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病多發於凌晨!盤點8種病在夜間會加重

有些疾病白天不來過多「糾纏」,晚上躺下後卻會讓人痛苦不堪。英國《每日郵報》近日載文,刊出多位專家對8種夜間會加重的疾病的分析及相關建議。

1、哮喘。夜間咳嗽是哮喘的常見症狀,61%哮喘患者表示夜裡睡不好覺。英國哮喘協會專家黛博拉·瓦德爾表示,哮喘患者夜間氣急和氣喘等症狀更嚴重。多種理論認為這與人體24小時晝夜節律有關。壓力激素皮質醇等激素夜間變化會影響到呼吸道。夜間呼吸最慢,血液攜氧量降低,肺臟二氧化碳呼出量也下降。臥室內還有多種哮喘誘因,比如藏在被褥、毛絨玩具、地毯和窗簾中的塵蟎等。另外臥室通風差、平躺姿勢(特別是肥胖、反酸等患者)也會增加夜間哮喘症狀。瓦德爾建議,如果患者能儘可能排除誘因,採取一些預防措施,那麼因哮喘病情加重而急救和住院的幾率就可減小75%。

2、關節炎。英國利茲大學肌肉骨骼醫學教授菲利普·康納甘表示,睡眠時,關節部位長時間不活動,體液和蛋白質廢棄物增多,進而導致關節炎更加僵硬疼痛。疼痛嚴重干擾睡眠,導致疲勞乏力和情緒抑鬱,進而導致白天關節炎症狀加重,形成惡性循環。康納甘教授建議,患者可與醫生商量是否將撲熱息痛等短效鎮痛劑換成長效鎮痛藥。

3、更年期綜合徵。由於激素變化導致體溫調節能力降低的緣故,夜間盜汗是更年期綜合徵的常見症狀之一。英國諾福克諾維奇大學醫院婦產科專家愛德華·莫里斯博士表示,夜間盜汗類似白天潮熱,但是白天潮熱發生時,可打開窗戶,脫掉衣服。而夜間盜汗發生於睡眠中,因而感覺更難受。莫里斯博士建議,女性患者可詢問醫生是否要接受激素替代療法以提高雌激素水平。另外,保持臥室通風也很關鍵。

4、頭痛。英國倫敦國王學院醫院頭痛病專家安迪·道森博士表示,叢集性頭痛是最嚴重的偏頭痛之一,典型發病時間為凌晨2點左右。50%的偏頭痛患者表示經常夜間疼醒。這與睡眠周期密切相關。調節睡眠的腦幹部分同樣影響到偏頭痛。道森博士建議,雖然天氣變化誘因難以避免,但是頭痛患者應儘量避免缺餐、某些食物、耀眼或閃爍的燈光等誘因。抗抑鬱藥和抗組胺藥物都有助於緩解頭痛。

5、心臟病。倫敦帝國理工大學心臟病學教授馬丁·科威表示,幾乎一半的心臟病死亡發生於1小時之內,而大多數心臟病發作於凌晨4點左右,這與夜間血小板濃度增大導致血栓增多有關。急性心衰多發於凌晨3點左右。科威教授建議,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阿司匹林可降低血液黏稠度,睡前服用降壓藥也有幫助。

6、胃食管反流。英國皇家薩里郡醫院胃腸病專家蒂姆·沃辛頓指出,吸菸、孕激素增加、暴飲暴食等都會加重胃食管反流。由於地球引力的緣故,夜間睡覺體位變化也會加重胃食管反流。沃辛頓建議,睡前兩小時不要吃東西,堅持低脂飲食,避免含咖啡因、酒精飲料以及酸性食物。在醫生指導下適當服用抗酸劑藥物,如雷尼替丁、奧米拉唑等。

7、帶狀疱疹及感冒。倫敦大學瑪麗女王學院病毒學教授約翰·奧克斯福德表示,很多患者表示,帶狀疱疹和感冒等病毒感染性疾病在夜間會加重。這與神經傳遞素和涉及痛感的激素水平夜間升高有關係。患者夜間更加焦慮也會加重病情。感冒患者躺下後鼻塞和咳嗽會加重。建議,使用爐甘石洗液或抗組胺藥可緩解帶狀疱疹瘙癢症狀。撲熱息痛可減輕疼痛症狀。

