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枕,又稱失枕。
造成落枕的原因有二:
一是睡眠時枕頭過高或過低,使頸部肌肉痙攣疲勞;如果睡得太熟,轉身時,身子轉動了但頸項並未隨之轉動,使頸項處於一個不良的位置,造成刺激而引起疼痛。
二是患者因在夜間睡眠時門窗打開被風吹襲而受涼,並產生疼痛。大多數落枕疼痛一般持續2-3天,不作治療亦可自己康復,但如果希望儘快減輕痛苦,及早恢復,可作以下處理。
一、冷敷:
一般落枕都屬於急性損傷,多見局部疼痛、僵硬。這樣,在48小時內只能用冷敷。可用毛巾包裹細小冰粒敷患處,每次15-20分鐘,每天兩次,嚴重者可每小時敷一次。
二、熱敷:
待到炎症疼痛減輕時,再考慮熱敷。可用熱毛巾濕敷,亦可用紅外線取暖器照射,還可用鹽水瓶灌熱水干敷。
熱水泡腳勝吃補藥----足部按摩是我國傳統醫學寶庫中一種優秀的理療保健方法。醫學典籍記載:「人之有腳,猶似樹之有根,樹枯根先竭,人老腳先衰。」因而早在幾千年前,中醫就很重視對雙足的鍛煉和保養,並運用足部泡腳按摩(足療)來防病治病
三、按摩:
經上述方法後,頸肩仍覺疼痛者,可用分筋法按摩,由家人代勞。患者取坐位,暴露頸肩部,醫者站在患者後方,在患肩處塗少許紅花油或舒筋油,將左手扶住患者頭頂位置,用右手拇指放在患肩痛處輕揉按摩,並向肩外輕輕推捋以分離痙攣痛點。每日推3-6次,一般在分筋按摩後,頸肩疼痛都可緩解。
如果看到這裡還沒有解决問題,請繼續往下看:
五行相配的穴位才是人體的妙藥
有人問:這個穴屬火,那個穴屬水,這是什麼意思呢?這屬水屬火的究竟是怎麼規定的?其實「金、木、水、火、土」,這是中醫的五行學說。有不少人反對該學說,或言之為封建糟粕,故弄玄虛;或說其牽強附會,不符科學。其實五行學說是祖先留給後人的思維工具,用來學習中醫,方便順手,就像我們吃麵條用筷子好使,何必非要換成叉子呢?
按照五行學說,肺、大腸屬金,心、小腸屬火,肝、膽屬木,脾、胃屬土,腎、膀胱屬水,心包、三焦也屬火。某條經絡上的穴位,一方面同屬於這條經絡的屬性,如肺經的穴都有肺經的「金性」;另一方面,每條經還依五行學說(金、木、水、火、土)各自構成五個特定穴(井、滎、俞、經、合),叫「五輸穴」。「輸」就是傳導的意思,古人最善比喻,把經絡的傳導比喻為水流從小到大,從淺入深的變化過程。下面簡單說一下「五輸穴」各自的含義。
「井」穴多位於手足之端,如肺經的少商穴和脾經的隱白穴。「井」就是水的源頭,「井之為義,汲養而不窮」。
「滎」(xíng)穴多位於掌指或跖(腳掌)趾關節上,如肺經的魚際穴和脾經的大都穴。「滎」的意思是迂迴的小水,像山溪細流。
「俞」(shù)穴多位於掌腕或跖關節部,如肺經的太淵穴和脾經的太白穴。「俞」是灌注的意思,像山泉的瀑布,傾瀉而下。
「經」穴多位於腕踝關節以上,如肺經的經渠穴和脾經的商丘穴。「經」是主道,像寬廣的江河,暢行無阻。
「合」穴多位於肘膝關節附近,如肺經的尺澤和脾經的陰陵泉。「合」喻做江河之水匯入大海。
五輸穴以「井、滎、俞、經、合」來說明經氣由四肢末端向心臟方向流注於肘膝關節,經氣由微至盛,由淺入深,匯入臟腑的過程。五臟(心、肝、脾、肺、腎)所主的經絡叫「陰經」,六腑(小腸、大腸、膀胱、膽、胃、三焦)所主的經絡叫「陽經」。不管是陰經還是陽經,都有其各自的五輸穴,各自的屬性也完全不同。陰經的「井」屬木,「滎」屬火,「俞」屬土,「經」屬金,「合」屬水。而陽經的「井」屬金,「滎」屬水,「俞」屬木,「經」屬火,「合」屬土。對於這些屬性,其實大家可以不必強記。「五輸穴」在一條經絡中的功能,就像是一個公司里不同部門主管的作用,中醫經典《難經》上說:「井主心下滿,滎主身熱,俞主體重節痛,經主喘咳寒熱,合主逆氣而泄。」
${FDPageBreak}
井主「心下滿」,是指胃脘部痞滿,鬱悶之症。五臟六腑皆有可能成為「心下滿」的原因,如果因脾胃不和引起,可刺激脾的井穴「隱白」,胃的井穴「厲兌」。若因肝氣鬱結引起,可刺激肝經的井穴「大敦」。若因大便不通引起,可刺激大腸經的井穴「商陽」。
