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療法治宮寒
第一個是關元穴
關元穴在肚臍下三寸艾灸關元穴可增強人體陽氣,補虛益損。對陽氣不足,身體虛弱怕冷等症狀比較有效,具有培元固本、補益下焦的作用。
第二個部位神闕穴
在肚臍,是人體任脈上的要穴。當人體氣血陰陽失調而發生疾病,通過刺激或施藥於神闋穴,便有調整陰陽平衡的功能。
第三個部位是氣海穴
該穴位於人體下腹部,直線連結肚臍與恥骨上方,將其分為十等分,從肚臍3/10的位置。灸此穴對月經不調、崩漏、不孕有防治作用。
另外也可按揉此穴,操作者可取仰臥位,將雙手的手掌疊在一起(右手在上 ,左手在下 )放在小腹上,然後沿著順時針方向在腹部進行環形按摩,可每次按摩100圈 ,以小腹有溫熱感為度。此方具有補腎益氣的作用。
艾灸每天做個30-40分鐘,一般不要超過一小時,時間太長容易感到口乾、舌燥,甚至引起便秘。另外,艾灸時間長,局部皮膚也會出疱,中醫認為這是產生療效的標誌,但要注意皮膚護理,避免水疱破虧後引發感染。
第四個部位在背部命門穴
命門穴在第二腰椎與第三腰椎棘突之間,同時還要加上兩側距離背部中線3厘米的腎俞穴。艾灸命門穴可強腎固本,治療女性虛寒性月經不調、習慣性流產等。
另外,自己按揉此穴也可起到很好的效果。操作者可取俯臥位,將兩手握拳,背在腰後,用拇指突出的關節按住腰眼穴,並稍稍用力進行按揉,可每次按揉50下(使腰眼穴出現酸脹感效果更住)。然後,將兩手的掌心緊按在腰部兩側,沿著上下的方向快速、用力地擦動腰部,直到腰部皮膚發熱為止。中醫認為,「腰為腎之府」,堅持每晚按揉腰眼穴可起到很好的益氣固腎作用。
1、距離穴位3cm左右的高度進行,以局部有溫熱感、溫熱發紅,而不致產生灼痛為宜。
2、一般不要在飯前空腹時和飯後立即施灸。
如果看到這裡還沒有解决問題,請繼續往下看:
身體各個系統的艾灸養生方式
補中益氣艾灸養生穴
【方穴主治】可作為一切亞健康艾灸養生保健的基礎施灸方穴,還可治療氣虛血瘀之中風、胃脘痛、腹脹、腹瀉、氣短、乏力、腰腿無力、浮腫等症。
【施灸方穴】百會、中脘、氣海、足三里、三陰交、太淵。
【方穴功用】益氣行血、通經活絡、補中益氣、昇陽舉陷、健脾和胃、溫中散寒、脾腎雙補、化水利濕、調和營衛。
五臟俱補艾灸養生方
【方穴主治】為背部膀胱經穴位,可用於強身健體、防治亞健康、體質衰弱。還可治療心悸氣短、腰酸乏力、關注學艾灸,中風後遺症及一切虛勞損傷。
【施灸方穴】肺俞、心俞、膈俞、肝俞、脾俞、腎俞。
【方穴功用】補五臟、調氣血、安神定志、通經活絡。
呼吸系統艾灸養生方
【施灸方穴】風門、身柱、肺俞、足三里。
心血管系統艾灸養生方
【施灸方穴】風門、曲池、足三里、陽陵泉。
消化系統艾灸養生方
【施灸方穴】脾俞、胃俞、中脘、足三里、陽陵泉。
神經系統艾灸養生方
【施灸方穴】大椎、身柱、腎俞、足三里。
泌尿生殖系統艾灸養生方
【施灸方穴】腎俞、關元、三陰交、足三里。
艾灸後出現8種反應代表什麼?
