穀雨節氣,隨著氣溫迅速回升,降水增加,濕熱交加,讓人一整天感覺很不舒適。
感冒
穀雨前後,天氣雖以晴暖為主,但早晚仍有時冷時熱之時,而且南北溫度差異較大,人們極易感冒。所以,穀雨前後,人們早晚外出要注意添衣,不可忽視大意。
過敏症
「雨水生百穀」,穀雨前後,百花漸次開放,這時,人們須預防花粉症及過敏性鼻炎、過敏性哮喘等。有過敏史的人要避免與過敏源接觸,減少戶外活動。
神經痛
穀雨前後是神經痛的發病期,如肋間神經痛、坐骨神經痛、三叉神經痛等等。一旦患上神經痛或舊病復發,一定要及時到醫院進行治療,同時還要注意休養,避免用腦過度和思慮交瘁。
慢性胃炎
「穀雨」作為春季的最後一個節氣,這段時間正好處於春夏交替時節,同時也是胃病的易發期。胃病患者在這個時節尤其需要注意保暖,切忌因為天氣回暖貪吃冷食而「傷」了腸胃。此外,在飲食上,脾胃不好的人還應儘量少吃竹筍、蠶豆等當季蔬菜,可多吃蓮子、山藥等來養胃。
風濕
根據「穀雨」季節空氣濕度大的特性,一些風濕病患者也漸漸「苦惱」起來。從西醫及現代科學的角度來看,風濕病的發作與「穀雨」節氣及濕度大的季節,並沒有特殊的直接聯繫,但確實會有風濕病患者在這個季節感到關節不適。專家提醒,以肌肉和關節疼痛為主的風濕病病人應注意適量運動,但切忌運動過度,尤其是不能在運動後出現乏力感覺。如果出現風濕病症狀,應及時上醫院就醫,接受臨床化驗,確診病情,並在醫生指導下科學治療。
如果看到這裡還沒有解决問題,請繼續往下看:
春困或是6大疾病症狀 簡單三招教你制服春困
很多人覺得春困是春天裡的正常現象,算不上是病,頂多是一種亞健康狀態。但有時候春困是一種疾病的症狀。
「春困」或是心理逃避
「三月四月傻子忙。」意思是在春天裡,晝夜溫差較大易引起精神波動,因此精神疾病發病率有所增加。在生理方面,人體同樣處於生發向上的狀態,體內能量大量消耗,易引起春困。如果僅是對於季節變化敏感而出現的春困,可以通過食物補充能量,用呼吸新鮮空氣和按摩穴位等方法醒腦提神。但是,因逃避而總想睡覺的人則需要從心理調節入手。
貧血
貧血可能在任何年齡段發生,最常見和最早出現的症狀就是疲乏、睏倦,此外還可能伴有頭暈、頭痛、耳鳴、眼花、注意力不集中、面色蒼白等。因此,如果貪睡同時伴有面色蒼白等症狀,最好到醫院做一個血常規或貧血四項,儘快明確診斷。特別是找到貧血的真正原因,有時原發病比貧血本身危害嚴重得多(比如胃腸道腫瘤導致出血),其治療也比貧血更為重要。
大腦缺氧
很多中老年人血管硬化、管腔變窄、腦血流量減少,容易導致腦細胞缺血缺氧,時間長了會引起睏倦、乏力、嗜睡等症狀。如果春困的同時伴有記憶力下降、行為異常、反應遲鈍、個性改變等精神、神經症狀,要高度懷疑神經系統和腦血管的問題,某些部位的腦卒中症狀主要就是嗜睡及反應遲鈍。
睡眠性呼吸障礙
由於某些原因而致上呼吸道阻塞,睡眠時出現呼吸暫停,導致機體缺氧,身體器官得不到很好修復,白天很容易出現睏倦、乏力、嗜睡等症狀。對於肥胖或打鼾比較嚴重的人,出現上面的問題,最好觀察有無睡眠呼吸暫停,必要時及時治療。
心臟病
冠心病、風心病、肺心病等心臟問題,可能導致心臟功能障礙,使血液循環不暢,乳酸等代謝產物積聚在組織內,使人產生疲勞感。如果同時有心悸、氣短、胸悶、頭昏等症狀,特別是在活動後症狀加重、休息後減輕,最好查查心臟,如做心電圖、心臟彩超等。
春困是精神疾病發作前的信號
春季歷來是精神疾病的高發期。專家提醒,對一些易激動、易焦慮,有抑鬱情緒的人來說,春困是精神疾病發作前的報警信號,要及早治療。有些有精神疾病的人,比較排斥吃西藥,其實中醫在調理情志方面也有獨到的作用,用中醫調理情緒、睡眠問題的同時,還可以緩解服用精神心理疾病西藥所致的副作用。
春困怎樣預防?
