療原則配製的,所以,夏季感冒,多用這些藥。其他霉天、秋季、冬春發汗也各有不同。

  最後還要提到的是,中醫汗法應用範圍非常廣泛,決不止於感冒。中醫汗法具有退燒、透疹、消水腫、祛風濕等多種作用。比如小兒急性腎炎、水腫嚴重、小便短缺,就可以利用發汗配合利水法治療,中醫稱為「開鬼門」(鬼門即指汗孔)。其他一切具有表證的疾病,如急性支氣管炎、肺炎初期、急性風濕性關節炎、急性腎炎、痢疾腹瀉、麻疹、皮膚病等也都可運用汗法。甚至在流腦、乙腦等嚴重疾病的初期也可運用。當然,這些都是有經驗的中醫的事,家庭中不能盲目地運用。

如果看到這裡還沒有解决問題,請繼續往下看:

「味無味」的營養觀

  老子在《道德經》第六十三章曰:「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其中「味無味」是說人若要知味,必須先從品嘗無味開始,去體味恬淡中的真味,從平淡無奇的現象中感應察覺出真實和規律來,把「無味」當做味而得其味。品味在大眾眼裡沒有味道的事物和事理,就是味無味的意義之所在。在老子看來,「無味」之「味」,乃為「味」之極至,是「至味」之所在,「無味」是「道」之境域的顯現。

  一是要從無味中間體味出有味道、大味道、美味道。不是只有山珍海味才食之有味,粗茶淡飯同樣能讓人身心俱泰。在困境中,「一簞食,一瓢飲」對於有智慧的人來說,折射出的恰恰是恬淡平和的人生。《菜根譚》中「性定菜根香」,講的就是這個道理。從菜根中吃出一種心態來,一種愉悅,甚至—種幸福感,這就是智慧。凡得道之高人,多以素食為主,甘之如飴,不亂不棄,恰恰造就的就是一種「清靜」、「寡淡」、「淡定」的心境。老子的「味無味』:也正是他思想「無為」、「清淨」的一種踐行。

  二是已經體味出味來,又不露聲色,就像無所玩味。當吃到美味的東西時要把它當成無味—樣。如何在大魚大肉中品出它的無味?這其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試想,如果一個人總是耽於珍饈美食,整天迷戀它,追求它,貪慾日盛,那麼煩惱也就無窮無盡了。因而,老子才說美食要適可而止,要視美味為無味,粗細相雜,才能達到飲食結構的平衡。

  在「味無味」的基礎上,老子說:「為腹不為目。」意思是用食物來滋養自己,使不受餓就行,但不要貪求口腹之樂。口腹之慾,就如同身心之役。他極力擯棄「形為物役、心為身役」(身體被物質奴役,心靈被身體奴役)。

陰陽互損是什麼

  在陰虛的基礎上,繼而導致陽虛,稱為陰損及陽;在陽虛的基礎上,繼而導致陰虛,稱為陽損及陰。陰陽雙方之間本來存在著相互依存、相互資生、互為化源和相互為用的關係,一方虧虛或功能減退,不能資助另一方或促進另一方的化生,必然導致另一方的虛衰或功能減退。如唐·王冰注《素問·四氣調神大論》說:「陽氣根於陰,陰氣根於陽,無陰則陽無以生,無陽則陰無以化。」

  陰陽互損是陰陽的互根互用關係失調而出現的病理變化,一般有兩種情況:一是以精與氣、血與氣、津液與氣等分屬陰陽,精、血、津液等屬陰的有形物質與屬陽的無形之氣間的互損而形成的精氣兩虛、氣血兩虛、津氣兩虛,以及氣隨血脫、氣隨津脫等。由於此類陰陽互損在其後的「精氣血的失常」和「津液代謝失常」中有專述,此處從略。二是以氣自身分陰陽,陰氣虧虛日久,不能化生陽氣,或陽氣虛衰日久,不能化生陰氣,從而形成陰陽兩虛的病變。由於腎為五臟陰陽之本,故無論陰虛或陽虛,多在損及腎之陰陽及腎本身陰陽失調的情況下,才易於發生陰陽互損的病理變化,而陰陽互損導致的陰陽兩虛,並非陰陽處於低水平的平衡狀態,而是有偏於陰虛或陽虛的不同。 內容來自中醫養生保健網

  陰損及陽,係指由於陰液(精、血、津液)虧損,累及陽氣生化不足,或陽氣無所依附而耗散,從而在陰虛的基礎上又導致了陽虛,形成了以陰虛為主的陰陽兩虛病理狀態。

  陽損及陰,係指由於陽氣虛損,無陽則陰無以生,久之則陰液生化不足,從而在陽虛的基礎上又導致了陰虛,形成了以陽虛為主的陰陽兩虛病理狀態。

改善電腦族健康狀況的五禽放鬆操

電腦族因為長時間坐著不動,肩、頸、腰、背、手臂都容易酸軟疼痛,甚至發生病變。電腦族五禽放鬆操可以改善電腦族的健康狀況。

落枕(又稱失枕)的小偏方

落枕,又稱失枕。造成落枕的原因有二:一是睡眠時枕頭過高或過低,使頸部肌肉痙攣疲勞;如果睡得太熟,轉身時,身子轉動了但頸項並未隨之轉動,使頸項處於一個不良的位置,造成刺激而引起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