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解讀養生三誤區

  中醫養生來自古代精華醫學,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養生是以培養生機、預防疾病、爭取健康長壽為目的。

  誤解1:看中醫就是吃中藥

  正解:西醫把身體當做一部機器,某個零件壞損,更換維修一下。而中醫把身體和精神當做整體,陰陽二氣相互對立又相互依存,因此中醫在治療疾病時,往往通過讓身體恢復到陰陽動態平衡的狀態,不適狀況也就治癒了。所以在預防方面更有優勢。而調整的途徑除了內服中藥,還有藥物外敷、冥想、芳香療法、藥浴以及心理療法等。

  誤解2:養生是老年人的事

  正解:千萬別以為養生僅僅是為了長壽,或認為養生只是老年人的事。養生在於調和陰陽,流通氣血,保持身體健康,同時提高心理的調適能力。好皮膚也是養出來的。對任何年紀的人來說,養生都是必需的功課。

  誤解3:輕微不舒服就要去醫院治療

  正解:頻繁看病吃藥會降低人體自身的免疫能力。正所謂「是藥三分毒」,吃藥還有副作用。而人體免疫功能有很強的抗病毒能力和自我恢復能力,所以要健康,增強自身抵抗能力是第一。懂得一些居家的中醫保養知識,既能防患於未然,即使有輕微不舒服,也能自行調養恢復健康。

如果看到這裡還沒有解决問題,請繼續往下看:

「中藥零食」的宜與忌

  生活中,很多人愛吃零食,但又擔心影響健康,於是,精明的商家將具保健功能的中藥與零食進行「聯姻」,美其名曰「中藥零食」。由於口感、營養和包裝都比較有賣點,這些零食頗受消費者的歡迎。阿膠棗、龜苓膏、茯苓餅、酸梅汁等中藥零食在女白領人群中頗為盛行,是辦公室抽屜里常備零食。

  記者從超市食品銷售人員處了解到,如今很多消費者在購買零食的時候很注意其健康性,相比傳統的零食,中藥零食更受年輕女性的青睞,銷售量也幾乎都排列在食品銷售榜前列。

  阿膠棗

  超市中有一種棗子特別受歡迎,尤其是女性朋友,這種棗的特別之處就是配有阿膠。由於阿膠和紅棗都有養血補血的功效,特別是阿膠還有補脾和胃、益氣安神、滋陰潤燥等作用,是很多白領女性的常備零食。

  對於氣虛或血虛體質的人群,經常吃些阿膠棗還是有一定好處的,有助於改善神疲倦怠、四肢乏力等症狀。但大棗雖好,也不要多食,尤其是阿膠棗,吃得過多不利於消化和吸收,如果你是胃熱或者消化不良患者,多吃滋膩礙胃,影響食慾,日久還容易上火,故阿膠棗一次食用最好不要超過7顆。

  龜苓膏

  正宗的龜苓膏主要以名貴的鷹嘴龜和土茯苓為原料,再配以生地黃、蒲公英、金銀花、菊花等藥物精製而成,具有清熱解毒、滋陰補腎、消除暗瘡、潤腸通便的功效。龜苓膏很受年輕人喜愛,也是一些老年朋友喜歡吃的中藥保健零食之一。

  龜苓膏有清熱排毒的作用,偏於寒涼,一般胃寒和脾胃虛弱的人還是少吃為好。有的報道說龜板有興奮子宮和促進血液循環的作用,故孕婦和月經期女性也不宜多吃。

  茯苓餅

  茯苓性味甘平,健脾、利食,吃茯苓餅有助於提高食慾、促進消化。適應愛挑食的兒童、體質虛弱的老人。茯苓可以止瀉,經常拉肚子的人可以適量食用。

  目前市面上的茯苓餅里添加了蜂蜜、白砂糖等原料,含糖量較高,故糖尿病患者忌食。

  涼茶飲料

  涼茶過去一般是夏天消暑的佳品,如今幾乎成了一年四季的中藥類保健飲品。現代人飲食習慣容易上火,所以有降火作用的涼茶自然成了他們聚餐的首選飲料。此外,由於工作繁忙,不少讀者朋友有熬夜加班的習慣,這「夜貓子」做久了,體內的「火」也就多了,這個時候,涼茶似乎又成了應急飲料。