第一招:頭面部按摩。頭面部有許多經絡和穴位。有節奏、有規律地對頭面部的它們進行梳理,有利於促進大腦的血液循環,解除睏乏。有種方法既簡單又有效,那就是眼保健操。一套操下來,面部的許多穴位都能得到按摩,安全可靠。
第二招:梳理頭部。梳理的方法是,用梳子從前額部往後,一直梳到頂項部,如此反覆幾次。這一招同樣能夠改善腦內血液循環,緩解大腦缺氧的狀態,省時方便,只要有把梳子就行。
第三招:涼水洗臉。從中醫上說,春困可能源於肝陽上亢,涼水洗臉可以清涼頭面,提神醒腦;從西醫上說,春季氣溫變暖,引起面部血管擴張,血液過度分布到臉上,而使顱內血量減少,涼水可以刺激血管收縮,幫助更多的血液回流大腦,以達到解困的目的。
春困吃什麼好?
韭菜
春季養生重在養肝,吃韭菜可以增加人體脾胃之氣,強化肝功能。韭菜除了菜用之外還有藥用價值,它能活血散瘀,理氣降逆,溫腎壯陽,治療身體虛弱。韭菜不僅能解春困,還對人體有重要藥理作用,但是不是多多益善。
春筍
味甘性寒,具有利九竅、通血脈、消食等功效。春筍味道清淡鮮嫩,營養豐富,有充足的水分和植物蛋白等營養成分和微量元素,有幫助消化和防止便秘的功能。經常吃點春筍可以滋陰益血、化痰消食、利便明目作用。春日裡睏乏,吃點清淡東西更養生。並且春筍還有吸附脂肪、促進食物發酵、助消化的功能,是減肥的好食物哦!
芡實
芡實又叫做雞頭子,是睡蓮科的一種水生植物的果實,可以食用也可以藥用。芡實性味甘平,補中益氣,是滋養強壯性食物。有健脾祛濕的功效,但是芡實不宜多吃,並且芡實無菜品,最佳食用方法是慢火燉煮到爛熟,然後細嚼慢咽。
山藥
健脾益氣,提高機體免疫力。山藥類型很多,味甘性平,補脾養胃,生津益肺。可以治療脾虛食少,久瀉不止等病。山藥能養陰助濕,但是有感冒或者便秘的人要慎用。山藥還有鎮靜作用,可以抗肝昏迷,所以能解春困。山藥多和其他藥品搭配,做成粥品飲用。
觀察耳朵可了解內臟健康程度
顏色、光澤信號
就耳部整體而言,正常人的耳紅潤而有光澤,這是先天腎精充足的表現;
如果耳朵乾枯沒有光澤,反應機體腎精不足。
耳朵色淡白,多見於風寒感冒;還見於素體陽氣不足的人,這類人多怕冷惡風,手腳冰涼。耳朵紅腫,多是「上火」的表現,常見於肝膽火旺或濕熱。
耳廓乾枯焦黑,多發於傳染病後期或糖尿病,因為在這個階段,機體陰液已經嚴重耗傷。
在耳朵的某些局部呈點狀或片狀紅暈、暗紅、暗灰等,多見於胃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等消化系統疾病。
形態變化望耳的另一個內容是觀察形態變化。
耳朵厚大的人,腎氣充足;
耳朵薄而小的人,多為腎氣虧虛。
耳朵局部有結節狀或條索狀隆起、點狀凹陷,而且沒有光澤的人,多提示有慢性器質性疾病,如肝硬化、腫瘤等。
耳朵局部血管過於充盈、擴張,可見到圓圈狀、條段樣等改變的,常見於有心肺功能異常的人,如冠心病、哮喘等。
若耳內流膿,伴有耳部紅腫熱痛,聽力下降的,是中耳炎的表現,中醫認為,這是風熱上擾或肝膽濕熱。
定位診斷就耳的定位診斷而言,人體各部位在耳朵上的分布就像一個倒置的胎兒。
