痔瘡的艾灸療法

技術一

艾灸穴位:長強、二白(雙)、陶道、脾俞(雙)、血海(雙)、承山(雙)、孔最(雙)、阿是穴。

操作規程:①艾炷隔姜灸,毎次每穴灸治10~15壯,艾炷如棗核或黃豆大小。每日1次,7次為一個療程。多選用病灶阿是穴,以灸至痔瘡沒紅、流水為度。②艾條懸起灸,每次每穴灸治10~20分鐘,每日灸治1次,7次為一個療程。如灸外痔瘡面阿是穴,以灸至瘡面潮紅,流水為度。

主治:大便帶血,滴血或噴射而出,血色鮮紅,或伴口乾,大便秘結,舌紅,苦黃,脈數。

技術二

艾灸穴位:長強、次髎(雙)、陶道、承山(雙)、支溝(雙)、陰陵泉(雙)、阿是穴。

操作規程:①艾炷直接灸,先取陶道穴,以麥粒大艾炷灸治20~30壯,待痛止後,再施灸次髎、長強穴各10~15壯,5日1次,3次為一個療程。②燈火灸,每次每穴爆灸3~5壯,5日1次,3次為一個療程。

主治:濕熱下注便血色鮮,量較多,痔核脫出嵌頓,腫脹疼痛,或糜爛壞死,口乾不欲飲,口苦,小便黃,苔黃膩,脈滑數。

技術三

艾灸穴位:長強、會陰、次髎(雙)、承山(雙)、二白(雙)、大腸俞(雙)、氣海、神闕、阿是穴。

操作規程:①艾炷溫和灸:每穴施灸3~5壯,每日1次。②艾炷隔姜灸:薑片上置艾炷3~5壯灸之,神闕用隔鹽灸,每日灸1~2次。

主治:肛門墜脹,痔核脫出,需用手托還,大便帶血,色鮮紅或淡紅,病程日久,面色少華,神疲乏力,納少便溏,舌淡,苔白,脈弱。

如果看到這裡還沒有解决問題,請繼續往下看:

凍瘡的艾灸療法

技術一

艾灸穴位:脾俞(雙)、腎俞(雙)、關元、神闕、足三里(雙)、血海(雙)。

操作規程:①艾炷隔姜灸:每次每穴灸7~10壯,艾炷如黃豆大或半粒棗核大(施灸時患晉感到局部有灼燙感時,即將艾炷去掉,另換新炷),每日或隔日灸治1次,10次為一個療程。②蒜泥天灸:每次隨症選取胸腹或背部的穴位4~5個,將適量紫皮大蒜數枚搗成泥狀,分別敷於選穴上,蓋上紗布,膠布固定。8小時後局部起小疱,去蒜泥,溫熱開水洗淨局部皮膚。局部發癢、起疱,不可以用手抓破。如水疱已經演破者塗甲紫藥水,以防感染,7天治療一次,5天為一個疔程。

主治:手背、足根、耳郭、面頰和鼻尖等身體末梢部位和暴露部位紅腫,或有硬結、斑塊,邊緣紅赤,中央青紫,自覺灼痛、麻木,暖熱時覺灼熱、瘙癢、脹痛,頭暈目眩,少氣懶言,四肢倦怠,面色苔白或薑黃,瘡口不斂。舌淡,苔白,脈細弱或虛大無力。

技術二

艾灸穴位:神闕、關元、氣海、命門、腎俞(雙)、大椎、湧泉(雙)、曲池(雙)、阿是穴。

操作規程:①艾條溫和灸:每穴灸15~20分鐘,或灸至患若清醒,再灸2~3日。②艾炷隔蒜灸:每穴灸10~15壯,每日灸2~3次。③隔附子餅灸:將附子搗碎製成餅約威分硬幣大小,置穴位上,點燃艾炷灸5~7壯。主治:手背、足根、耳郭、面頰和鼻尖等身體末梢部位和暴露部位紅腫、斑塊,邊緣紅赤,中央青紫,自覺灼痛、麻木,暖熱時自覺灼熱、瘙癢、脹痛,四肢厥逆,惡寒蜷臥,極度疲乏。昏昏欲睡,呼吸微弱,苔白,脈沉微細。有嚴重的冷凍史,初起時寒戰,體溫逐漸降低,患者出現疼痛性發冷,知覺遲純,疲乏,肌張力減退,麻痹,步履蹣跚,視力或聽力減退,意識模糊,幻覺,嗜睡,不省人事,瞳孔散大,對光反應減弱,脈搏細弱,呼吸變淺等,逐漸陷入僵硬和假死狀態,如不及時救治,易致死亡。