滎主「身熱」,身熱可理解為「上火了」,如發燒,咽喉腫痛,可選肺經滎穴「魚際」。口瘡,小便短赤,可選小腸經滎穴「前谷」。口臭,大便燥結,可選胃經滎穴「內庭」。心煩不眠,五心煩熱可選心經滎穴「少海」。牙齦腫痛,眼紅赤,可選三焦經的滎穴「液門」。各經絡的滎穴可以配合使用,祛熱功能效果更佳。
俞主「體重節痛」,「體重節痛」是指渾身酸懶,身體倦怠,關節疼痛。如膝關節腫痛,行走困難的,可選肝經俞穴「太沖」,膽經俞穴「足臨泣」,上肢關節痛,可選肺經俞穴「太淵」,心包經俞穴「大陵」。白天倦怠嗜臥,無精打采,可選脾經俞穴「太白」,腎經俞穴「太溪」。若是感冒引起的肢體酸痛,可選膀胱經的俞穴「束骨」,胃經的俞穴「陷谷」。俞穴具有健脾祛濕,舒筋活絡,祛風止痛的功效。
經主「咳喘寒熱」,「咳喘寒熱」是說經穴善治咳喘之症,且無論是寒性、熱性還是陰虛、發熱的咳喘,都可選擇經穴治療。《內經》上說:「五臟六腑皆令人咳,非獨肺也。」如外感咳嗽,可選肺經的經穴「經渠」和膀胱經的經穴「崑崙」;腎虛的咳喘,可選腎經的經穴「復溜」;肝火旺引起的咳嗽可選三焦經的經穴「支溝」;肺氣不足的咳喘,可選脾經的經穴「商丘」。經穴有清肺化痰、理氣鎮咳之效,平日可作為保養肺臟和預防咳喘的要穴。
合主「逆氣而泄」,若胃氣上逆則嘔吐,可選胃經合穴「足三里」;膽汁上逆則嘴苦,可選膽經合穴「陽陵泉」;肺氣上逆則咳喘,可選肺經合穴「尺澤」;脾虛便溏腹泄,可選脾經合穴「陰陵泉」;腎虛遺尿,遺精,可選腎經合穴「陰谷」。《靈樞.四時氣》中說:「邪在腑取之合」;《內經.咳論》說:「治腑者治其合」,都是在強調合穴善治臟腑之病。
五輸穴的效用非常廣泛,這裡只是簡單地略述其皮毛,讓大家有一個簡單的印象。知道了穴位的五行,就可以試著用在日常保健上了。如肺經的太淵穴,是俞穴,屬土,肺經屬金,正好是「土生金」,又如脾經的商丘穴,是經穴,屬金,脾經屬土,也是「土生金」。這兩穴合在一起來用,補肺健脾,功效顯著。有人總說買不到參苓白朮丸,而這太淵與商丘就是免費的參苓白朮丸。
學會了五輸穴的用法,您可以靈活地搭配出許多免費的中成藥來。而且是最正宗且無毒副作用的良藥。不要著急,穴位很多,但不用一下子都掌握,學中醫,一定要一點一點滲透進去。中醫的精髓,是一種思想,是一種文化,是一種精神,是一種人性化的科學,需要靈感,需要領悟,需要身心交融,更需要寬大的胸懷。
用中醫捏脊療法調節胃腸
捏法作用於背部稱為捏脊或捏積。捏脊不僅可用於兒童,而且也可用於成人。捏脊能很好地調節臟腑的生理功能,特別是對胃腸功能有很好的調節作用。
捏脊能調理胃腸功能,促進消化吸收,提高人體抵抗力的作用,並對失眠有一定效果。
捏脊方向為自下而上,從臀裂至頸部大椎穴。一般捏3~5遍,以皮膚微微發紅為度。在捏最後一遍時,常常捏三下,向上提一次,稱為「捏三提一」。
捏法分三指捏法和二指捏法,具體操作如下:
1、三指捏法:兩手腕關節略背伸,拇指橫抵於皮膚,食中兩指置於拇指前方的皮膚處,以三指捏拿肌膚,兩手邊捏邊交替前進。
2、二指捏法:兩手腕關節略尺偏,食指中節橈側橫抵於皮膚,拇指置於食指前方的皮膚處,以拇指、食指捏拿皮膚,邊捏邊交替前進。
捏脊的動作要領如下:
1、應沿直線捏,不要歪斜。
2、捏拿肌膚鬆緊要適宜。
捏脊應注意以下幾點:
1、捏拿肌膚鬆緊要適宜。
2、應避免肌膚從手指間滑脫。
3、應沿直線捏,不要歪斜。
中醫火療術的實用功效
中藥火療是一種灸療的全新表現方法,它不僅運用了灸療的經絡熱效應的作用,又綜合了針灸的貼敷法,即藥氣經過經絡當中的穴位滲透於全身的原理。當全身燃燒時,貼敷氣霧劑里的藥物成分會通過皮膚的呼吸系統進入體內,從而達到改善局部血循環、疏通經絡、調理陰陽平衡、扶正祛邪,激活人體各種組織細胞的免疫功能,以達到防病治病、強身健體、延年益壽的目的。
春季「脫衣秀」有講究
初春時節冷空氣活動頻繁,冷暖難測,一天之內天氣都有可能發生急劇變化。著名養生專家張衛華提醒大家春季脫衣有講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