  目前市面上的涼茶主要成分多含有菊花、金銀花、夏枯草、甘草等中草藥,有清熱除濕、滋陰去火的功效,有助於緩解牙齦腫痛、口腔潰瘍,大便乾結等症狀,但手腳容易冰涼、胃寒、陽虛、大便經常偏稀的人儘量少喝涼茶,以免加重原有症狀。

  酸梅湯

  酸梅湯是中國傳統的消暑飲料,以前一到夏季,家裡的大人會買烏梅來自行熬製,裡邊放點白糖去酸,冰鎮後飲用,非常清涼。如今,很多飲料生產商也開始生產酸梅汁,並獲得了消費者的認可,逐漸成為一種時尚保健飲品。

  酸梅湯的主要成分烏梅里的檸檬酸幫助吸收維他命及酵素,還能預防疾病及消除疲勞。烏梅里的蘋果酸把適量的水分導引到大腸,形成糞便而排出體外。烏梅對治口臭及宿食的效果也很好。但是感冒發熱,咳嗽多痰,胸膈痞悶等人群忌食烏梅,菌痢、腸炎初期的患者也忌食烏梅。

手心出汗警惕腎虛 6個部位多汗要注意

  中醫上有「動汗」和「靜汗」之分。由於天氣環境原因引起的出汗屬於靜汗,相當於被動出汗。不少異常的靜汗需要引起注意,比如自汗、盜汗等。

  1.額頭出汗——肝陽上亢 診斷:如果額頭常常出很多汗,中醫認為可能是肝陽上亢引起的。 建議:平時儘量保持心境平和,少生氣,要保證充足睡眠,否則容易導致陰虛、肝陽上亢。每天沖泡枸杞茶飲用,有平肝功效。

  2.鼻子出汗——肺氣不足 診斷:如果平時鼻子總出汗,說明肺氣不足,需要調理補氣。西醫認為這是免疫力低下的表現,需要提升免疫力。 建議:肺氣不足主要是因為其天生體質虛弱造成。每天用雙手敲打雙腿,並按壓雙腿的左右兩側,因為這是人體肺經分布的部位,通過敲打刺激,可起到調理肺經的作用。

  3.頸部出汗——內分泌失調 診斷:頸部汗腺分布稀少,所以很少有人頸部會出汗。如果你的脖子常常出汗,可能與你全身內分泌失調有關。 建議:最好去醫院接受全面激素檢查。平時調節內分泌主要從飲食、運動上入手,必要時輔以藥物治療; 要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多吃新鮮果蔬、高蛋白類的食物,多喝水,補充身體所需的水分。 同時多參加各種運動鍛煉,加強體質;還要有科學的生活規律,不要經常熬夜,以免破壞正常的生理規律,造成荷爾蒙的分泌失衡甚至不足,進而引發其他疾病;還要保證注意休息、充足睡眠、

  4.腋下出汗——汗腺過大或飲食過重 診斷:因為腋下分布大量汗腺,所以較易出汗。若汗液分泌過分旺盛,且氣味很大,就可能說明日常飲食的味道過重,吃了太多蔥、蒜、洋蔥等食品。 建議:若診斷為汗腺過大,可以去醫院做簡便有效的雷射治療。另外,飲食要清淡,多吃水果、蔬菜。

  5.胸口出汗——脾胃失和 診斷:如果胸口常出汗,中醫認為這是脾胃失和的表現,說明體內的血液循環很慢,氧氣運輸不順暢。 建議:不要過度焦慮,少吃油膩、生冷食物,平時用黃芪、大棗泡水喝,可以緩解症狀。

  6.手心、腳心出汗——血虛 診斷:若情緒緊張、激動或害怕,手心或腳心就容易出汗,中醫認為這是脾失運化、脾胃濕熱、血虛的表現。 建議:每天餐後按揉腹部,先順時針揉30圈,再逆時針揉30圈。另外,要控制食量,避免生冷食物,以七八分飽為好。

七大「自殘式」養生法

生活中,我們被太多的條條框框所約束,而忽略來我們身體自身的一些偉大調節潛力,很多時候,很多看起來有些另類的動作或是言行反而是調節我們身心或身形的良藥。

吃飯時「3種聲音」發不得

吃飯時人總會發出很多不健康的聲音,在吃飯時發出不和諧的聲音不僅會影響人的食慾,還會有損人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