8、支氣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簡稱「慢阻肺」)包括慢性支氣管炎和肺氣腫。英國肺臟協會胸科專家尼克·布洛姆普頓博士表示,76%的患者表示因夜間病情加重而導致多次夜醒。多項研究發現,夜間呼吸道氣流減少,體溫下降影響肺臟功能都會導致慢阻肺病情加重。布洛姆普頓博士建議,保持臥室適宜溫度和睡覺抬高枕頭都有助於緩解慢阻肺症狀。

如果看到這裡還沒有解决問題,請繼續往下看:

眼皮腫多見腎病 盤點身上腫預示什麼病

身體出現水腫是臨床常見症狀。患者會感覺身體臃腫,臉看起來比以前胖,體重卻沒增加多少,多半有走路腿沉等症狀。水腫往往不是一朝一夕出現的,一旦發生,很可能提醒您的身體或許出問題了。

1、腎性水腫。早晨起床照鏡子發現有兩個「腫眼泡」,如果前一天晚上沒有喝水太多,要警惕腎臟是否出了問題。南方醫科大學第三附屬醫院副院長、內分泌科主任沈潔教授說,腎臟病(如慢性腎炎、腎盂腎炎、糖尿病腎病、腎衰竭等)是引起全身水腫的主要原因。此時腎小球濾過下降,而腎小管對水鈉重吸收尚好,導致水鈉瀦留,組織間隙中水分滯留。腎性水腫多為凹陷性水腫,常見於顏面部和下肢,伴隨小便量少、尿蛋白高。

2、內分泌性水腫。沈潔說,甲狀腺功能減退、腎上腺激素分泌過多、醛固酮增多症等內分泌系統疾病都有可能出現這種症狀。其中,甲減性水腫較多見。由於甲狀腺功能低下,甲狀腺素分泌不足,全身代謝速率減低,導致體內黏多糖在組織和皮膚堆積,表現為黏液性水腫,即非凹陷性水腫。多出現在眼瞼、面頰或四肢等處。

3、心源性水腫。北京安貞醫院心血管內科博士郭雪原介紹,心源性水腫主要表現為下肢水腫,合併腎臟病時水腫可能會出現在眼瞼、面部,多伴有呼吸困難、心慌、一活動就累、肝腫大、頸部靜脈變粗等症狀。檢查心臟可發現有器質性雜音和心臟擴大等病理性改變。最常見的原因是心力衰竭,右心功能不全者多見。心肌病、甲亢性心動過速、冠心病心梗後的心功能不全、心腎綜合徵等都可能導致。

4、肝源性水腫。空軍總醫院消化科副主任醫師簡一平說,慢性肝炎、重型肝炎、肝硬化、肝癌等疾病會導致肝臟合成血漿蛋白的能力降低,從而引發下肢可凹性水腫和腹水,逐漸向上蔓延,而頭面部和上肢常無水腫。

5、營養不良性水腫。沈潔解釋,長期腹瀉、進食少、消化功能減退或患有慢性病的人往往會缺乏營養,長時間「入不敷出」導致血漿蛋白減少,膠體滲透壓降低,從而引起營養不良性水腫。水腫前常有消瘦、體重減輕等表現,水腫常從腳部開始,逐漸蔓延至全身。

6、特發性水腫。沈潔告訴記者,這類水腫主要發生於中年女性,約半數病人有輕至中度肥胖。往往是腳部水腫,多隨月經周期變化,會在月經前7~14天出現眼瞼、踝部及手部輕度水腫,但經期後會逐漸消退。站立時間較長或勞累時出現,平臥或休息後可逐漸消失。目前認為可能與神經內分泌代謝功能紊亂、雌激素分泌異常導致經前期緊張綜合徵有關;也有人認為源於長時間站立後,醛固酮分泌增加,促進腎小管對鈉的重吸收,導致水鈉瀦留引起浮腫,平臥後改善。這種水腫對身體影響較小,一般無需服藥治療。

除此之外,服用某些降壓藥、腎上腺皮質激素、雌激素等,均有可能導致水鈉瀦留而引發水腫。需要提醒的是,出現水腫未必一定就是得了病,很多不良生活方式也會導致這一情況,如攝入鹽過多、長時間行走、站立等。如果症狀持續時間長或較重,最好到醫院檢查。

