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一
艾灸穴位:頸部取風池、天柱、列缺、後溪;肩部取肩髎、肩賊、肩中俞、肩貞、隔俞、條口;肘部取曲池、天井、尺澤,小海;腕部取陽池、陽溪、陽科;指部取阿是穴;腰部取腎俞、腰陽關、後溪;髖部取環跳、秩邊、承扶;膝部取膝眼、陰陵泉、梁丘、鶴頂;踢部取昆倉、丘墟、解溪。
操作規程:①艾炷灸:每穴施灸3~5壯,每日1~2次。②艾條灸:艾條懸灸,每穴5~10分鐘,阿是穴可灸至20分鐘,每日1~2次。③隔姜灸:老薑片上置艾炷灸3~5壯,每日1~2次。④隔姜硫黃灸:老薑片上置預製之硫黃灸料,點燃灸至穴位灼熱時壓滅,每日1次。
主治:扭傷部位疼痛,關節活動不利或完全不能活動,繼則出現腫脹,傷處肌膚發紅或青紫。皮色發紅,多為皮肉受傷,青色多為筋傷,紫色多為瘀血留滯。
如果看到這裡還沒有解决問題,請繼續往下看:
疝氣的艾灸療法
技術一
艾灸穴位:大敦(雙)、關元、百會,三陰交(雙)、曲泉(雙)、水泉(雙)。
操作規程:①艾條溫和灸:每次選用2~4個穴位,每穴灸10~20分鐘,每日灸1次,以灸至局部溫熱、紅潤為度。②艾炷溫和灸:每次選用1~3個穴位,每穴用綠豆大艾炷灸3~5壯,每日灸1次。
主治:陰囊腫脹寒冷,久則皮膚增厚,可有面色少華,神疲乏力,腰酸腿軟,便溏,小便清長,苔白,脈沉細。
技術二
艾灸穴位:水道(雙)、曲骨(雙)、腎俞(雙)、脾俞(雙)、行間(雙)。
操作規程:①艾條溫和灸:每次選用3~5個穴位,每穴灸10~15分鐘。每日灸1次。②艾炷隔姜灸:每次選用2~4個六位,每穴用棗核大艾炷灸3~5壯,每日或隔日灸1次。
主治:站立、哭叫時腫塊堪大,平臥時腫物縮小。腫物過大時,陰囊光亮如水晶,食欲不振,腰膝酸軟,舌淡,苔薄白,脈細滑。
技術三
艾灸穴位:大敦(雙)、期門(雙)、三角灸、太沖(雙)、歸來(雙)。
操作規程①艾條溫和灸:每次選用3~5個穴位,每次灸10-20分鐘,每日灸1次。②艾柱灸:每次選用2~4個穴位,每次灸3~5壯,每日或隔日灸1次。③溫針灸:每次選用2~4個穴位,每穴灸10~20分鐘,每日灸1次。
主治:氣疝、狐疝。腫塊因站立、勞動或咳嗽而出現,勞累時腫塊增大,脹墜不適,休息或平臥後或以縮小或回納。可伴有食少納差,面色蒼白,神疲乏力,動則氣短,脈微或濕。
技術四
艾灸穴位:大敦(雙)、陽池(雙)、章門(雙)。
搡作規程:①艾條溫和灸:每穴灸治10~20分鐘,每日灸1次。②艾炷灸:每穴灸3~5壯,每日或隔日灸1次。③溫針灸:每次灸10~15分鐘,每日灸1次。
主治:癲疝。
艾灸技術的操作規程
一、辨證施灸
艾灸療法是通過刺激穴位、激發經氣、調整陰陽,恢復機體各器官、組織功能的失調而達到治病目的;在使用艾灸療法寸,必須嚴格按照中醫基礎理論和經絡腧穴理論及針灸治療的基本規律選取不同的部位、經絡、穴位、時間及補瀉方法以辨證施灸。
二、選擇體位
病人的體位是否合適,對於正確取穴和進行灸療操作有一定的影響。部分重證和體力衰弱的病人,體位的選擇更為重要,體質虛弱或精神緊張者要採用臥位。不舒服的體位在操作期間往往可因移動肢體而引起意外。總之,選擇體位以醫者能正確取穴,操作方便,病人肢體舒適並能持久為原則。
三、點穴
施灸時必須取准穴位,述需囑附病人不可移動體位,以保持穴位的準確。此外,還需使施灸的部位平直,一方面以便艾炷能平放,防止施灸時艾炷滾下,透燙傷皮膚;另一方面,艾條灸及溫針灸寸能使火力集中,熱力深透肌膚。
四、置住與點火
點穴後,不同的艾灸疔法有不同的置炷要求,如艾炷灸,可先塗些大蒜液、凡土林,然後將艾炷粘貼其上;溫針灸則在針刺入穴位後,將艾絨掉在針柄上或在針柄上套置一段1~2cm的艾條施灸,置炷完畢,可用線香點燃艾絨,艾炷灸從尖端開始,燒近皮膚時,若病人感到灼痛,可在穴位周圍用手拍打以減輕疼痛,灸完一壯後,以紗布蘸冷開水抹淨所灸穴位,再依前法續灸,一般可灸7~9壯。斷灸從底部開始點燃,直到艾絨燃盡為止。
漏肩風的艾灸療法
操作規程:進行艾炷發疱炎,將黃豆或麥粒大小的艾炷置於塗上凡士林的條口穴、陽陵泉穴上,點燃施灸,待患者自覺燒灼感時再忍2~3秒即可去掉艾炷,再塗上凡士林換住施灸,每穴每次施灸2~3壯。
癃閉的艾灸療法
操作規程:①溫和灸:每次選用3~5個穴位,每穴灸15~20分鐘,每日灸1~2次。②艾炷灸:每次選用2~4個穴位,每穴灸5~10壯。每日1次。③溫針灸:每穴灸15~20分鐘,每日灸1~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