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人網上吹水也要注意尺度

  企業選人背景調查已深入網絡的細枝末節

  寫博客、微博,在各類社交類網站灌水,已經成為時下職場人士的一大習慣和消遣。這種習慣給職場人士帶來的一大好處是給外人,包括企業和獵頭公司一個展示自己的機會,從而有機會謀得更好的職位,但另外一方面,「言多必失」,在企業對應聘者背景調查做得越來越深入的當下,一次無意在網上對前任老闆的抱怨就可能影響到你今後的求職。

  在職場專家看來,職場人士在網上留下了痕跡就很難抹除,而這些言行對後續的影響也很難估量。因而職場人士在網上也要慎言,注意展現一種成熟的職業心態,言行要符合大眾的價值觀,違反基本的職業道德是大忌。

  社交類網站也成為獵頭的尋人陣地

  在目前人才市場供大於求的狀況下,企業要招人不難,難的是招到與崗位匹配的專業人才和高端人才。很多企業把這一難題交給了專業的獵頭公司。那麼獵頭公司又是如何找到這類人才的呢?

  華夏菩道的獵頭顧問范廣告訴記者,每個獵頭公司都會有自己的人才庫[1.06 0.95%],這個是他們為企業獵尋人才首要參考。當企業需要的人才不在這個人才庫裡面的時候,獵頭顧問就需要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去獵尋合適的人才。

  「除了在自己的人脈圈裡找熟人推薦,我身邊的一些顧問們都開始在一些人際交流網站上搜尋人才。最常用的就是人和網、名片網等。」范廣告訴記者,他現在正為某公司獵尋一個總經理助理的職位,就是通過這類網站找到了幾個合適的人選。亨特爾獵頭的首席顧問朱正華也表示,網絡已經成為搜尋人才的便捷通道。

  據了解,在國外運用社交類網站發掘新員工也成為一種流行和趨勢。據英國招聘/求職網站CareerBuilder.co.uk近日公布的一項網上調查結果顯示,53%企業用戶在招聘新員工時,會使用社交網站提供的各類工具,對潛在新員工進行初步篩選。

  背景調查手段越來越高明

  雖然藉助網絡,職場人士有了更多的機會進入企業和獵頭公司的視線,推動了職場人士職業發展的進程,但是在網絡上個人信息的過度暴露也容易給求職者帶來求職的隱患。

  朱正華坦言,現在企業招人尤其是一些高端的崗位,都會對應聘者做細緻而深入的背景調查。至於深入的程度,朱正華告訴記者,可以用「挖地三尺」來形容。

  據介紹,做背景調查最傳統的方式就是打電話到應聘者的原單位,通過與他的前同事、前老闆等的交談來了解應聘者的能力、口碑等信息。隨著網絡的發達,背景調查的手段也越來越多元化,調查的程度也越來越深入。

  他們除了在應聘者的博客、MSN空間和QQ空間等開放的空間去搜尋有關信息,還會主動地在網上百度求職者的個人信息,此外還會進入一些流行的人際交流網站,譬如開心網、人人網等暗訪。另外,對於有些企業的特別要求,譬如「應聘者一定要正直、清白、無犯罪記錄」等要求,獵頭公司甚至會到警察局去查應聘者是否有犯罪記錄等。

  「當一個人在自己熟悉的網絡圈子裡,他往往會表現出自己最真實的一面。有些信息往往是掩蓋不住的。有時候真的會發現一個優秀的應聘者身上存在企業用人的大忌。」朱正華表示。

  范廣也認為,因為有了網絡以及各種人際溝通的平台,職場人士的個人隱私就會越容易暴露。無論是有意的無意的,還是主動的被動的。而這些隱私往往會影響到企業用人的最終選擇。因而他建議職場人士在網上也要慎言,「在網上留下了痕跡就很難抹除,而這些言行對後續的影響也很難估量。」

  背景調查中常見的「落馬」典型

  對於在深入的背景調查中落馬的幾類典型,朱正華表示主要有以下幾類:

  首先就是攻擊前雇主、前客戶等。雖然職場人士的離職可能有企業方的原因,心中難免會有一些怨氣,但是在網絡上的發泄就會被認為是一種情商不高的標誌。這甚至會影響到獵頭公司幫其做面試輔導的意願和效果。

