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擁有窈窕的身材,但如果配上一張圓嘟嘟的臉,還是會讓人覺得豐腴。於是,希望臉部變小一點也就成了愛美人士關注的「熱點問題」。我國傳統中醫學中的「顏面針灸」,同樣可以達到臉部「減肥」的目的。
在顏面針灸中, 藉由刺激臉部及耳部的穴位,讓疲勞、浮腫的臉恢復活力。你只需每天1次,每次1個小時,2個星期後,就會看到效果。但要注意,一開始做時慢慢來,適應以後,甚至可以一邊敷面,一邊做針灸運動。
百會穴———預防過量飲食、便秘。左右兩耳洞向上升,在頭部連結後的那條線的頂點,即是百會穴。它可以起到安定精神預防飲食過量。
攢竹穴———緩和眼睛的疲勞和浮腫。眉頭下方凹陷之處即是。眼睛疲勞以及頭痛,都會引起眼部四周的浮腫。此穴位可以緩和不適。
太陽穴———消除眼睛疲勞、浮腫。眼睛與眉毛間的側面,向後約1橫指處,快接近髮際處。此穴位可促進新陳代謝。
承泣穴———眼袋鬆弛。位於眼球正下方,約在眼廓骨附近。由於有胃下垂的人眼袋容易鬆弛,所以此穴能提高胃部機能,從而防止眼袋鬆弛。
球後穴———提高小腸的機能。眼尾正下方,臉頰頭下處。能調整小腸機能,幫助吸收。
迎香穴———減輕肩膀酸痛及鼻塞。眼球正下方,鼻翼的旁邊即是。此穴位不僅可以消除眼部浮腫、預防肌膚鬆弛,還能減輕肩膀酸痛。
頰車穴———消除臉頰的浮腫。沿臉部下顎輪廓向上滑,就可發現一凹陷處,即為此穴位。它可以有效消除因攝取過多的糖分所造成的肥胖。
地倉穴———抑制食慾。嘴角旁約0.5cm處即是。胃部如果持續處於高溫狀態,就會促進食慾,所以此穴的功能是降低胃溫、抑制食慾。
承漿穴———消除胸部浮腫。下唇與下顎的正中間凹陷處即是。它能控制荷爾蒙的分泌,保持肌膚的張力,預防臉部鬆弛。
天突穴———促進水分的排除。位於喉斜下方肌膚的內側。它能刺激甲狀腺,促進新陳代謝,去除臉部多餘的水分。
如果看到這裡還沒有解决問題,請繼續往下看:
智慧型手機不離手 眼睛傷不起
數字時代,智慧型手機大行其道。智慧型手機時尚、便捷,簡直就是一台「微型電腦」。年輕人尤其喜歡手機不離手,無論是在辦公室、飯店還是在公交車上,隨時隨地都能看到他們用手機看小說、玩遊戲、發微博。可是,這個潮流尚品卻會讓你的眼睛離健康越來越遠。
發表在《驗光和視覺科學期刊》上的這篇研究認為,智慧型手機上字符的細微尺寸會進一步增加那些戴普通眼鏡或隱形眼鏡的人們的視覺負擔,他們不得不把目光校準到正確的方向和位置,造成頭疼和視覺疲勞。使用電腦的人群中有90%的人會遇到眼部不適的問題,如眼睛發乾、感覺不適和長時間使用後視覺模糊等現象。
哈醫大四院眼科主任韓清教授認為,長期躺著玩手機容易使血液流向眼睛,導致眼部結膜血管的輕度充血,瞼結膜也容易發生輕度乳頭增生及形成濾泡等,如不加以注意,會誘髮結膜組織的慢性炎性病變。
專注於手機遊戲時,手機上的字和圖片都較小,眼睛會不知不覺地離手機屏幕越來越近,長此以往,很容易誘發近視眼,特別是18歲以下處於生長發育期的青少年,近距離使用手機,屏幕產生的熱效應也會對眼睛的健康造成威脅。
