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飲食調理:
中醫學認為更年期婦女多汗主要因為陰虛內熱,虛陽上亢,津液不固,而夏季恰是各種柔潤多汁蔬果盛產的季節,例如西瓜、梨、萵筍、絲瓜、百合、鮮藕等,每日適量食用可以滋陰降火,生津止渴,補虛扶正。也可煮粥配餐:蓮子百合粥:蓮子、百合粳米各30克同煮粥,每日早晚各服1次。赤豆薏苡仁紅棗粥:赤小豆、薏苡仁、粳米各30克,紅棗10枚,每日熬粥食之。肉食上,鴨肉性寒,可配合百合,沙參等燉湯食用。減少高脂高鹽高糖食物的攝入,忌食羊肉、川椒、茴香辛熱之物,辛辣易行易散,助升火氣,會加重汗出症狀。
2、藥食同源:
對於汗出較重者,可配合一些中成藥,也可自行配一些湯劑代茶飲,如甘麥飲:小麥30克,紅棗10枚,甘草10克,水煎,每日早晚各服1次。杞棗湯:枸杞子、桑椹子、紅棗各等份,水煎服,早晚各1次;或用淮山藥30克,瘦肉100克燉湯喝,每日1次。
3、運動調護:
缺乏體育鍛煉,吸菸,肥胖的婦女,潮熱汗出的發生率較高。加強必要的體育鍛煉,養成有規律的生活習慣,注意勞逸結合,增強體質可預防潮熱汗出。可選擇適當的鍛煉方式,儘量在日出前或日落後暑氣減輕時,避免大量出汗脫水。
4、調整起居:
適當調節居住環境的溫度和濕度,如陰虛血熱者的居住環境就應稍偏涼,可用一些涼蓆,水枕等。保持被褥、睡衣等乾淨,經常曬晾或拆洗,並經常洗澡,以減少汗液對皮膚的刺激。忌熬夜。
5、激素替代:
潮熱汗出十分嚴重,且以上各法均無效時,可考慮激素替代治療。
如果看到這裡還沒有解决問題,請繼續往下看:
腳後跟痛是更年期提前的徵兆?
一提到「更年期」,人們馬上就會聯想到情緒暴躁、喜怒無常等等現象,似乎更年期的症狀主要表現在精神方面的一些異常變化。
然而,最近的醫學研究發現,很多更年期女性身體上還會出現「腳跟疼、膝蓋疼、腰酸背痛」等小毛病,這些現象也是更年期症狀的一種表現。但卻往往被人們所忽視。
專家指出。東方女性的體質特別容易缺鈣。女性到了更年期後。即使大力補鈣,身體也很難有效吸收。
同時,更年期女性的神經調節也容易出現紊亂。很多更年期女性會出現心悸、血壓波動、頭髮大把脫落,眩暈、失眠、不規則的子宮出血、盜汗、月經頻發等症狀。
此外,女性進入更年期後,由於雌激素水平突然下降。對鈣的吸收能力也隨之銳減,於是很容易出現各種缺鈣症狀,比如腳跟疼痛、骨質疏鬆等。
因此。專家建議更年期或臨近更年期的女性,應每年進行全身體檢,以及時發現問題。如果出現身體酸疼、心慌或者其它一些不舒適的感受時。
女性更年期能吃蘆薈嗎 有什麼好處
蘆薈具有抗菌消炎,美容護膚的功效,蘆薈所含的蘆薈多糖和維生素等成分,對人體的皮膚有較好的滋潤、增白作用,還可提高機體的抗病能力,蘆薈中的黏液素,是防止細胞老化和治療慢性過敏的重要物質,具有較好的抗衰老功效,蘆薈還是一種健胃輕瀉劑,有修復胃黏膜和止痛的作用,非常適合更年期女性食用。
蜂蜜蘆薈茶
原料:蘆薈90克。
調料:蜂蜜適量。
做法:
1、將洗淨的蘆薈去除表皮,切取蘆薈肉,去邊刺,再切成小丁塊,備用。
2、砂鍋中注入適量水燒開,放入蘆薈丁,蓋上鍋蓋,用小火煮約10分鐘,至其析出營養成分。
3、揭開鍋蓋,倒入蜂蜜,攪拌均勻,用中火繼續煮片刻。
4、關火後盛出煮好的蘆薈茶,裝入備好的杯中,即可食用。
營養功效:蘆薈含有多種脂肪酸和活性酶等成分,有清熱、化瘀等作用,對更年期女性的頭痛、耳鳴、便秘等症狀,具有較好的食療功效,蜂蜜能改進血液成分,促進心腦血管功能,常服對預防更年期心血管疾病有益。
蘆薈醋
原料:蘆薈100克,蘋果醋300毫升。
做法:
1、清洗乾淨的蘆薈切去兩側的刺,去皮,再切成小塊,備用。
2、將切好的蘆薈倒入洗淨的備好的杯中,加入適量的蘋果醋。
3、攪拌均勻。
4、將蘆薈浸泡一會兒,入味後即可食用。
營養功效:蘆薈具有較強的殺菌消炎作用,能潤膚美容、健胃下泄、強心活血,還能促進免疫細胞的再生,增強更年期女性的抵抗力,減少感染性疾病的發生,蘋果醋營養價值高,能刺激食慾,改善人體腸胃功能,降低腹瀉的危險。
蘆薈獼猴桃汁
原料:蘆薈、獼猴桃各100克。
做法:
1、洗淨的獼猴桃去皮,切成瓣,再切小塊。
2、洗好的蘆薈切去兩側的葉刺,去皮,切成小塊。
3、取榨汁機,選擇攪拌刀座組合,將獼猴桃、蘆薈倒入攪拌機中。
4、倒入適量礦泉水。
5、蓋上蓋,選擇榨汁功能,榨取果汁。
6、揭開蓋,將榨好的蘆薈獼猴桃汁倒入備好的杯中,即可食用。
營養功效:獼猴桃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具有調中理氣、生津潤燥、解熱除煩的作用,常食能潤澤肌膚、有效增白、消除雀斑、增強皮膚的抗衰老能力,有助於更年期女性駐顏美白,搭配蘆薈食用,還能調節機體的新陳代謝,緩解更年期症狀。
上年紀的人到了更年期吃點什麼好?
另外,由於老人更年期基礎代謝率降低,再加上缺乏運動,很容易導致脂肪堆積,體重上升。
更年期心理調節至關重要
在婦女更年期綜合徵的防治上,不僅要重視生活調理,還要加強精神與心理方面的調節。