  最不可饒恕的應該就是泄露公司機密。這種行為有了一次就可能有第二次,競業禁止協議也不見得會對這類人起多大的作用,因此任何公司都不願意養虎為患,對這類人才一定敬而遠之。

  此外,個人作風有問題、不能正確地處理家庭矛盾、團隊合作能力差等也是容易從網絡中發現的問題。

  「當然職場人士也不能因此就把網絡當作洪水猛獸,甚至緘口不言。」朱正華認為,從利於職業發展的角度,職場人士還是要善用網絡,只不過要注意尺度。

  他認為,博客等還是可以照寫,水還是可以照灌,但是要注意展現一種成熟的職業心態,有些言行還是要符合大眾的價值觀,當然也絕對不能違反最基本的職業道德。

${FDPageBreak}

  -數據

  社交網站信息對個人求職的影響

  英國招聘/求職網站CareerBuilder.co.uk調查顯示,企業用戶在使用社交網站後,求職者往往由於以下原因被拒:

  求職者沒有如實講明其工作能力和資質(38%);

  求職者溝通能力較為匱乏(31%);

  求職者發表帶有偏見的言論(13%);

  求職者在網上發布過自己曾酗酒或吸毒的信息(10%);

  求職者在網上發布過不應公布的圖片或其他內容(9%);

  求職者在網上惡意攻擊前雇主、前同事或前客戶(9%);

  求職者在網上泄露屬於前雇主的商業機密信息(8%)。

  另一方面,求職者往往由於以下原因更容易成為企業新員工:

  在個人求職頁面資料上如實公布自己的工作能力和資質(61%);

  具備較強的溝通能力(41%);

  綜合素質較高(37%);

  頁面資料能提供與求職者個性相符合的信息(28%);

  求職者具備創新能力(24%);

  求職者提供自己的工作照(24%);

  求職者提供自己的各種獲獎信息(15%);

  其他人對求職者予以較高評價(15%)。

如果看到這裡還沒有解决問題,請繼續往下看:

性格太強者的多面看

  人們都說:個性強的人,敢說敢做敢闖,能成就一番事業。此話只說對了一部分。

  因為其一:能成就一番事業的人,也有不少性情溫和隨和的人;其二:敢說敢做敢闖的人,其中也有一些衝動做事的人,到頭來也不一定成功。而本文想談得問題,是在另外一個層面上。

  個性太強的人,生活中往往在某個方面有很大的失敗。比如一個人可以在事業上拼打,商場上眼光敏銳,下手快,賺錢成功。有的人能狠下心來,搞什麼投資理財,專騙熟人,還信誓旦旦有超常的回報率,短期內集大量資金,然後他人的錢就沒了,還自己裝無辜。

  有的人,專業上很成功,但對於人際關係置之不顧。有的人,外表事業上很成功,個人生活中很失敗。有的人,認識交往很多人,其實內心很孤獨。還有的人,貌似公充,但實際上容不得他人意見。有的人,似乎在某個領域內很專業,但他/她評價起同行來,那種貶低他人,不屑一顧的態度,在明眼人看來,很是掉價。有的人幹得不錯,成功成就,但很難轉換從另一個角度考慮問題,自然說話待人苛刻,連恭維人時都在貶低他人。有的人,見面就滔滔不絕,根本不讓他人有插嘴的機會,但言談中流露著淺薄和無知。有的人,以權壓勢,顛倒公正。有的人,在對待弱勢者時不僅欺凌,而且還是顛倒黑白。有的人,能掙很多錢,但在日常生活中還欺人賴賬。

  再舉點例子,我們不能說離婚分居的人都是個性太強,與他人關係處不好。如果這樣看,是不公正的,因為離婚分居的因素太多,僅因為個性特別分手的,還只是其中一部分人。但反過來看,個性太強的人,倒是離婚比率是很高的。或者說,一些個性太強的人,也很難找到一個配偶,或很難與人長期相處。

  筆者記憶中,有好幾位事業成功的人,都離了婚。當然,離婚不是單方面的事,雙方都有責任。但有這樣幾位人士,多接觸了解一下,就會發現他/她有相當強的個性,並且很難寬容忍讓他人。另外,個性強的人,總是他/她是對的,要讓他/她認個錯,比登天還難。