另外,智慧型手機屏幕大、亮度高,手機屏幕上集中了太多的資訊。聚精會神地盯著屏幕時,屏幕上不斷變換的光影會對眼睛造成持續的刺激,當眼睛不停地捕捉這些光影時,就會對黑眼球表面的淚膜層造成損害,從而加劇眼睛的疲勞和乾澀、刺癢等感覺,甚至使眼睛有刺痛、流淚、畏光等不適症狀出現。
使用智慧型手機如何注意用眼衛生?韓清教授建議這樣做:
1.眼睛與智慧型手機之間應保持30厘米左右的距離。
2.光線不宜過強或過暗,應從左前方射來,以免陰影妨礙視線。
3.瀏覽時間不宜過長,不要躺著,每次40~50分鐘後休息10~15分鐘,閉眼或向遠處眺望數分鐘做眼保健操,防止眼睛過度疲勞。
4.多吃富含維生素B和礦物質的食物,因為它們是眼睛發育和功能進展所必需的營養元素。
5.18歲以下處於生長發育期的青少年建議不要使用智慧型手機,這個年齡期的青少年視力健康十分重要,且學習繁重,一般都存在用眼過度的情況。
乳汁為氣血所化 哺乳過長亦傷血
在注重養生的時代,我們建議對嬰兒重歸母乳餵養。因為乳汁為母親氣血所化,是嬰兒純天然最富營養的食料。不過產婦產後氣血俱虛,特別需要氣血的補益。如果哺乳時間過長,自然不利於產後恢復。哺乳期可根據產婦自身狀況,在6~12個月之間即可。
現在有寶寶的家庭,選擇人工餵養的非常多。雖然奶粉事件一再掀起波瀾,但很多家長仍擋不住奶粉宣傳的誘惑,有的人甚至以給孩子選購大品牌奶粉為榮。其實,還是大家對人工餵養的弊端認識不夠,才導致母乳一再給奶粉「讓位」。人工餵養有哪些危害呢?眾所周知,如今的奶粉僅是安全隱患就不容忽視。即便不是所謂的「毒奶粉」,一般的奶粉也多含有添加劑,會導致孩子早熟。其中蔗糖和香精等成分,雖增加了奶粉的口感,但這「糖衣」卻會破壞孩子牙齒的生長。再者,奶粉的營養也不夠,與母乳有著天壤之別。
母乳餵養的最大優勢,就是它是由母體的氣血生化而成的,是血的變現。《景岳全書》指出:「婦人乳汁,乃沖任氣血所化,故下則為經,上則為乳。」女性在孕育階段沒有月經,就是因為懷孕時氣血幾乎全部都去供養胎兒了。生產之後,氣血則化為乳汁留給嬰兒食用。而血又是母體內的精華物質。中醫認為,人的脾胃是氣血生化之源,血是由我們飲食中的精微物質化生而來的。古人講「乳為血化美如飴」,母親的乳汁甘甜純美,最具營養。可見,母乳是嬰兒天然的健康飲食。還有,孩子在母體內已經習慣了氣血供養的環境,乳為血化,因此孩子出生後餵他母乳,才更容易接受。所謂「小兒在腹中,賴血以養之,及其生也,賴乳以養之」。不僅如此,母乳餵養還能增進母嬰雙方情感的交流,且有利於產婦自身健康。它可以使產後哺乳的女性,大大減少患乳腺疾病的概率;哺乳時刺激子宮肌肉收縮,有助於惡露儘快排出。
母乳餵養自然是正理。不過話雖如此,但哺乳的時間也不宜過長,否則又會反過來影響產後恢復。這是因為,女人在生產後,百脈空虛,氣血不足,處於一種周身血虛的狀態。有人說,那哪裡來的氣血生化乳汁呢?當然是合理飲食,補充營養。眾所周知,產婦月子裡要好吃好喝,一方面是給自己恢復元氣,一方面是要靠這些營養生化乳汁。胃經的循行經過乳房正中,胃的吸收是否正常,經脈是否通暢,直接關係到乳汁的多少及質量。因此,相對產婦來說,哺乳也是一件耗血耗氣的事。哺乳時間過長,必然會傷血,使產後血虛的情況不易恢復。
