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開《漢英詞典》尋找氣功一詞的英譯時,我們會看到竟將BREATH EXERCISE(呼吸鍛煉)等同於氣功。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這必須從氣功一詞的選定談起。
「氣功」一詞雖可在個別古書上見到,但並無當今的釋義。到了近代及新中國成立前後,有人將強調呼吸的養生鍛煉方法稱作「氣功療法」,但也未在全國廣泛流行。至1955年,以劉貴珍為首的「唐山氣功實驗小組」的臨床工作受到衛生部表彰,經各種傳播方式推向全國,自然使「氣功療法」一詞在全國廣泛傳開,並得以確定。劉貴珍在1957年 9月第一版《氣功療法實踐》一書中寫到:「為什麼要稱它為氣功療法呢?『氣』這個字在這裡代表呼吸的意思;『功』就是不斷地調整呼吸和姿勢的練習……。」從這段話以及他在書中介紹的以強調特殊呼吸方法為特點的功法中可以看出,他當時是將呼吸之氣調整看作是氣功的本質特徵的。從此,國內的《漢英詞典》等工具書沿用了這種說法。
氣功中確有一類以強調特殊呼吸方法為特點的功法,在古代稱作「吐吶」、「服氣」、「食氣」等等。人們一般的呼吸運動是在呼吸中樞支配下的自然活動,不需要意識的調節,而氣功中要求的特殊呼吸方法,必須在特定意念的參與誘導下才能實現。這一點在古代氣功文獻中就有明確的論述。如在最初記載六字訣功法的《養性延命錄》一書中,不僅說明了呼吸的方法(「凡行氣,以鼻納氣,以口吐氣,微而引之,名曰長息。納氣有一,吐氣有六。納氣一者,吸也;吐氣六者,謂吹、呼、唏、呵、噓、四,皆出氣也。」)而且強調了特定的意念要求(「凡行氣欲除百病,隨所在作念之,頭痛念頭,足痛念足,和氣往攻之」)。在《諸病源候論》中也記載:「治四肢痛悶及不隨,……安心定意,調和氣息,莫思餘事,專意念氣,徐徐漱醴泉。徐徐以口吐氣,鼻引氣入喉,須微微緩作,不可卒急強作」。可見,在開始練功時,必須先放鬆肌體,安心定意,才注意呼吸。如果不注意這一點,使用不當,反而會感到呼吸緊迫,情緒緊張,還可能導致胸悶等不良反應。因此,氣功中還有很多功法只要求自然呼吸,「心靜息自調 」,同樣也可達到練功的目的,而且有些功法中,呼吸方法只是讓練功人將注意力集中在被強調的呼吸形式上來幫助入靜。
從以上可知,將調整呼吸之氣看作是氣功的本質特徵,並「顧名思義」地把氣功解釋為「呼吸鍛煉」,是不對的。
如果看到這裡還沒有解决問題,請繼續往下看:
口香糖吞了雖不怕 兒童最好別吃
如果口香糖一不小心咽下肚子怎麼辦?尤其是對於小孩子更易發生這樣的情況,不少人認為這會導致口香糖粘到腸子上,其實這不正確的說法,那麼口香糖咽下去怎麼辦?
口香糖的主要成分是糖粉,糖漿以及膠基,前兩者都是溶於水的,在口腔中咀嚼時會隨著唾液慢慢溶化掉,所以經過人們咀嚼後吐出的主要是膠基。
膠基雖然不太好消化,有時還會引起輕微的腹漲,但最終還是會被排出體外,不可能粘到腸子上,更不會導致死亡,所以萬一不小心把口香糖或泡泡糖吞到肚裡也不必過分驚慌。
吞下口香糖是不會發生什麼危險的。有些人認為,口香糖和泡泡糖粘性很強,萬一被吞下肚去,會粘住腸子引起腸梗阻。
事實上,即使把口香糖咽下去了也不會有什麼危險,因為口香糖雖然帶有一定的膠質,但進入胃裡,遇到胃酸(其濃度相當於HCl,即鹽酸)後,在酸的作用下,經過水解,再加上消化液——酶的作用,最後口香糖已經完全變性了,並通過正常的消化途徑被排出體外。所以,吃口香糖一般是不會發生什麼危險的。
口香糖糖吞了雖不怕,但兒童最好別吃口香糖
經常嚼口香糖可以增加唾液分泌,從而更好地清潔口腔與牙齒,減少牙菌斑點的形成。並且,在反覆進行咬合動作時,頜骨、咬肌和牙齒都可以得到充分鍛煉,對於牙周健康十分有益。另一方面,美國洛杉磯神經科醫學中心主任福克斯也發現,如果每天咀嚼口香糖一刻鐘左右,將會產生美容的功效。
但其不利方面也是不容忽視的:
首先,以蔗糖為甜味劑的口香糖不利於牙齒保健。咀嚼口香糖時,糖分會長時間在口腔內停留,口腔中的致齲菌就會利用蔗糖產生酸性物質,對牙齒產生腐蝕,致使牙齒脫鈣,從而誘發齲齒。《美國牙科協會雜誌》建議民眾選擇以木糖醇替代蔗糖型口香糖,因為木糖醇具有和蔗糖一樣的味覺和營養價值,但不會發酵產酸,不會破壞牙齒。同時咀嚼後可以增加唾液的分泌,減少唾液酸度,因此還有助於預防齲齒。
其次,使用含汞材料補過牙的人最好不要嚼口香糖。瑞士科學家的一項研究發現,經常嚼口香糖會損壞口腔中用於補牙的物質,使其中的汞合金釋放出來,造成血液、尿液中的水銀含量超標,從而對大腦、中樞神經和腎臟造成危害。
另外,嚼口香糖對於兒童也不利。因為兒童自控能力較差,整天把口香糖含在嘴裡,有可能吞食或者誤入氣管,危及生命。另外,長時間嚼口香糖,咀嚼肌始終處於緊張狀態,有可能養成睡夢中磨牙的習慣,從而影響孩子的睡眠質量。曾經有人開玩笑說,美國人睡覺時磨牙的習慣「都是源自口香糖」。
警惕!隱性酒精食品讓你「被醉駕」
多數食品酒精量未標註
記者走訪了多家大型超市。在某品牌蛋黃派包裝上記者看到,在其配料表中,除了雞蛋、小麥(2506,17.00,0.68%)粉、白砂糖(5330,-47.00,-0.87%)外,最後一項標註「食用酒精」。除了蛋黃派外,該品牌的提拉米蘇等產品包裝上,記者也發現了食用酒精的身影。而另一品牌的瑞士卷、蛋黃派的包裝袋上,也都註明了含有「食用酒精」或「乙醇」。此外,酒糟魚、豆腐乳、酒心巧克力、朗姆酒味冰激凌、酒釀丸子、木瓜水等配料表里也都明顯標註含有「食用酒精」或「乙醇」。但是這些食品包裝上都未標明其中酒精的含量。
多為延長保質期和提香
那麼,企業為什麼要往食品里添加酒精呢,酒精成分在其中起什麼作用呢?
食品專家指出,根據我國食品標識標籤管理辦法,只要求必須標註清楚各個成分,至於各成分的具體含量並無要求,在配料表中,各成分只需按含量多少降序排列。
記者查詢相關規定後發現,《GB2760-2007食品添加劑使用衛生標準》中規定,乙醇作為食品工業用加工助劑可以根據需求進行使用,標準中並沒有對用量及殘留量進行嚴格限制。
專家表示,雖然國家對此未有強制規定,但企業還是應該明示一下食品里含有酒精,以及其中的含量,對消費者起到一定的提醒作用。
有關食品專家告訴記者,企業在食品中添加食用酒精,一般有幾個原因:一是因為含乙醇為主的食用酒精具有保持水分、殺菌防腐作用,可延長食品保質期;二是食用酒精有股特殊香味,可增加產品香味;三是因為食用酒精可以起到發泡劑的作用,保證蛋糕類產品在長時間運輸和存放過程中保持鬆軟口感。
開車前避開含酒精食品
據報道,上海市公安局奉賢分局民警親自挑選了一部分夏季大家愛吃或可能吃到的食物和藥品,用數據說話,展現了各種食物和藥品服用後的「涉酒」效果。
蛋黃派、糟鳳爪在一分鐘內都能測出「酒後」,但5分鐘後就到安全區域。酒釀剛吃下去,數據可達到「醉酒」,5分鐘還在「酒後」區間,10分鐘後就安全了。藿香正氣水「酒勁最大」,達到上述物品中測試數值最高的「醉酒」程度,不過5分鐘後,就僅僅是輕微「酒後」,10分鐘後就平安無事了。
專家表示,對正常人來說,一般情況下,食物裡面的酒精量很小,體內的酒精殘留量會很低,不會影響人的判斷力,所以吃了這些食品後開車問題不大。但是對於過敏體質,特別是對酒精過敏的人,可能這個量已會有臉紅、心跳加快的情況,建議這一類人群要避免食用含酒精的食品。
對於吃了蛋黃派和藿香正氣水等後擔心「被醉駕」的駕車人士來說,專家建議,進食後可用清水漱漱口,休息半小時左右再開車。此外,在聚會就餐期間,還要當心在觥籌交錯間可能會有酒灑入食物、餐具內,容易出現誤飲誤食的情況。同時,有的飲料也含有較低的酒精含量,如無醇啤酒、酒釀等,應特別注意。
頭髮莫用熱風吹
炎炎夏日,酷暑難耐,很多人洗頭後都會選擇用電吹風把頭髮吹乾。然而,專家指出,經常用電吹風吹頭髮會對頭髮造成損傷。
吃肉不加蒜 營養減一半
民間有諺語云:「吃肉不加蒜,營養減一半。」這不僅是說吃肉的時候加大蒜可以增加滋味和食慾,更是因為大蒜可以使肉中的營養更多地被人體吸收,是具有一定科學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