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飯後多久可以蹲馬步
必須等到一個小時以後,剛吃完飯也不要扎馬步,更別說吃飽飯了,對胃不好,容易得胃下垂,容易胃脹、導致大腹便便,不能集中精神積氣於丹田。
餐後與運動前的間隔時間長短,大半要依餐點及用量而定,其它決定性因素還包括年齡、體能條件及運動強度。
假設是一般的中年人吧!如果運動前的用餐量很大,而且多半是以含有高量蛋白質及脂肪為主的食物間隔時間應為兩小時以上。
如果用餐量較少且以碳水化合物為主,間隔時間可以縮短為30分鐘至1小時。任何改變最好都採取漸進的方式,但如果出現任何肌肉上或消化上的問題,就得暫停。
如果看到這裡還沒有解决問題,請繼續往下看:
蹲馬步 怎樣的姿勢才是標準的
兩腿平行開立,兩腳間距離三個腳掌的長度,然後下蹲,腳尖平行向前,勿外撇。兩膝向外撐,膝蓋不能超過腳尖,大腿與地面平行。
同時胯向前內收,臀部勿突出。這樣能使襠成圓弧形,俗稱圓襠。含胸拔背,勿挺胸,胸要平,背要圓。兩手可環抱胸前,如抱球狀。虛靈頂勁,頭往上頂,頭頂如被一根線懸住。
這就是馬步的基本要求。初時不易站久,能站5分鐘已屬不錯,但貴在堅持,能站半小時已算有所成就了。
馬步一般不需要意守丹田,時間長了自然會氣聚丹田。單腳馬步是雙腳馬步功夫純熟之後自然能達到的功夫階段,是練功的成果。反過來說,雙腳馬步沒有站好的話是不可能會單腳馬步的。這是扎馬步的階段,也就是功夫的層次。
馬步功夫,有站穩,站實,站空這三個階段,單腳馬步也就是站空的階段。其意思也就是站正馬步的標準動作站好,身形不移動但是重心全部移到一個腳上,另一腳可以自由提起。
所以還是腳踏實地,能站好雙腳就不錯了,功夫上去了自然就會了。
夏季更易落枕 如何做好相關防治?
落枕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一種病,夏季炎熱,導致我們睡覺易動、易翻身致睡姿不佳,故而可能導致落枕。那麼你知道落枕的原因有哪些嗎?
引起落枕的原因
引起落枕的原因很多,睡姿不良、枕頭過高或過低,以及枕頭軟硬程度不當,造成頸部一側肌群在較長時間內處於過度伸展狀態,而致肌肉痙攣。但也有一些落枕是由於頭頸部活動不當造成的,如突然扭頭所造成的扭傷、肩扛重物致後背部受傷或睡覺時受風寒侵襲、著涼等。在西醫上將這些以頸部急性肌肉痙攣、強直、酸脹、疼痛所致的頭頸部轉動失靈、活動障礙為主要症狀的疾病稱之為「斜方肌綜合症」或「頸肩部急性纖維組織炎」等。
落枕應該如何應對?
1、冷敷治療
一般落枕以後就會出現僵硬疼痛的情況,此為急性損傷,這樣只要抓住損傷後的關鍵48小時,在這個關鍵的時期,可以用毛巾包著小冰塊對患處進行二十分鐘的冷敷,每天兩次,病情嚴重者可以適當增加次數。
2、熱敷治療
等到病情有所緩解的時候就可以轉為熱敷治療,可以將毛巾浸泡在熱水中,稍微扭干以後對患處進行熱敷,這樣可以促進血液的循環,幫助恢復治療。
3、按摩穴位
手背壓痛點定位法:因落枕穴在手背側,在第二、三掌骨之間,掌指關節後約1厘米處,用手指朝手腕方向觸摸,從骨和骨變狹的手指盡頭之處起,大約一指寬的距離上進行按壓,當按壓到強烈壓痛之處,就是需要按壓的位置。
內勞宮穴定位法:落枕穴是我們的熟稱,它在中醫里屬經外奇穴,叫「外勞宮穴」,與手掌心的「內勞宮穴」的位置呈對應關係,內勞宮穴位於手掌心第2、3掌骨之間偏於第3掌骨,就是握拳屈指時中指尖處,手背那一側和內勞宮穴位置相對應的就是外勞宮穴。相對而言,第二種方法能更好找對穴位。
4、聳肩縮頸法治療
從心向下,進行聳肩縮頸的動作,然後脖子慢慢的轉到左邊的肩部,再從左邊轉到右邊,稍微停止,再從右邊轉到左邊,這樣的動作重複做十次,每天堅持活動,可以緩解落枕的痛症。
如何預防落枕
上述我們了解了落枕的基本治療和緩解方法,其實,疾病的最佳治療方法就是從預防開始,下面我們就來說說如何防止落枕。
勞累、受涼、外傷都是造成落枕的誘因,尤其是很多年輕人,白天面對電腦總保持一個姿勢,頸椎勞累過度,晚上再開著空調或電風扇睡覺,頸部的血管、肌肉受到寒冷的刺激很容易發生落枕。所以平時不要總對著電腦,每隔一小時要起來活動一下,緩解頸部肌肉的緊張狀況。晚上睡覺也不要直接對著冷風吹,注意頸部的保暖,保證睡眠時頸肩不受涼。
其次,要鍛煉好頸背部的肌肉。頸背部的肌肉是保持頸椎穩定的關鍵,但是現在的上班族往往缺乏鍛煉,頸背部的肌肉也難以得到鍛煉,以至於搬運重物或是用力過猛就會造成頸部肌肉受傷。所以,要想保護好頸椎,關鍵要鍛煉好頸背部的肌肉。最好每天抽出一定的時間進行鍛煉,尤其注意加強頸肩部肌肉的鍛煉,游泳、放風箏對預防頸椎病效果較好。
除此之外,如果沒有時間游泳、放風箏,坐在辦公桌前一樣可以鍛煉頸背部的肌肉,而且效果更明顯。只要挺腰直坐,兩手交叉放在頭後,托住頭部,然後雙手向前使勁,頭頸向後使勁,然後較住勁兒,保持十幾秒。這種鍛煉可以專門有針對性地鍛煉頸背部的肌肉,每天重複幾次,就可減少頸椎的不穩定性。
8種最適合宅男鍛煉身體的運動
這個動作主要是鍛煉腹部,在家中的空地上擺放一張獨凳,坐在上面,靠腹部的氣力抬起腿,並將雙腿交叉向上。以此減少腹部多餘肥肉,使腹部肌肉結實、完美。每次向上抬15次,做三組,中間可稍作休息,但不易太長。
迎風流淚常見三病因 如何做好相關診斷
有些人每當遇到冷風刺激,就會反射性地流淚,尤其秋冬季風大的時候,日常出門都成了難題。中醫認為,迎風流淚多與肝腎兩經的狀態有關,如果肝腎兩虛、氣血不足,就容易導致眼目失養,稍遇冷風即出現「冷淚」;如果肝經鬱熱,又感受風邪,則可能引起「熱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