耳垂相當於面部,當因「上火」而致牙齒、牙齦腫痛時,或臉上長小疙瘩時,可以用拇指和食指揉捏耳垂,或者在耳垂上點刺放血,有很好的治療效果。經常按捏耳垂還有美容養顏的作用。
正對耳孔開口處凹陷叫耳甲腔,這個地方相當於胸腔內臟器官。經常刺激這個部位,對血液和循環系統有保健作用。可將食指放到耳孔處,拇指放到耳的背面對捏即可。
耳甲腔的上方凹陷叫耳甲艇,相當於人的腹腔,按摩此處有助於消化,並有強腎健脾之功。
耳廓的外周耳輪相當於軀幹四肢,頸肩腰腿痛等軀體疼痛患者宜多按壓耳輪。
如今的耳診與傳統的耳診相比,加入了精確定位的耳穴內容。診法也不再局限於望診、觸診,染色診法、生物電測定法等方法正在蓬勃發展。當然,望耳只是中醫「望診」的一部分,判斷機體健康狀況、診斷疾病,應當結合全身的其他表現。
生活中最常見耳部問題:
一、耳朵進水怎麼辦?
由於水有一定的張力,進入狹窄的外耳道後形成屏障而把外耳道分成兩段,又由於水的重力作用,使水屏障與鼓膜之間產生副壓,維持著水屏障兩邊壓力的平衡,使水不易自動流出。有時外耳道內有較大的耵聹阻塞,則水進入耳道後更易包裹於耵聹周圍而不易流出。耳內進水後會出現耳內閉悶,聽力下降,頭昏,十分不舒服,因此人們往往非常迫切想把水排出來。有人甚至用不乾淨的夾子、火柴棒、小鑰匙等掏耳,這樣雖然可僥倖將水屏障掏破,使水流出,但也易損傷外耳道甚至鼓膜,而導致耳部疾病。
耳內進水後應及時將水排出,最常見的方法是:
1、單足跳躍法:患耳向下,借用水的重力作用,使水向下從外耳道流出。
2、活動外耳道法:可連續用手掌壓迫耳屏或用手指牽拉耳廊;或反覆地做張口動作,活動顳頜關節,均可使外耳道皮膚不斷上下左右活動或改變水屏障在穩定性和壓力的平穩,使水向外從外耳道流出。
3、外耳道清理法:用乾淨的細棉簽輕輕探入外耳道,一旦接觸到水屏障時即可把水吸出。
由於游泳池或河水不乾淨,污水入耳後引起外耳道皮膚及鼓膜感染,或耳內進水後處理不當,如不潔挖耳等,常可引起以下幾種耳病;外耳道炎,外耳道癤腫,耵聹阻塞,鼓膜炎,化膿性中耳炎。
如果耳內進水後出現以上症狀,應暫時停止游泳,並去醫院檢查,對症治療。
二、耳朵進水的鍛煉和預防
不妨一試游泳訓練,耳朵常常進水。下面這些辦法有助你把耳朵里的水排出:
跳動引水法把頭歪向進水耳朵一側,令耳孔向下,用同側的腳單腳原地連跳幾次,同時用手拉扯耳朵,把耳道拉直,讓水順勢流出。
手掌吸水法把進水耳朵歪向下,用同側手掌緊壓在耳廓上,屏住呼吸,爾後迅速鬆開手掌,連續幾次,進水便會被吸出。
棉花沾吸法用消毒的脫脂棉或軟性吸水紙捲成捻子,輕輕地伸入進水耳朵里,當捻子碰到水時,水就會被吸在捻子上。
「春捂」應注意「下厚上薄」 15℃以上不用捂
俗話說:「春捂秋凍,百病難碰。」但是,春天氣溫回升,多穿衣服容易出汗導致風邪入侵,引發感冒。捂之?不捂之?如何是好?
從皮膚看看你肝有沒有問題
在肝臟疾病的初期,一般沒有典型的特異性症狀,但常會出現以下皮膚方面的病理表現,應引起人們的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