那麼,要做到產後哺乳不至於太傷血脈,哺乳期多長為好呢?一般來說,母乳餵養可堅持4~6個月。6個月至1周歲,可在哺乳的同時添加輔食,到1周歲基本可以停奶。如果是素來身體虛弱的產婦,哺乳期不宜過長,半年左右即可。《壽世保元·卷八》中指出:「兒生四五個月只與乳吃,六個月以後方與稀粥哺之。」嬰兒在4~5個月之前,主要靠母乳來餵養。等到半周歲時,母乳已不能再滿足小兒生長發育的需求,就該酌量添加輔食。其中要遵循從稀到稠、從細到粗的原則。一般穀類不會引起刺激或過敏反應,可以做一些米糊、粥糊給孩子吃。小兒消化能力有限,一次量不能過多,小半杯就足夠了。此時小兒脾胃嬌嫩,凡是稠黏干硬、瓜果葷腥、燒炙煨炒,以及酸、咸、辣、甜味濃的食物,小兒都不宜吃,可適量吃些味淡的熟菜和白粥。
餵孩子是件累活,為了寶寶的健康成長,做媽媽的就要付出辛苦。但是辛苦不怕,最主要的是,產婦分娩後,元氣大傷,氣血俱虛,而哺乳也是在耗氣血,因此媽媽們必須注意自身的調養,哺乳後要好好把氣血補回來。
已斷奶或正處在哺乳期的媽媽們,可以多吃一些補血調理的食物,比如粟米紅糖粥、雞湯、花生豬蹄湯,這些都有很好的補血效果。在《太平聖惠方》裡,有個方子叫粟米羊肉粥,是治療產後血虛的藥膳方。做法是:粟米和瘦羊肉各100克,生薑6克,蔥白3段,花椒和鹽少許。把洗好的瘦羊肉切細絲,粟米淘洗乾淨,同羊肉煮湯。煮沸後加入生薑、蔥白、花椒和鹽等調料煮成粥即可。空腹食用。
羊肉味甘,性溫,溫中暖腎,益氣補血,加養脾胃、補氣血的粟米,使這款粥具有益氣、養血、溫中的效果。不管是對哺乳後的補血調理,還是一般性的產後氣血虛弱、精神不振、面黃肌瘦等症狀,都有很大幫助。有人會覺得羊肉膻味較重,其實這裡面的生薑就能去除膻味和提鮮。
說到這,素來體虛的媽媽們可不能因為哺乳耗氣血,而直接給孩子餵奶粉,畢竟母愛是偉大的。而且哺乳期也是女性的一個必經階段,只要懂得了哺乳後怎麼調養,就盡享作為媽媽的幸福吧。
「按摩」真相大揭密 按摩消遣不可取
有關專家警告說,身體健康者大可不必「按摩」,魚龍混雜的按摩機構與真正意義上的按摩相距甚遠,亂摸亂捏可能給身體帶來危害。專家告誡說,按摩一定要去醫院找骨科、理療科醫生或有執業資格證書的按摩師實施;選擇按摩作消遣是不可取的。在按摩前一定要科學、審慎行事,切不可貪一時舒服而不顧後果。
早泄「快」而不樂 五倍子湯一洗了之
心火為君火,肝腎之火與之相對,就叫「相火」。如果腎中相火亢進,必然要向外尋找宣洩的出路,此時男人生殖器稍微受到一點刺激,精液就會急不可待地跑出來而發生早泄。這時可以用澤瀉粥來清瀉多餘的相火,再採用五倍子湯熏洗,有望改善早泄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