  個性強的人中,有許多人看問題負面,喜歡挑剔評價貶低他人。其實,有個很簡單的方法,來真正了解評估出對方的性格個性。如果一個人,連續說到三五件事和個人,但當你仔細聽下去,對方不是說這件事不行,就是那個人很差很笨,老闆心太狠,政府淨在做愚蠢的決策,近日天氣這麼不好,上班路上淨是些開快車不守交通規則的人,我怎麼這麼倒霉,如此等等,你可以很快判斷出對方不僅心態負面,怨天怨地,而且一定是一位個性太要強,很難以相處的人。那些凡開口批評,閉口貶低他人的人,跑不掉是有極強個性,並且多少有些心理變態。

  這種人還有一個明顯特徵,就是他人永遠有錯,自己永遠正確。他/她不僅不懂換角度來想問題、考查問題,不懂得他人與自己意見不一致但也可能他人是對的,而且還以自己狹隘的觀點,來評估認為他人也只能迎合他自己的想法,才是對的和才會被允許。

  個性太強的人,如果當了權,是件很糟糕的事。他人感到被威脅,備感威懾,從而對他/她的順從,會被看成是因為他/她的英明正確,是他人對他/她的贊同讚許。

  個性太強的人,專斷專權,無論在家庭中和單位上(如果有點權力),都是不好的事情,因為這種專斷專權,會傷害身邊的人,包括家人和同事。

  個性太強的人,不太懂得"退讓"藝術,不懂得讓人一籌,放人一馬,總是喜歡斷人後路或甚至逼人走絕路。總是把路給堵絕,把棋給走死,到頭來得罪不少人,往往是眾叛親離。

  個性太強的人,不會輕易相信他人。經常把他人的善意,曲解成惡意敵意。自然,他/她在處理與他人的關係中,往往是負面的、衝突的、敵意的方式,把人際關係搞得一團糟。

  個性太強的人,往往自以為是,滔滔不絕,也不管別人聽不聽。最搞笑的是,他/她往往以外行的身份,在專家們面前賣弄,還自以為在發表著天才的見解。真正是"不悔自家無見識,反將醜語抵他人"。

  不否認,有些個性強的人,敢拼敢闖敢幹,一路風風火火,闖蕩過來,事業上是成功了。家庭呢?婚姻呢?愛情呢?可能多半是失敗的,或很是失望的。總之,如今把個性太強的人的一些現象指出來,是希望當事人和其身邊的人,認識到在強勢下的真正弱勢。如果要改的話,建議第一條就是要學會轉換角度想問題,即換位思考;第二條是,要儘量待人處事正面一些,第三條是寬厚容忍一些。

掂掂職稱中的含金量

  職稱到底重不重要?有人孜孜以求,有人不以為然。事業單位和大型國企的員工,大多很看重自己的檔案、職稱,因為職稱的高低不僅和工資、獎金直接掛鉤,更關係著退休後的待遇。

  而對於那些在民企、外企上班的白領,似乎各類執業資格認證更受寵,職稱對他們有沒有用?評職稱,外語、計算機、論文……一樣不能少,你如何邁過職稱評審的一道道門檻?

  別拿職稱當「小菜碟兒」

  金桂(人力資源主管)

  前兩年,我在一家企業分管職稱考評。那時候,有些專業還不是社會統考,實行的是考評結合。每到職稱季,我都要提前給符合參評條件的人員打招呼,告訴他們需要通過哪些課程的學習,參加哪些考試。但遺憾的是,總有個別人對評職稱有一搭沒一搭地不當回事,讓人替他們著急。

  當時,單位里有個年輕的會計需要考中級職稱的課程。我通知他時,他不以為然地說:「我不考職稱了,我想考註冊會計師,有了註冊會計師的證,走到哪裡都吃香。到會計師事務所工作,收入一步登天。高級職稱又怎樣,能比註冊會計師牛?」儘管我再三提醒,最後他還是放棄了考試。

  過了兩年,他真的拿下了註冊會計師,辭職到一家會計師事務所去了。那裡不需要職稱證書,有註冊會計師證就有簽字權。但幹了兩年後,他又捨棄高薪辭職,因為收入雖然很高,人卻實在太辛苦了,老闆拿人當牛使喚!在業務旺季,他天天晚上都要加班到半夜,第二天一早還得照常上班。加上三天兩頭地出差,人瘦了一大圈。