1、有麻感、穴位冒寒氣
灸後膝蓋處有向外冒風感或發麻感;還有艾灸命門穴或肚臍是湧泉穴發涼,屬風邪外排或寒濕氣外排現象。
2、紅白相間斑點
如果灸後皮膚潮紅不均勻,潮紅中間夾雜大小不一的淺白色斑點,有的甚至白色多紅色少。
這是由於局部經脈不通、氣血運行不暢所致,提示要繼續進行艾灸治療,直到灸處溫熱感增強,灸後皮膚白色斑點消失,出現均勻的潮紅、汗出為一個療程的充足劑量。
3、皮膚成片潮紅、有水汽
在艾灸過程中,穴位周圍皮膚還會出現成片的潮紅,甚至有水汽,手摸起來有潮潤的感覺(一般在用灸盒或灸罐施灸的情況下出現這種現象,艾灸懸灸較少出現這種反應),這種反應多是表明一次的灸量已經相對足夠,可以停止本次施灸。
4、出現皮疹,發癢
如體內濕氣較重,灸治過程中面部或身體上會出現小皮疹,並且發癢,這是體內濕氣外排的表現。此種情況可繼續施灸以觀察,如皮疹自行消退則罷,不退或加重則可加灸曲池、合谷。
婦科問題嚴重的患者,施灸時就會在肚臍周圍,腹股溝處出現這些症狀。
5、穴位深處出現響動
有時在施灸過程中,特別是在施灸一定療程之後,灸友會感覺在穴位深處有響動,這是達到一定灸量之後,搜索關注公眾號學艾灸,長久積滯的經絡得以疏通的表現。
6、出現水泡
這點在剛開始艾灸,或者,開始試著加大灸量的灸友身上經常出現,原因主要有兩種:
(1)施灸過量:表明這次艾灸時間太長了,灸量過頭了,這種情況應該減少施灸的次數或縮短單次的艾灸時間。
(2)排病反應:出現水泡也可能是疾病邪氣較重,發水泡是機體正氣恢復、祛邪除病的過程,所以這種水泡的出現有利於疾病的痊癒。古人提出艾灸起效的標準是機體的反應,這個反應就是灸瘡,所以古人將灸瘡作為判斷灸量和治療效果的一個主要指標。
關於水泡的處理:若局部出現水泡,只要不擦破,可任其自然吸收。如果水泡較大,可用消毒毫針從下方刺破水泡,放出水液,然後用芝麻油調配艾草灰塗抹。
7、皮膚灼痛
(1)初灸時不適應:當然,也有些疾病在初灸時很痛,當灸至一會兒之後,局部皮膚適應了灸感,反而又不痛了。
(2)艾灸火力太大:當施灸時局部穴位皮膚灼痛,原因可能是艾灸火力較大,此時可減小灸火或增加灸材和皮膚之間的距離。
(3)選擇的艾灸器具可能有問題。
(4)疾病本身症狀就很痛:也有的疾病本身症狀就很痛,在初灸時疼痛明顯,當灸一定時間之後疼痛即減輕,這是疾病好轉的表現。
如帶狀疱疹,疱疹本身症狀皮膚灼痛,初灸時灼痛,當灸至一會兒之後灼痛減輕,當灼痛感減輕甚至不痛時表明一次施灸量充足,可以停止本次施灸。
8、艾灸的返病現象
部分顧客在初次施灸或施灸一定次數之後,有50%以上的人,但不是所以的人,會有病氣加重,或者其它異常反應。
比如在艾灸的時候出汗,或者灸後出汗,這種現象有可能會持續幾天或更久,這就是一種典型的排病反應。還有人艾灸過程中或艾灸後,流鼻涕,打噴嚏,這是體內寒氣外排的表現。
艾灸後突然出現腹瀉,是因為寒濕被集中到了胃腸,最後排出體外;典型的排病反應。腹瀉後除了腸胃稍感不適外,身體沒有任何不適。
盤點艾灸的3種操作方法!
將已經點燃的艾條,用右手的拇指、食指、中指挾住,對準施灸部位,距離0.5~1.0寸(2~3厘米)進行熏灸。熏灸過程中,艾條應固定於應灸之處,不要移動,一般每個穴位進行5分鐘左右,局部有溫熱感而無灼痛。
艾灸的操作方式及三個階段
艾條灸法就是將艾絨卷制而成的圓柱,直徑為1.5厘米、長20厘米,有的也加一些藥物,稱為藥艾條。灸治時將艾條一端點燃,對準穴位,並與穴位保持一定的距離,以使用者感覺溫熱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