技術三

艾灸穴位:阿是穴、肝俞(雙)、膈俞(雙)、大包(雙)、內關(雙)、外關(雙),陽陵泉(雙)、足三里(雙)、陰陵泉(雙)。

操作規程:①艾條溫和灸:每穴灸15~20分鐘,或灸至患者清醒,再灸2~3日。②艾炷隔蒜灸:每穴灸10~15壯,每日灸2~3次。

主治:手背、足根、耳郭、面頰和鼻尖等身體末稍部位和暴露部位紅腫、斑塊,邊緣紅赤,中央青紫,自覺灼痛、麻木,暖熱時自覺灼熱、瘙癢、脹痛,有大小不等的水疱或腫塊,皮膚呈灰白或暗紅,疼痛劇烈,或局部感覺消失,頭暈目眩,少氣懶言,形寒肢冷,四肢倦怠,局部疼痛喜暖,面色蒼白或菱黃,瘡口不斂。舌淡,苔白,脈沉細。

帶下過多的艾灸療法

技術一

艾灸穴位:隱白(雙)、帶脈(雙)、三陰交(雙)、神闕、行間(雙)。

操作規程:①艾條溫和灸:每次每個穴位灸15~20分鐘,每日灸1~2次。②艾炷隔姜灸:每次每個穴位灸5~10壯,每日1次。③溫針灸:每次每個穴位灸15~20分鐘,每日灸1~2次。

主治:帶下量多,色黃,黏稠,有臭氣,或伴陰部瘙癢,胸悶心煩,口苦咽干,納食較差,小腹或少腹作痛,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膩,脈濡數。

技術二

艾灸穴位:隱白(雙)、帶脈(雙)、三陰交(雙)、神闕、足三里(雙)、氣海(雙)。

操作規程:①艾條溫和灸:每次每個穴位灸15~20分鐘,每日灸1~2次。②艾炷隔姜灸:每次每個穴位灸5~10壯,每日1次。③溫針灸:每次每個穴位灸15~20分鐘,每日灸1~2次。

主治:帶下量多,稀薄如水,色白,氣味腥臭,腰膝酸軟,神疲乏力,苔白膩。

技術三

艾灸穴位:隱白(雙)、脾俞(雙)、氣海、帶脈(雙)、足三里(雙)、三陰交(雙)。

操作規程:①溫針針灸補:脾俞、氣海、帶脈、足三里、三陰交諸穴,先令患者俯臥,行呼吸補瀉之補法將毫針刺入脾俞後,再切艾條分別置於毫針柄上,以艾火溫灸補法施術,慢慢灼燒,術畢令患者仰臥,氣海、帶脈、下肢的足三里、三陰交,先分別刺之,氣海、帶脈行呼吸補法,足三里、三陰交行迎隨補法,用前法加艾條寸佘,慢慢燃燒。②艾條懸灸:單用艾條分別懸灸上述5個穴亦可。脾俞可灸30分鐘左右,其餘諸穴各灸20分鐘左右即可。③溫灸器灸:選用溫灸器,內置燒著之艾(或艾條)放置脾俞上,灸畢再改置氣海穴亦可。④隔物灸:可將附子片(藥用飲片即可)放在氣海穴位上。艾炷如粒大小,連灸10~20壯。

主治:帶下量多,色白或淡黃,質稀薄,無臭氣,綿綿不斷,神疲倦怠,四肢不溫,納少便溏,兩足浮腫,舌質淡,苦白膩,脈緩弱。

技術四

艾灸穴位:關元、腎俞(雙)、命門(雙)、帶脈、次髎(雙)。

操作規程:①溫針灸補法:每個穴位行呼吸補瀉之補法,再切艾條分別置於毫針柄上,以艾火溫灸補法施術。②艾條溫和灸:此法對於體弱病久者,每可在醫生指導下,每日行保健治療,早晚各1次,尤以下腹部和下肢進穴相宜,一般以2周為一個療程。

主治:帶下量多,色白清冷,稀薄如水。淋漓不斷,頭暈耳鳴,腰痛如折,畏寒肢冷,小腹冷感,小便頻數,夜間尤甚,大便溏薄,面色晦暗,舌淡潤,苔薄白,脈沉細而遲。

雞眼的艾灸療法

艾炷灸:病人取俯臥位,足背伸直,足掌向上,暴露雞眼處,局部用中間留一孔(略大於雞眼)的膠布一塊,套在雞眼上,再用略小於雞眼的艾炷置於雞眼上施灸,待艾炷全部燃燒完後,去除艾灰,再換艾炷施灸。

月經後期的艾灸療法

操作規程:①艾條溫和灸:每次選用3~5個穴位,每穴灸15~20分鐘,每日1~2次。②艾炷隔姜灸:每次選兩2~4個穴位,每穴灸5~10壯,每日1次。③溫針灸:每穴灸15~20分鐘,每日1~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