  再三斟酌之後,他又跳槽到了一家事業單位的下屬公司,不料在定工資時卻遇到了難題。由於沒有職稱,在待遇上很難與有職稱的同事並駕齊驅。人事主管囑咐他說:「明年你一定要考個中級職稱,我們把重要的工作交給你,你沒有職稱,同事們不服不說,工作中會遇到很多尷尬,很多事情我們也不好辦。」所以,目前他只能拿助理會計師的工資。他打電話對我說:「金姐啊,真後悔當初沒聽你的話。現在我轉了一大圈,又回到了原點。一步趕不上,步步趕不上,虧大了。」這個例子,在我們單位引起不小反響,想跳槽的員工,再也不敢拿職稱當「小菜碟兒」了。

  所以,我想對符合條件,咬咬牙就能考下職稱的朋友說兩句:職場之路無定數,誰也不能十年早知道地給自己的將來打包票,多一個職稱證就等於多一條路。真正有心的職場中人,不應該放棄任何一個晉升職稱機會。

  步步緊跟 穩紮穩打

  Cloud(醫生)

  走進醫院,特別是三級甲等教學醫院,在病房走廊里總能看到一塊告示牌,上有醫生的照片和資歷簡介。仔細看看:主任必是主任醫師、教授,甚至博導等(正高),病床醫生多數也是副主任醫師(副高),只有個別的是主治醫師(中級)。職稱不高的醫生,進不了大醫院或者只能去看門診。

  我學的是人才奇缺的冷門,才憑放射科的大專文憑進了大醫院。醫院是很講究論資排輩的,要想在大醫院裡站穩腳跟,步步緊跟不斷晉升職稱是必經之路,因為一切待遇、職位、地位,都與職稱密切相關。

  我的第一步,是「專升本」。好在那時剛從學校出來,年輕、單身、生活單純,頭腦靈。一面三班倒上班,一面讀書,很辛苦,我卻不覺勞累。我知道,自己「欠下的」兩年學歷,終究要「償還」的。明確的目標,給了我旺盛的精力和勇氣,因此門門功課一次通過,按時拿到本科文憑,登上職稱晉升的起點。

  第二步,是從見習醫師晉升為正式的執業醫師。雖然是要經過統一考試,但是這一步我仍然有優勢:一則我比本科生少上兩年學,也就比同齡本科生多兩年實踐經驗;再則臨床本科生考放射科醫師還要改行,而我卻是本行,熟門熟路。果然,撰寫論文拈來就是,專業英語已熟記心中,第一次有機會參加晉升考試,我就順利通過,取得了初級職稱。

  可是,第三步晉升中級職稱的道路,就要坎坷得多。那時我已經結婚成家,讀書進修的時間少多了。最糟糕的是懷了孕,在婆婆和老公的壓力下,只得提前當媽媽。儘管主任照顧我,讓我上常日班,帶教實習醫生,但是生理和心理的變化,嚴重影響了我的進修,挺著大肚子和抱著孩子讀書的日子真難呀!偏偏考試前,孩子還病了。怎麼辦?只得退一步,先顧孩子這一頭。為此我耽擱了一年,翌年才考出了中級職稱!但讓我欣慰的是,我沒有掉隊,甚至比同齡人還早了一年!

  對職稱晉升制度,我是又愛又恨:愛的是職稱晉升了,薪酬增加了,地位鞏固了,甚至將來退休也沾光;更重要的是,它激發了自己不斷進取的精神,提高了自己的業務水平。恨的是,它把人弄得好辛苦,晉升之路漫漫,前面還有第四步——晉升高級職稱等著我去攀登呢!

${FDPageBreak}

  人家花錢求職稱,我的職稱沒啥用

  傑克(職員)

  等過公共汽車的人都有這樣一種體驗:要等的車久等不來,你哪天不坐這路車,它一輛接一輛在你眼前停下……對於國人,職稱和等車差不多,有些人拿著職稱沒用處,本本被遺忘在抽屜深處;有些人為了職稱勞民傷財,不一定能得到。

  上世紀80年代末,我被分到一個小單位,單位福利待遇各方面均不理想,幾年下來和大學同學拉開了距離。唯獨有一點,我們單位很有優勢——那就是評職稱。由於沒有多少候選對象,我們單位每年評職稱的名額都有富餘。只要你不犯錯誤,畢業一年就是技術員,3年助理工程師,5年工程師,10年高工……