吃太飽帶來百種病 盤點那些吃撐出來的病

三五好友相聚,不斷上桌的烤串和啤酒,可以持續到三更半夜;宴請的酒席一吃就是兩三小時,其間不停落筷吃到肚圓……美國《洛杉磯時報》8月24日刊登的瑞典最新研究,提醒那些在飯後揉著肚子、扶著腰、打著飽嗝的人們,哪怕是短期暴飲暴食,帶來的健康災難都無法挽回,不僅體重幾年內會一直上升,對全身的傷害甚至會持續很多年。

吃太飽帶來百種病

美國曾有項實驗證明,老鼠如果每天減少30%的食量,就能延長30%的壽命。而人如果在年輕時經常吃撐,其危害甚至會影響兩代人的健康 。之後,澳大利亞專家的研究進一步得出結論:如果人類時常保持兩分飢餓,其壽命將增長20%-30%。所以說,壽命是自己從嘴裡省出來的。

衛生部首席健康教育專家洪昭光說:「遠古時代,胃除了消化外,還發揮著儲備的功能,吃飽一頓餓三天也沒問題;而現在人們天天有的吃、頓頓吃得好,如果一個人的胃每天能容納1斤的食物,只需填充一半,就足夠其一天所需了。否則,只會讓機體超負荷運轉,造成一系列健康問題。」

肥胖: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醫院消化中心主任張聲生說,現代人常吃的高脂肪高蛋白的食物,消化起來更加困難,多餘的「營養物質」堆積在體內,其後果就是肥胖和一系列富貴病。「無數科學研究證實,肥胖會帶來包括心血管疾病、高血壓、糖尿病、脂肪肝、動脈硬化、膽囊炎等,再加上由此帶來的併發症,可能達到上百種,非常可怕。」洪昭光說。

胃病:張聲生說,吃得過飽所帶來的直接危害就是胃腸道負擔加重,消化不良。此外,人體胃黏膜上皮細胞壽命較短,每2—3天就應修復一次。如果上頓還未消化,下頓又填滿胃部,胃始終處於飽脹狀態,胃黏膜就不易得到修復的機會,胃大量分泌胃液,會破壞胃黏膜,極易發生胃穿孔、胃糜爛、胃潰瘍等疾病。

腸道疾病:中國台灣科學家發現,脂肪堵塞在腸道里,會造成腸阻塞,大便黑色、帶血。

疲勞:吃得過飽,會引起大腦反應遲鈍,加速大腦的衰老。人們在吃飽後,身上的血液都跑到腸胃系統去「工作」了,容易讓人長期處於疲勞狀態,昏昏欲睡。

癌症:日本科學家指出,吃得太飽會造成抑制細胞癌化因子的活動能力降低,增加患癌幾率。

老年痴呆:日本有關專家還發現,大約有30%—40%的老年痴呆病人,在青壯年時期都有長期飽食的習慣。

骨質疏鬆:長期飽食易使骨骼過分脫鈣,患骨質疏鬆的概率會大大提高。

腎病:飲食過量會傷害人的泌尿系統,因為過多的非蛋白氮要從腎臟排出,勢必加重腎臟的負擔。

急性胰腺炎:晚餐吃得過好過飽,加之飲酒過多,很容易誘發急性胰腺炎。

神經衰弱:晚餐過飽,鼓脹的胃腸會對周圍器官造成壓迫,使興奮的「波浪」擴散到大腦皮質其他部位,誘發神經衰弱。

冬天該禁絕冷食嗎?冬天適當吃點冷食鍛煉腸胃

雖然已經進入冬季,但是很多年輕時常的朋友還是喜歡吃冰淇淋,喜歡喝冷飲,吃涼菜。最近,網上又流行一種說法:冬天喝點冷飲,吃點冷食,有利於去火。很顯然,這是一個誤導。中醫講人體要陰陽平衡才健康,過冷過熱的食物都是不適合人體的。除非治病的時候,病人有時候需要喝很熱的粥,有時候又需要喝點涼的。日常生活中,如果想要獲得健康,就不要食用過冷和過熱的食物。冬季總的飲食原則是:多食溫補的食物,滋補身體,抵禦嚴寒,適當吃涼性食物,可以養陰。

賴床5分鐘有利健康 冬季起床宜慢不宜快

從中醫講,冬季起床宜慢不宜快。尤其是腦供血不足、頸椎病患者和心血管疾病患者等更要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