  「你們單位真好,我都混了5年了,才剛剛評上技術員……」一次同學聚會,一位在大單位工作的同學說。對於這種羨慕,俺可沒法笑納,我的收入不及他的一半,要職稱有什麼用。

  「這是榮譽,怎麼能用錢來衡量?」那位同學說。

  我更羨慕他了,常言道「飽暖思淫慾」,溫飽是其他高層次想法的基礎。人家已經在想榮譽了,我卻不得不想錢,羅鍋上山——前(錢)緊啊。

  因為蜀中無大將,我們單位評出來的「師」們大多數名不副實。搞行政的大多數評「經濟師」「政工師」,比較虛,看不出本事怎麼樣。搞技術的「師」們水平一目了然,於是經常被工人們鄙視。比如一個50多歲的老工程師某次閒聊,說他燒開水都是用小火,可以節約煤氣……這樣的工程師在單位不是少數,可見職稱拿得有多容易。

  後來,單位漸漸不行了,我只得停薪留職,出去給朋友幫忙。朋友租用了一個雜誌的下半月刊號,準備專門刊登論文。那家雜誌原本是休閒類的,居然可以用來出「學術期刊」,我不得不佩服他們領導勇於創新。

  「一個頁碼收400元版面費,我們一共200頁……」朋友計算了一下市場前景,充滿樂觀。果然稿件滾滾而來,只要勉強看得過去的,交錢就登。一塌糊塗、不知所云的,另交一定修改費(也就是幫他重寫),也可以登。可想而知,這些論文又造就了一批又一批水貨「職稱」。

  「千萬不要搞職稱評定改革,起碼不能取消論文發表這一項條件……」朋友每次去廟裡燒香,都會許下這個願。

  職稱這玩意,對於有些人一文不值,對於有些人事關前程,同時又是一部分人的衣食父母,它實在是社會轉型期的一個標本,對於後世歷史學家很有研究價值。

${FDPageBreak}

  到哪座山唱哪首歌

  錫眾(辦公室主管)

  剛工作時,常常把職稱和職務搞混,以為兩者都是官銜。後來才明白,職稱和職務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簡單點說,職稱是授予專業知識的「頭銜」,屬於學術等級;而職務通常是指工作中所擔任的「官銜」,屬於行政序列。

  職稱和職務,哪個「含金量」更高?我認為,不同時代、不同單位的人,看法不盡相同。記得上世紀80年代中期,我供職於一家國企。和大多數人一樣,那時我的最大夢想就是擁有一個高級職稱。為此,我努力過,奮鬥過,也傷心過,但不管是成功還是失敗,我始終未放棄。在我看來,職稱就像一個時尚的花瓶,既好看又管用,如果到了一定的年齡,還沒有相應的職稱,那是件很沒面子的事。反之,一個人有了職稱,就等於有了身份和地位,而且不管風吹浪打,只上不下,終生受用。

  考慮到自己有大學文憑,工作滿一年就可以定助理經濟師(不用考試),四年後即可報考經濟師(中級),如果一切順利,說不定十來年就能實現夢想!所以,我當時非常有自信,工作之餘,拼命給自己充電,學外語、寫論文、鑽研計算機……經過數年的努力,終於拿到了中級職稱。可是,再往上爬就難了!由於高級職稱不是考的,是評出來的,因此人為因素在所難免。偏偏我們單位的人事經理是個「擺擺平」朋友,把職稱評定當成是一種人人有份的福利。你工作到了一定年頭,如果沒有升遷的希望,便在職稱上給你「安慰」。甚至發生過好幾次疑似暗箱操作的「評退」現象——即評上高級職稱,不到一年就退休了,其名額則空下來,供單位來年使用。

  如此「論資排輩」,哪年哪月才能輪得上我?與其苦等,還不如趁早離開。於是,我跳槽到了一家外資企業,本以為憑著已經拿到手的中級經濟師職稱,會受到新東家的重用。誰知老闆對國內的職稱評定並不認同,他看重的是執業資格證書和「真本事」!

  俗話說,到哪座山唱哪首歌。既然老闆看重的是執業資格證書,那我就不得不重新選定目標「挖井」,並從最基層做起,一步一個腳印地往上爬。所幸,這次

職場中女人須向男同事學7優勢

1、直接要求

80後抱怨工作壓力大

近來百度貼吧福州吧里,有一個「職場菜鳥」發帖稱工作半年多錯誤不斷,「壓力大到連睡覺都夢見被老闆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